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流水几多弯

流水几多弯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4K 次

流水几多弯

水从山里来……

流水哗哗响着,穿过荒坡断岩、草丛灌木、九曲一十八拐。水流来到了城西的象山脚下,接连串起来四股泉水。山溪汇聚了山泉的丰沛水量加丰富传说,便流成了一条像模像样的小河。

小河有模有样的先向南、再向东、然后向北,一路依傍着残残断断的城墙,仿佛着意显摆着护城河的辉煌历史。河水绕经古镇大半圈,在城东北角和来自西北大山里的浏河融汇……

这条弯弯的小河,千百年来就一直哺育、拱卫着这座古老的县城。 这条家乡的小河,于我们也早已经浸透了童年、粘满了记忆……不思量,自难忘。

小时候,大家都叫这条河为“竹皮河”。成年以后,看到的官称却是“竹碧河”。为此曾心生诧异:是我们原先的理解有错,还是后来出了高人,作过自以为是的修饰?

而今,小城已然一座进入躁动期的新兴城市,浑身上下都烙满了现代人自以为是的自信或曰张狂,早就变得不复从前了。

从前,这小河两岸都是自自然然的。

城墙对河的黄土岸上,花草、灌木与竹丛,还在野蛮的生长。这里一颗、那里几颗大树,依然孤傲的挺立……远处,有大片的菜地与荒野。更远处,还有三面环城的连绵山影。

城墙里面只有一条不长的商街,几栋二、三层的楼房。还有几条自然弯曲、通往城外的小街。小街的拱形路面,铺设着杂乱的毛石,只有街心拼接着齐整的青石条,凸起如一条平整、细长的田埂。街道两旁,挤挤挨挨着黑瓦白墙、或木板墙的民居,也夹杂着一些店铺作坊。

小街出了城门,自然就延伸到小河对岸。这时,河上便架起一座桥。每座城门外的青石桥,都一样的古老古朴,一样有文雅的名称,一样有轻盈如流水的弧线。

竹碧河水清亮纯净,完全是山泉的本色。水深的河段,俨然止水静潭,一派碧森森的幽深神秘。河上的浅滩,却是水流匆匆,微波粼粼,阳光澈底处,水草卵石间,有小鱼轻盈的往来嬉戏。夏日里,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浅滩上玩闹。有人抓到一只河,立马就叽叽喳喳上演一出活剥生吞剧。

过去,竹碧河是一条名至实归的母亲河。千百年的岁月里,镇上居民的吃喝、洗涤以至浇灌菜地,全都仰仗着这一河流水。

小镇人对这母亲河,大概像呼吸空气一般,习以为常到了意识不到它的珍贵。人们不会祸害它,却也没想到、或者也还用不着保护它。但居民们对河水那份至纯至深的亲切与依恋,乃是出乎天性、深入骨髓的。

每年夏天,镇上几乎都会流传一些河里淹死人的消息。可是,这也挡不住人们对下河游泳的热情不减、趋之若鹜。每到黄昏,满河里总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河上有道拦水坝,坝上泻下几匹瀑布,瀑布内里别有洞天。这里屏蔽了炎炎夏日,滚滚红尘,只剩下轰隆隆的水声,白晃晃的水濂,腾起的水雾夹着飞溅的碎玉乱珠。这隐秘的水帘洞,正是探险访幽的好去处。而钻进水帘的那一刻,头顶的瀑布蛮沉重,脚下的岩石好滑溜,也很有几分惊险。

更惊险而刺激的,还是跳水。青石桥是超有魅力的天然跳台。大人及孩子们,都有点较劲比赛的意思。大家一次次的,从河里抠住桥墩的石缝往上爬。爬到中途或桥面,任意以各种姿势跳下水去,激起一朵朵硕大的晶亮水花,轰隆隆的冲天飞起。胆大艺高的,则要一直爬到最高处的桥栏顶上,才肯跳下去,甚至做张做势的栽下去。

河水来自山泉,就是夏日中午,也照样冰凉沁人。人只要在水中泡一泡,就泡掉了浑身的酷暑汗渍疲累。一些孩子,差不多天天就赖在河里,从夕阳西下直泡到星光闪烁。就是泡到浑身哆嗦,嘴唇乌青,外加大人的呼唤催促,也还要恋恋不舍的在水中多赖一赖。

