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少年时的祁门之行

少年时的祁门之行

推荐人:昨天今天 来源: 阅读: 9.81K 次

少年时的祁门之行见闻

少年时的祁门之行

这是在一九六九年春节后的事。那一年,我刚进入十六虚岁。已缀学二年了,在六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时,正逢文化大革命,而我恰在这个时期转了二个学校,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二地在同一个年级的教育层次完全不一样。真正相差了半个月期。我的成绩被拉在班级的末游了,父亲没有办法了,只好说,随我自已读与不读,听到父亲这一句无可奈何的话,我如同听到了特赦令,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想读书了!虽说我一直爱好看书,可是对读书却是不抱希望,我知道,读书对我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事,我的家庭出生决定了我今后的路。要想通过读书找出路,那是天方夜谈!在那个年代,不读书了,就得找事做,赚钱。父亲在年内已与人同去了安徽的祁门县,在那里找到了一些生意,过了春节,在元宵节过后父亲就带了我去了祁门。

这是我懂事以来首次跟随父亲出行。一行共有男男女女二十几人。近三百公里路,途中化去了整整三天时间。从宁国县开始,公路就进入了山区,山不高,但道路崎岖,典型的丘陵地貌。祁门属屯溪地区(就是现在的黄山市)。地委设在屯溪镇。屯溪的绿茶很有名,与祁门红茶并称为“祁红屯绿”。记忆中,车辆一进入屯溪,在镇的外围就可看到那绕山的梯地种满了茶树,公路两旁古树参天,与那满山的茶树相映成一片墨绿色的海。镇内的房屋为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典型的江南徽派商铺建筑,三面环墙,墙为青砖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石灰和泥粘接,形成了一道道白色的规则缝缭,青砖随着年代的久远,看上去是灰蒙蒙的。临街一面一式的木排门,上方的屋檐挑出,下雨天站在屋檐下不会被雨水淋湿。,街道是江南特有的景色。街道不宽,大约三米多一点。地上铺着小鹅卵石,人的脚踩在上面,虽有点不平衡。但不论是下雨或冬天下雪。人走在上面,永远不会滑倒。房屋的幢与幢之间共用着一堵墙,墙肩高耸,比正屋顶高出一大截,称之为马头墙。它有着观赏与防火的二项功能,

我们的目的地是祁门县新安公社的一个大队,该大队处在安徽与江西省交界的地方。一座座馒头般的小山,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小田块,纵横的小溪流,形成了丘陵地势特有的风貌。由于事先已谈妥了租住的地方,到了那里后,直接找到租好的房屋,在楼上用稻草垫在楼板上,再铺上毯、被,人就睡在这楼板上面了。。房屋很大,这里的民居一般都是三间的规格,进入大门还有一个天井。四面是土墙。住二十几人还是很宽畅的。在那个年代,出门在外,人们所需的仅仅是能遮住风雨、躺得下一个人的地方!如此而已。

祁门人口稀少,我们所在地方也是如此,看不到我们家乡那种人潮拥挤的状况。当时还没有用上电灯,一到夜晚,更是万籁无声!在这地方,民风的淳朴更不用说了。那时,商店很少,如要购物,要步行十几里路到江西境内的小集镇采购。于是当地的居民拿出了他们过年时贮藏下来的食物、芝麻糖,冻米糖、花生等送给我们,那时根本买不到肉,这是要凭票购买的,当地的居民将挂在灶前几年的腊肉卖给我们。这种腊肉是新鲜的猪肉腌制后挂在灶前,任凭柴火的烟熏,据说有些腊肉放了几年,这放了几年的腊肉味道更是香浓!在那各种物质匮乏的年代,荤腥一类的食物更是紧张,在农村,只有过年时,家里才有一段时间荤腥上桌。

这个地方人口稀少,民风淳朴,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在这里文化大革命的痕迹很少,当时全国都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跳忠字舞,早、中、晚向伟大领袖和他的接班人请安“等等,在这里看不到,可是要说一点痕迹也没有,那也不可能,记得有一位五保户老奶奶,就是一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份子。老奶奶有七十多岁了,人们对她很尊重,对她像亲人一样对待,老人也是一位慈祥的人,也没有听到她有紧跟潮流的事,更没有听到她有针对当地领导的举动。外面的世界对这里的影响很少,可是对整个中国的一些骇人的事,在这里多多少少也留下了痕迹。记得当地一位中年人,对我们相当不友好,我们同当地的居民语言不通,交流也不是很方便,双方产生了隔阂,这位中年人相当强悍,我们得罪不起,只能是默不作声,有一次,他在搬动物件时,不小心将挂在墙上的毛泽东像刮破了,于是我隐隐的点了他一下,记得当时他的脸都转苍白了,唯唯喏喏的。从此后他见到我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么横了。当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就是在这样宁静、边远的地方,在小老百姓的身上也会有如此深的影响,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其影响的广泛,从此处可略见一斑!

