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茶之馥郁,心之淡雅

茶之馥郁,心之淡雅

推荐人:短文学用户1400 来源: 阅读: 3W 次

茶者,高雅之饮。从采茶到饮茶,每一道工序的背后都孕育着令人神往的茶文化,而当我们不再仅仅满足茶的饮用价值时,一种精神层面的向往,融合了茶的馥郁和禅的静谧,在我们的血液和神经当中,逐渐弥散开来。

茶之馥郁,心之淡雅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叶的品质,“野者上,园者次”。天然长成的茶叶方是最佳。茶与大自然之间总能形成一种奇妙的耦合,纯天然的滋养才能培育出最新鲜的茶树和茶叶,人工的刻意修饰反会破坏茶的生长天性。包括煮茶用的水,陆羽也认为“其水,用山水上”,以山之仁厚,吞吐出天然的泠泠之泉,方能煮出沁人心脾的茶。煮茶时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按照陆羽的说法,若在自然之境中煮茶,便不再需要煮茶的器具,因为自然之万物,正是煮茶的最好器具。因为茶与自然有着强大的亲和力,自然赋予了茶的馥郁芬芳,茶则吞吐着天地的灵气。若要表达对茶的虔诚,首先要做的,就是崇敬大自然。

茶的种类繁多,外行恐难遍察其盛。根据茶的制造方法,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轻发酵的清茶、重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四类。按照茶的色泽分类,可分为绿茶、青茶、白茶、花茶、红茶、黑茶、黄茶。按焙火程度分类,可分为生茶、半生茶、熟茶。不同的人,由于其不同的口味,自然偏好于不同的茶。西湖龙井滋味清爽,祁门红茶宛若兰花之香,武夷岩茶兼具绿茶之清新与红茶之甘醇。正是不同性情的茶,让茶的家族形成了一个神秘而充满色彩的世界。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茶的参差多态,让采茶者、制茶者、饮茶者、评茶者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放飞空间。

采茶的艺术在于遵从茶的生长时令,在于是否带着全身心的虔诚。“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悉心对待那些自然天成的茶叶,方能得其精华。若违背自然之理,恐茶之馥郁也荡然无存。甚至“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饮之成疾”,不合时节的茶,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正所谓自然有灵性,它对人类的赏罚,是天理对人欲的理性考量。

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是站在饮茶的角度而言的,其源于中国,旨在借助饮茶时的宁静与茶味的馥郁飘香,达致灵魂的惬意。宋徽宗赵佶曾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茶的神奇,就在于它能开启人之心魂。茶之为道,其已然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洗礼。茶之清香,与人的感官发生触碰之后,酿化成常人难以企及的心性。这种心性,不同于饮酒之后的血脉贲张带来的快感,不同于饮乳之后的精力充沛形成的十足动感,而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洗涤,一种看似被茶多酚的营养驯化、但又如同本就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悠然之性。它裹挟着茶的气韵,又被茶香的馥郁渗透,凝结成为一种淡雅的气度,这种淡雅又充满了持久性,它让久居于俗世的浮躁之心就此变得详宁,它令我们的举手投足从此优雅而从容。为了这种修身养性的灵魂炼造,我们将泡茶饮茶的步骤仪式化,从而表达对茶的尊敬。陆羽在《茶经》中说过:“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怎样根据客人的人数斟茶,让饮茶者能够轻松愉悦、不加约束地在茶香中畅谈话题。泡茶时器具的选取、品茗时的动作,配之以古典音乐的伴奏,那种意境的烘托,让品茶不再是简单的啜饮,而成为了一项艺术。

茶是浮华之敌,茶香氤氲的地方,只有心的惬意和安宁。茶之馥郁,心之淡雅,茶不是单纯的饮品,饮茶是一种生活,一种洗尽铅尘、除却躁动的闲趣。在茶里,栖息着生命的本质和我们的初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