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黄土地推荐

黄土地推荐

推荐人:欢颜 来源: 阅读: 1.86W 次

这儿的黄土地没有北方的狂野,也缺少南方的温润。它有的,只是它的灵魂,这几十年光阴变化留下的痕迹。

黄土地

我出生在黄土地上的黑瓦房里。乌黑的瓦片,棕褐的房梁都搭在干裂的黄土墙上,浸透了历史的沧桑,布满了岁月的灰尘。据说,那是祖上留下来的房子,还先后来过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军队。

黑瓦房里,爷爷讲述着门前这片黄土地里的过去。

爷爷出身于1942年,老人们念着直摇头的“灾荒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上层穿金戴银,下层衣不蔽体,地主美味佳肴,农民食不果腹。正所谓: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就别渴望远离饥荒的迫害,爷爷也没能逃脱成为了孤儿,双亲先后饿死在这片黄土地上。孤儿们像野人一样在这儿撒狂。饿了,饥不择食,竭力地向黄土地索取一切可以饱腹的动植物。累了,随遇而安,以天为被地为铺。为的不过是活下去。

而解放后不久又遇见文革,开始吃一锅饭,开始以工分分粮。当时的黄土地是集体的,宣扬一切为公,但那时的黄土地也是颇有生机的,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一块黄土地里劳作,说着这家的长那家的短,有的打着节拍哼着小曲,乐在其中。歌声笑声参杂在一起,全然忘记了头顶的焦阳,脸庞的汗珠。可文革的农村并没有如此的和谐欢愉,不仅仅因为每天的毛主席语录与寒冬酷暑的劳作。文革打倒了地主老财,也冲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人们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一句话又惹火了毛主席,引来轻则批斗、重则杀身的祸端。

这就是黑瓦房里的过去,在黄土地里的血雨腥风。

而我见到的黄土地里再没有如此浩荡的队伍,文革后国家经济大事件之一就是实行包干到户,人们开始以人口划分土地,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张老照片里看见了不记事时的黄土地,里面全是烟草茂叶,但边角泛着黄,旁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父亲扭过头露出无奈的笑颜。直到后来才知为何如此苦笑。

我出生在黑瓦房,却生活在新房子,尽管新房子只是把黄土墙换成山上的毛石头,瓦片换成水泥。但在当时还费了大力气,欠下一大笔贷款。那时土地里密密麻麻的全是命根,早出晚归,宵衣旰食,为的不过是活得更好。

童年是无虑的,所以不知道汗如雨下的父母是怎样的疲劳。童年也是无忧的,因为农村的生活。

记忆里的农村是静谧的,也是欢愉的。

挑一个艳阳的午后,将竹篾绕成圈,固定在长竿上,房前屋后去寻找蜘蛛网,然后屁颠屁颠的去池塘边上捉蜻蜓来喂猫。那时的阳光是很温柔的,淡白淡白地洒在地上、山间和田野。庄稼都耷拉着头,不知是陶醉在蝉的歌声里,营造着寂静的氛围,还是报答农民的养育,酝酿着粮食的气息。

选一个洁净的雨后,嗅着黄土地的芳香,触着雨润的空气,望着洗礼了的远山。这或许就是农忙时节,农民唯一可以身心全释的时刻。

雨后黄土里的清香掺杂了很多,它不同于城市灰尘的味道,因为它有它的灵魂。

那时的农村开始回归平静,春去秋来,凋谢枯萎。一切都按着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着。饥荒、文革、改革开放……全都藏在泥土里,土地渐渐变得稳重,安静。

时间就像匹白马,推着年华易逝,拉着容颜易老,等白了发梢,染灰了双鬓,在驰骋后回望,才发现记忆从未远离。

就在我中考的第二年,爷爷去世了,带着一生的变化藏进了泥土。第二年,我们家翻修了新房子,刷上了白色墙漆,铺上了地砖,升起了小阁楼。俨然介于别墅之下平房之上了,听说是为了发展餐饮住宿业,下血本改造的农家乐。而以前的黑瓦房仍旧伫立在那里,只是少了话语生机。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底层变基层,一系列的发展计划袭来,免除农业税收、种粮直补、低保、社保等等优惠政策让农民更加喜欢这片黄土地了。而此时的黄土地上不仅仅是粮食经济作物,还有科研实验作物。也来了不少大学生、研究生、教授,这片黄土地又开始沸腾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农村改革几十年来,一辈一辈的人逝去,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见证其变迁的正是这片静静躺着的黄土地。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