人之于水,确有一种特殊的亲切。这或者既来自于现实的生活需要,又隐含着远古的遗传记忆。中国式的爱水,又多出一种独到的悟性。古人应该特别热衷于观察水、体会水,这才会流传下来“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智者爱水”等诸多感悟于水的人生智慧。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的身体70%是水,可以说就是水做的。人之与水,确实不能够须臾分离。也有学者论证,人类祖先经历过漫长的河马海豹般的水中生活,并不是教科书讲述的那样,人是猴子变来的。

人类的生活、生产、交通运输……都离不开水。故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聚居建城、经济文化发达之处,古今中外无不依傍着江河湖海。看看长江与重要支流交汇处的重庆、武汉、上海……

那么,这座古镇兴建于斯,就应该是由山溪与山泉的交汇所规定、决定的。或许有个遥远的故事,那是围着兽皮刚走出洞穴的一个部落,或逃荒避祸的一群难民,发现了、感悟到、惊异于此地绝妙的风景风水,于是驻足结庐。经过漫长、反复的建设与毁灭,衰败与兴旺,才演变成如此这般的今日小城。

过去,竹碧河是小镇缺不了的生存资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聚会离不开的重要平台。居民们许多的生活方式、习惯,都是与这条河密不可分的。

夏日夕阳红。

河边红砂岩上,蹲着洗衣洗菜的女人们,嘻嘻哈哈里已陶然忘我,浑不顾背后衣裤间裸出来白花花的一片。棒棰翻飞,捣衣声便梆梆的在河岸上下翻飞。挑吃水的赤膊汉子,总要绕到浣衣女的上游,担子不离肩,一手把一只木桶朝河里只一挽,满满一担水就上了肩。挑水人一阵碎步小跑,扁担随脚步颤悠,很有节奏很是潇洒。母唤儿归,声调宏亮尾音悠长韵味十足。河中游泳的与岸边垂钓的,自能动静相宜、互不相扰、各安其乐。

更有趣而热闹的,还有打鱼。鱼划子是两个单体拼联而成的,正好一肩挑起。渔翁将划子放到河面,站上去凌波飘动,双手操长长一根竹蒿,又撑船又击水。几只黑鹭鸶满河里扑扑腾腾,啄起一条条银亮的小鱼。渔人犹在啪啪啪奋力击水,嗷嗷嗷放声吆喝,直搅得满河里沸沸扬扬,岸边与桥上的观众也沸沸扬扬。

夏夜月光白。

居民们出外乘凉,纷纷聚来河面的石桥上。银髯老翁备一壶酽茶,执一管竹身铜咀的烟袋,自在地仰靠在竹的或帆布的躺椅里。胆大的汉子,索性光膀子摆平在桥栏的石板上。孩子们争抢竹床,叽叽喳喳不得消停。脑后挽髻的小脚老奶奶,多挨着竹床为孩子拍打蒲扇,边扇风边赶蚊子。

乘凉的夜晚,人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工作的艰辛。在蒲扇与巴掌的交响中,旱烟与蚊香的熏陶下,街邻四坊、男女老少尽皆和和美美,悠然陶然。大家无须刻意去听轰轰哗哗的流水,去看密密灿灿的星汉,只管在河风的清清爽爽中,聊千古不变千古常新的闲话,一任月儿西去、水风透凉……

往事已经过去,现实正在过去,我们能够留住的,惟有记忆。

这世上的千变万化,可以说都是自然演变、人类活动所刻划出的印记或记忆。一个汉字、一部史书、机械建筑田园,还有树木年轮、恐龙化石、平原高山大海……无不记忆着十分丰富的信息。

当然,人的记忆离不开选择性的过滤沉淀,并不等于客观真实。许多事情,当时感受与以后回忆,身在其中或远处观察,常常是全然不同的两码事。

而且,宜诗宜画的去处,未必就宜居可留。那些文人墨客的理想讴歌,那种淳朴厚重的民风,田园牧歌的意境,乌托邦桃花源之类的梦想,虽然很迷人很诱人。但实际上,却往往是与封闭落后、贫穷愚昧……相伴生相依存的。

