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三义成

三义成

推荐人:落羽随风 来源: 阅读: 4.23K 次

“三义成”是一枚木制的“戳子”,小时候,我时常从家中的一个柞木工具箱的底部找出来把玩,听母亲讲,那是一位王姓老先生的印信。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三义成”记载了一段苦难的岁月,一段奋斗的历程。

三义成

“三义成”的原主人王桂林,祖居山东安丘担山东北乡水场官庄村,他乐善好施、为人仗义,口碑很好。王桂林虽出自书香之家,但家道中落,其祖上留下的财产只有三间老屋。看过《闯关东》电视剧的人都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那段苦难岁月。当年,王家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那时,王桂林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已有子女,老二短婚未育,老三未婚,为了填饱肚子,老二、老三变卖了属于自己的两间老屋,凑足了盘缠,结伴闯关东去了。为了养家糊口,王桂林盘算着必须做点小买卖,苦于没有本钱,思前想后,便以“三义”祖训为内容,刻了枚“三义成”印鉴。

“三义”之一义,就是听从、服从兄长。取自《孟子》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之意; “三义”之二义,是公正、公平及正当之举,取自《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意;“三义”之三,是要做有利于天下的事情,取自《礼记》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王桂林向别人借钱时,不仅写了欠条,还给债主长着利息,并以盖有“三义成”的印信为凭,他在村东的水湾边上租了两间屋,开了家小酒铺。据说,那时进酒要到景芝。最初的时候,王桂林背着两个大酒坛子,全靠步行到景芝去背酒,都是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回来。借给自己钱的人,凭盖有“三义成”的条子就可以来打酒喝,半年后,王桂林还清了欠债,手头还有些盈余,因为先前祖上留下的那一间屋不能住了,于是变卖掉,又在村子中间偏北的地方买了三间老屋,一家老少欢天喜地地搬了进去。

每逢大集,王桂林便把他四五岁的大孙子放到腊条编的圆筐里,用一根扁担挑着筐,另一端跳着一个长方形木箱去赶集,木箱里放着烧肉、饼干之类食品。

王桂林的小酒铺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还兼营一些副食品。很多人手里有些闲钱不用,便存到王桂林这里来,“三义成”名声鹊起。当时,有两个不法商人看中了“三义成”的信誉,找王桂林合伙做生意,都被王桂林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母亲说,那时在担山东北乡,盖有“三义成”的“白纸”可以当钱花……今天看来,王桂林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融资”手法,印有“三义成”的“白纸”类似证券,在商品极不发达,货币贬值的那个年代,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些实惠。

几年后,王桂林的家底殷实,便又置办了车马等农具,经商种地两不误,家门口常年摆放着茶水,供本村和过往路人免费饮用。每到农忙时节,乡亲们便都来帮忙抢种、抢收,王桂林总是用酒肉好好款待来帮忙的人,热心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后来,王桂林患病,弥留之际,散尽家财,回收印有“三义成”的证券,时间长达半个多月,“三义成”印信束之高阁。母亲说,她14岁嫁到王家时,家里只剩下一头牛、一头驴和七老亩地(当时的一老亩比今天的三亩地还要多),每天晚上都干铡草料的活。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车马都捐给了生产队。

“三义”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老家,关于“三义成”故事,一直口耳相传至今。王桂林老先生,请您放心: “三义”仍将作为家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谁让我的父亲是您的大孙子,我是您的重孙子呢?

(文 /王相刚)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