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庙参考

庙参考

推荐人:秋风无情 来源: 阅读: 2.38W 次

村中间的位置有一水坑,坑的南沿有一座庙。这个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不太清楚,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早些年就被填平了,上面也盖上了房子,而庙则保存到现在,依然享受着香火,且还有越来越旺的趋势。这仰仗于村里一帮虔诚的妇女们。

庙

坑与庙是有着关系的。听老辈人讲,在很久以前,这个坑里淹死过人,后来传出了是水怪作孽的缘故,于是村里集资盖了这座庙,用来镇压水怪。当然,我是很不屑于这种传说的,人不能总把自己的失败强加在莫名的东西身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建庙后,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淹死人的事件,又实实在在的给这个故事盖上一个确定的印章,庙里的那座尊神理直气壮的享受着人们的敬仰。但时至今日,我也不清楚里面供奉的是谁,于是,我自也享受不到它的礼遇。

时至今日,还未踏出国门,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其他国家的诸神亦或庙宇。但中国的农村,庙,始终会给人一种敬畏感,它在香火缭绕之下,见证着人的生老病死。

十几年前,村里一旦有人去世,这个庙就会被格外的关注。具体什么讲究、什么时辰来拜,一天拜几次等等,大概只有上辈人才知道。而我所记得的仅是在入土前的头天晚上,在这里举行的隆重的送别仪式。孝子贤孙们抬着纸糊的车马、房子和伺候人的男女丫鬟等,在这里被送到西天极乐世界。像表演一场大戏一般,程序分明,条理清楚。甚至连怎么去哭,哭什么都是有一定模式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讲,最为感兴趣的是烧纸马,最关注的是哄抢纸马脖子上那一串用面食做成了奇形怪状的铃铛。老辈人是鼓励孩子们去抢的,据说吃了它可以祛病消灾。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纸马肚子底下的柴火刚被点燃,脖子上的面铃铛就瞬间被抢去了,有不小心掉在地下的,也会被寻出来吃掉。之后,人们把已经点燃的纸马向前一推,就算是西去了。那些抢到了铃铛的人们,嚼着面团,欢乐的送别故去的人。后来接触到鲁迅先生文章里写的血馒头,就诧异了,还曾怀疑这是不是也该算作国人的不幸。

后来的殡葬改革,让这个传统节目成了历史。但不必为之遗憾,勤劳精明的妇女们是善于开发这种项目的。随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庙有了较于往日更强的生命力。春节,敲锣打鼓,中秋,打鼓敲锣。人们张灯结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跳着欢快的秧歌舞。后来又加入了清明、端午等日子,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这该算是一件好事吧,显出了农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来。

庙是需要打理的,香火、蜡烛、摆饰,卫生都需要时常照料。于是出现了一套香客们自发组织管理班子来。每逢上面的日子到来,都会挨家挨户收点香火钱,不在乎多少,只随心意。应是没有不给的,他们大概知道这些妇女们的厉害。虽然我回老家的次数比较少,但有幸也遇到过两次,捐上几十块前钱,算是自己对村里的一点贡献。看着她们欢快的舞步,觉得这座庙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

但愿庙里的尊神也能收到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供奉,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2016年4月27日于北京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