古人常常感叹“物是人非”,现实世界却常常上演“人是物非”。

这些年,小城的变化来得太快太突然。先是县城独立设市,接着市县合并升为地级市。工厂多了,居民多了,城市不再安然于那份古老的淡泊宁静,于是就喧哗就躁动。混凝土马路匆匆伸展,混凝土楼房急急生长,城区爆炸般膨胀开来,突然间已变成了一座颇有规模的新城市。那些千百年不变的白墙黑瓦石板路,早已歪歪斜斜残残破破,被挤压在老城区几处不起眼的犄角旮旯里。

城市在变,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也都在变。生活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我们幸耶不幸?

近一阵子,总想着去竹碧河边走走,去看看现在的变化,找找过往的踪迹。一个星期天,终于亦骑亦推着一辆久违的单车,独自作了沿河行。

河道经过修整,加宽加深也取直了。岸边砌筑了挡土石墙,墙上有讲究的金属栅栏。栏边新栽不久的一排垂柳,枝叶翠绿。柳旁用水泥方砖铺成的沿河路,平坦笔直。路的外边,则挤满了这几年疯长起来的大小楼房。

变化最大的,还是河里的流水。千万年的水清如许,当真已成了遥远的记忆。河里没有了清清流水,盈盈游鱼。河边不见人,不见了居民与河水的亲近,不见了以往欢快热闹的洗衣、挑水、垂钓、游泳……

山溪与山泉,应该都已经萎缩了。河水明显的窄了浅了,而且色泽灰暗,泛起油污泡沫,泛出腥臊气息。河岸的挡土墙上,伸出来许多粗大的涵管,仍在不断的倾泻污浊……显然,小河已变成了这座城市的总下水道。从昔日的生活源泉,沦落到如今的排污泄秽,竹碧河的外貌与实质,全然被彻底颠覆了!

河边的旧时踪迹,有几座石桥才刚刚修过,还有两座城门已更加残破。此外,应该就只剩下这一棵古老的皂角树了。

据说,皂角树可以避邪,早先河边栽满了这种树。当然,前人优先考量的,或许只是实用——摘皂角当肥皂。如今,满岸的皂角树,连同它们的功用,连同清澈的流水,都消逝无踪了。遗存下来的,惟有这孤零零的一树苍老,一百多年了,兀自挺向河中,郁郁葱葱的遮半河阴凉。

坐定在树下,听得见风过处、老树的沙沙低语……老树在絮叨什么?是在感叹小河的沧桑?在诉说这一河流淌了千万年的清澈,是怎样在最近这几年、十几年间完全消失的!

古人说过“流水不腐”,古人唱过“不废江河万古流”。

先人们做梦都意料不到,这清清流水竟然也有会腐、会废的这一天。而今,面对黯然失色的青山绿水,出了错且应当惭愧的,到底是古人还是我们?

学者们警告:淡水匮乏,将会成为全球性的危机。我们是一个贫水的国度,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未来的缺水之患,将会超过粮食与能源的匮乏。

当然,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古已有之的铁律,小到一人一事,大到人与自然,都准确到严厉而冷酷。于是有人说:社会需要发展,发展总要付出代价。还有一种说法:人们对于失去,总会有一种习惯性的痛苦。不要说传统的精华,就是早该扬弃的包袱,背惯了一旦失去,也会空落落地怅然若失。

然而,现在失去的很多东西,是不是的确太珍贵、太沉重。沉重到了发展成果已经不足抵消、不能弥补!而且,人类今非昔比,已经拥有了大规模改造、或曰祸害自然的力量……现代人该不该面向历史而扪心自问:我们这代人将给后人、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印记与记忆?

……

这一条无声无息的小河,却是延绵几千里,延绵数万年。

流水虽然柔弱,虽有曲折,也自生生不息。竹碧河融汇浏河之后,就告别小城蜿蜒向东,一路穿越田野城镇,汇入汉水长江,去经历九曲一十八拐,去完成它的生命、它的历史。

水向大海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