看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人,心里总羡慕生活在那里的人,是那么的休闲,那么的与世无争!现实中的祁门有如【桃花源记】,虽说她与全国各地一样,有着大队书记、大队长等等那个时期的各种职务,可是在生活中,负有这些职务的人都在从事着一个普通农民应尽的责任,那就是每天都在和大家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农民生活。这在我这个曾经亲眼目睹了在人口繁多地区那些疯狂的、近似于动物性的残忍举动的人眼里,是那么的超凡脱俗、有如是世外桃源!

祁门的植被丰富,那些小山包被树木遮得是严严密密,山脚的溪 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竹,平地上矗立着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山虽然不高,但人很难进入,因为山上的树木生长的密密麻麻,有些树木倒在山上,就任它腐烂。当地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用柴就是在平地上找一棵已枯死的树,随地砍倒,然后用大木锯锯成一段段,这种大木锯要二个人操作,一人撑握一头,一个拉,一个推。再用斧头劈成一块块,然后挑回家。这个地方,雨水丰沛,一年要发几次洪水,每次洪水发过,在溪边的竹丛里随便找找,都可以找到盖一间房子的木料,这让我这个从日常生活用柴都难解决的地方出来的人,是多么的羡慕不已!在那个年代,做一口樟木箱是很多人家的梦想,可是樟树木材去那里找?在祁门这个地方,平地上生长着很多的大樟树,记得父亲曾买下了可以做几口箱子的木板。他盘算着为我们四个兄妹一人做一口箱子,不过最终还是没带回去。因为木材的出运有着严格的管理。

遗憾的是,祁门是红茶的产地,历史上有祁红屯绿的美誉,我没有看到成遍的茶树,也许是那时我的年龄太小,观察力不够,不过我去那儿时,正逢采茶的季节,虽然我没有与当地人来往,只是在路上的凉亭里看到了当地人在制茶。这凉亭很大,建在路中间,路就从凉亭里穿过,当地人将采下的茶叶堆放在凉亭的两旁,只留下中间窄窄的一条供行人通过。他们将茶叶堆放几天后,让新鲜的茶叶萎凋后,再用手揉,用脚踩,之后再进行发酵等。我对茶叶不内行,那时看到的红茶制作,也仅仅是一鳞半爪。

祁门多祁蛇,我们在溪边的草丛里经常可以看像一堆牛粪一样盘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祁蛇。虽说祁蛇不主动攻击人,可一看到这堆在草丛中的祁蛇,我们还是会拨腿而跑。听当地人说,在祁门,每年都会有被祁蛇咬伤咬死的人,就是当地人,也是闻蛇而逃!

在那个时候,祁门应该是属于半原生态的地方,生口稀少,距离大城市远,对大自然的掠夺就减少了。我们一行二十几人,住在这个地方,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有许多的不方便,在粮食上,我们带了全国粮票,但是在购粮时,每一百斤要搭二十斤的玉米,这大约与祁门是山区县有关,与产粮地区相比,这里的粮食相对来说可能要紧张一些。于是我们的伙食,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一、二天是吃的是玉米糊糊。晚上有会动脑筋的人去田埂的水渠里逮鱼,鱼不大,但味道鲜美。有时,下午二十几人全部出去,到田里捡田螺,这里的田螺个大,有鸡蛋大小,不长时间,我们就满载而归了,晚饭时,田螺用洗脸盆盛上几脸盆,也有时会煮上几脸盆的甲鱼,这些甲鱼不大,却正是味美的时候,恰恰符合了俗语“斤鸡马蹄鳖”的说法。有一天傍晚,我与一位同去的叔叔在小溪里洗澡,洗着洗着,那位叔叔就去溪边的小洞里掏甲鱼了,我记得只在一个小洞里有逮到了三、四只,其中一只大的有斤把重!真的,在那时,只要高兴,想改善伙食还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地野生动物还真不少,当地人也从来不去猎取。

这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多年后我回忆起那个地方时,那种安宁、静谧,仿佛是世外桃源——总是令我心神向往。那一段生活、那一种地方风情、和那一段时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