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三十八年再相聚

三十八年再相聚

推荐人:阿生 来源: 阅读: 2.09W 次

三十八年再相聚

三十八年再相聚

浙江 娄志异

时光匆匆,似长河之水,不分昼夜,在那人生的长河中,一段高中的学习经历,不时拨动着我的记忆心弦。

三十八年后的一次同学会,让我的记忆重新复活。

2015年12月31日,我们浙江平湖胜利中学1978届高中同学,相约来到了三十八年前的母校,她位于浙江平湖的东南角,过去一层楼的学校,现在已经改造成四层楼的学校,唯一不变的是学校东边的南北方向的海盐塘,依旧作为一个航道,来往船只在运输着生产或生活用品。

我们高中这次聚会,昔日的毛头小伙,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而昔日的女同学,有的已经升级为外婆与奶奶

有的同学,自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碰到,这次,终于相聚在一起,那中学时代的点滴回忆,让我们与会的同学,进入了回忆的时间通道……胡同学拿出了高中时的课堂笔记,已经珍藏了四十年的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当时上哲学课的主要内容,当即,我们邀请当时中学的张校长,在三楼的教室内,重新用粉笔,从日记本上抄写了一段哲学方面的讲课内容,当老校长在黑板上写好了关于哲学的一些词语,并讲了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同学们纷纷鼓起了掌。

数学女老师——刘老师接着发言:刘老师回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粉碎了“四人帮”,公社就办起了高中班,同学们学习劲头大,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刘老师抽空,在每一个大队,由一个女同学陪同,进入每一个大队的同学家中访问,进行实地走访,我深深地记得,那是一个插秧季节,老师来到我所在的生产队,父母两人都 在生产队的地里劳动,母亲心想请老师到家里面坐坐,但被老师谢绝了,只在田横头站着跟我的母亲聊了一会本人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老师顺便问了我一些家中的情况,老师坚决不肯到我家里面坐坐,就在田头告别了老师,那里没有自行车,老师来到同学家,来回要走近一小时,真的是非常累的,但老师却不推辞,用几个星期天,完成了对四个大队学生的家庭访问。

尽管这已经是四十年以前的事儿了,但那一段在我的一生中,不时会产生缕缕闪回追忆的高中时光,让我的记忆,增添了几分苦涩的亮色!

那是上个世纪的1976年,初中毕业后,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贫下中农的子女,学习成绩还算过得起吧,那时还没有什么升学考试,上高一级的学校,都是靠推荐,那时,我所在生产队的队长,是我们一个姓的,属于一个家族的,生产队长去大队要求,最后,我终于进入了高中学习。

我很庆幸自己,顺利进入了当时的胜利公社高中学校——俗称“土高中”学习,那个时候的乡下高中,是特殊时期的独特产物,无论是师资与硬件设施,都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当时的校长及主要的任课老师,他们不怕艰苦,知难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办学精神,办成了我们胜利公社历史上唯一一届乡下高中,完成了一个难于想象的历史性飞跃,总共两班的108名学生,为以后胜利公社的发展,贡献了一支适逢其时的人才队伍。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专写陈景润《哥德巴哈猜想》报告文学阅读,让我们这些只有十五六岁的的求学青年,仿佛看到了自己前进的灯塔与榜样,求知与渴望,化作了一股难于想象的钻研精神。

那时,英语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的,由于当时的初中不开英语课,所以,我们高中从ABCD开始学习的,物理老师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老师上的,他也是边自学边教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非常少,只有化学,做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1978进入毕业班,正好赶上高考,自习参考资料相当少,没有资料,老师千方百计从外面调来样本,甚至翻出了上世纪五六年代的高考试题,学生与老师一起,用土法上马的办法,自己刻蜡纸,自己油印,印在黄色的牛皮纸上,自己装订,用最廉价的方法,做出了一系列复习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尽量节约每一份钱,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粗糙又黄色的纸张,又加上印上的是油墨是黑色的,看起来不是十分清晰,但却没有影响同学的求知热情,现在想来,那油印的试卷与资料是那么古朴,手感虽然不好,但那自己动手的乐趣,至今历历。

为了让我们这些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知识,在没有电的晚上,老师也不休息,在蜡烛下继续给学生上夜课,解难释疑,更为感动的是,一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吃饱吃透知识,甚至放弃照顾自己在城镇上的子女,那一份份出自教师无私的奉献,尤如春雨滋润了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我们每一个学生学得刻苦,学得用功,暑期的学校,教师也不放假,为了自己的学生有个美好的前程,老师们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热天照样给在校的学生补课,下课后,又陪学生去东边的河边洗澡,并认真地清点每一个游泳的学生。

为了改善学校的伙食,同时,减轻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老师安排做饭的同志,抽空在学校的空地上,种上一些适宜的蔬菜,充实到学生的伙食中,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实惠!

为了让参加 高考的学生及时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者现有老师无法掌握的解题方法,老师及时与公社的有关部门联系,让一些学生,去公社的有关部门,观看电视中的有关科目的讲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马拉松赛跑,将冬天每天的早跑路程,画到专门的图上,象征谁先跑到北京。

如此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同学,同学们早晨纷纷在学校的四周,跑上几圈,争取早日到达北京。

劳技课的学习,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学校专门备好了理发工具,让同学之间相互理发,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也同时为学生们节约了理发的费用,确实是一件非常实在 的事。

1977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浙江平湖当时出口创汇的大国营企业,让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对现代化的企业,有了一些实际的感觉,对制造业的一些粗浅的接触,也诱发了我们以后从事的有关职业的思考与追求。

四十年过去,那学校东边的河流,至今仍旧在默默地流动,她记住了那过往岁月的历史场景,可以为我们那一届,也是唯一一届胜利高中作证。

那胜利中学东边的河边上,曾经流下了我们年轻学生晚上散步的足迹,那河中的水,是否还记得那四十年前,我们一群中学生与您亲密接触的感觉?那一群年轻人一起在水中嬉戏的情景?我想你一定会记得的,那熄灯号吹响后,值班的老师,还在办公室背课,还在不放心今天晚上住校的学生,是否已经全部入睡?

没有专门的住宿,同学们白天是教室,晚上就用书桌组成一张张小床,而当时老师的收入,也是非常低的,甚至没有一点奖金。

值班老师打着手电,穿过教室的走道,来一个每天必做的查哨。冬天,那一阵寒风吹来,也没有吹掉值班老师每晚查哨的公事。

从这个中学走出的唯一的一届高中生,他们生逢其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用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中博击,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天地,有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抓住机遇,获得了可喜的业绩,成为时代的精英,划出了出彩的轨迹,不少优秀的同学,成为一方面的专用人才,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那个时期结成的师生情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泛起阵阵的美好回忆。

没有金钱左右的高中生活,老师的一份真切关心,让我们的农村学生,充满了温馨与愉悦,尽管没有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但那一份真诚的教与学,让我的中学生活,多了几许厚实的记忆。

正如我的老校长饱满深情 地说:“感谢同学们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师生又相聚了一次,我有个想法,我要重新来一次家庭访问,特别是今天没有到会 的同学,要来一次家庭访问!

是啊!我们一定会记住老校长的话,无论现在与将来,无论困难与顺利,我们会永远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好好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三十八年再相聚,学生时代读到毛泽东诗词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时没有彻底地理解,今天再重温此诗,更觉其念意深刻,意味深长!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