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腊月初一炒豆香

腊月初一炒豆香

推荐人:几何 来源: 阅读: 2.12W 次

腊月初一炒豆香

腊月初一炒豆香

几何

近来工作比较忙,只感觉日子过的好快,具体每天什么日子,是否最惦记的就是今天星期几了,偶尔和同事聊天时也会关注一下公历日是几号,其实就为算算离元旦还有几天。

晚饭后,妻子说要栽蒜,问为什么?才知道今天已经是腊月初一了。俗语说:“初一栽蒜,免灾免难”。突然就想起了刘绍棠老师的散文——《本命年的回想》,文章中描写了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其实,这个习俗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类似的祈福语记得还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

还有一种说法叫“咬灾”,各种炒货,尤其玉米、黄豆吃在嘴里咯嘣咯嘣的,意味着各种灾难都被咬烂消化掉了,以祈求一年平安。当然对于生活在那个物资还不是很富裕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能吃到各种炒货才是最具诱惑的希冀。

记得,每每在临近腊月的前几天,村子里都会有爆米花的眷顾,平时寂静落寞的小山村,会不断响起爆米花的爆破声,满脸满手煤黑的“小炉匠”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通常提供燃煤的主妇也是第一个且有机会获得免费爆米花的人,当然玉米得自己提供。然后就得按到场的先后排队等候了,爆一炉大约需要五分钟左右,爆炉的手柄处有一个类似秒表一样的计时器,“小炉匠”一手摇手柄转爆炉,另一手还得拉风箱。时间到了,就起爆炉,然后右手提手柄,把爆炉倾斜的塞到一个铁丝网做成的口袋入口处,左手拿一个应该是开爆炉盖的钥匙吧,或许就是一根专用的铁棒,此时几乎所有在场的孩子都会双手捂耳,甚至躲开一段距离,却又不死心的回头张望,但在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响起前眼睛早就本能的闭上了,别人有没有看到过爆破的那一瞬的壮观,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从来没有眼福的,总是在看到“小炉匠”左手抖动的那一瞬就把眼睛死死的闭上,所以始终无缘一睹那壮观的一幕。后来上初中学物理才知道光速比声速要快许多的,想想能看到那一幕的孩子应该很少吧。接下来哄抢的一幕也蛮刺激的,尽管“小炉匠”很努力的把爆炉往铁口袋里边塞,还是会有少许特殊调皮的玉米花逃逸出来,落到四处。所以孩子们哄抢的就是这些“漏网之鱼”。抢到之后用力吹去染尘就往嘴里塞,尽管偶尔有大人呵斥,嫌脏不让吃,可在场的孩子有谁会理会呢,孩子们就好这一口,正乐此不疲呢。现在想来也不觉得怎么脏,大概因为那时的山村满地都是清一色的黄土,不像现在纯净的没有些许污染的黄土还真不容易见到了。随着爆破声咋起,空气中立马被爆米花特殊的香味所弥漫,有时喉头深处甚至会有一丝淡淡的甜味,那是主家在上炉前加入了一点点糖精的缘故,现在知道糖精属于工业用品,吃多了有毒,但那个年代有谁家会奢侈到往里加白糖呢,加糖精已经算不错的了。再后来条件好了,爆米花时加一勺白糖的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爆大米花的。至于爆米花的工本费,彷佛记得爆一炉由一毛涨到两毛,再后来就没印象了。也有不花钱而用玉米顶账的。

有时候,爆米花的没来,或者已经有爆米花了,但奶奶还是会在铁锅里再炒几样,比如炒玉米、炒黄豆、炒小麦、炒麻籽等,然后把几样搅和在一起,吃起来各种咯蹦声交错在一起,各种炒货香味叠加在一起,想起来还会有流口水的冲动。后来上初中了,住校在外,腊月初一吃炒豆的机会没了,但周末休息回家奶奶还是会把腊月初一特意留下来的炒豆拿出来给孙儿们分享,还真是一份充满隔代宠爱的惊喜呢。甚至奶奶会把一部分藏起来,等到小年的时候拿出来分享,那时磕着炒瓜子,剥着炒花生,再就着这腊月初一的炒豆子,真的很满足这份幸福呢。再后来我上高中一年级时奶奶病逝了,就再也没有吃过腊月初一的炒豆了。

母亲因为家里人口多,临近腊月针线活更多,所以奶奶过世后腊月初一炒豆的习惯就没有了,当然,后来生活条件日渐好转,孩子们也大了,有谁还会稀罕哪些吃了尽放屁招人讥笑的炒豆呢,恐怕这才是腊月初一吃炒豆风俗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主要原因吧。

在这2016即将远去,2017款款来临之际的腊月初一的夜晚,兴致偶来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记忆深处的炒豆香味,咀嚼时的咯蹦声脆,闭上眼睛就历历在目,枕着这份甜蜜回忆酣然入睡,或许今晚的梦境会别样的甜美。

2016.12.29晚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