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推荐人:流沙 来源: 阅读: 3.14K 次

在这个春天的闷热的下午,刚好是个周末,从睁开眼看到晴朗的天空下缀满阳光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决定留在屋里,因为比出去赏春更有意义也更紧迫的一件事在等待着我我要合上那一本书的最后一章。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不是出于什么强迫症,也并非渴望读完一本书。我只是被吸引了,被那种深刻而美丽的忧伤彻底的吸引了,作者称其为“呼愁”的那种忧伤,他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小说,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书名是这样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我今天早晨就决定要结束它。

当我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书中的美和忧伤依然不停的搅扰着我,甚至大摇大摆的走在我的眼镜上。此刻我仍然被吸引着。书的结尾处作者说,他要成为作家,多么有意思!作者起初学的是建筑专业,但贯穿全书的是作者最爱画画,而且在不停的画画,然而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他其实是想成为作家的。

这是作者的现实与矛盾,这看似与书名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大有关系。那是作者对自己的记忆,其实也是这一座城市对自己记忆,因为历史的变迁不会彻底的抹掉过去。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重合的,甚至是一致的,因为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伊斯坦布尔之所以变迁至如此的深层原因。

所以不要光看到作者在书中一再的描述自己的童年及过去,那一切描述中的内心混乱和忧伤正是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赋予的,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正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忧伤。

外面阳光洒满大地,柳树的枝头绿色新鲜可口,在想象中柳絮像棉花一样在滨河路两旁飞舞外面真可能是一种好景象。但我被帕慕克的这本书吸引了,无法踏出房门,实际上我已经随着作者,处于某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中了,作者称之为“呼愁”。

经过长年累月的战火,或者经过大街上显摆着的一次又一次的西化,对西方的崇拜,城市变得杂乱无章,如果与过去的辉煌相比,甚至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的。这是作者的大忧伤。他通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照片回忆过去,并通过自己的画作呈现久久不去的“呼愁”。读完整本,一座城市的今天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但脑海中浮现出的似乎是它的过去,它过去的辉煌。

有如今天的我所在的城市,美在表面,暗处仍然是衰败的忧伤,因为衰败的是人而不是物。我也曾是建筑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也放弃了这个专业,合上最后一页的那一刻是多么有意思啊!我应该思考,应该写作,而不是去当建筑师,城市已经够硬了,它需要一些软的东西,一些可以永恒的东西。而不是多余的一砖一瓦。

春天在窗外跳腾着始终无法安静,我的忧伤正是春天的忧伤,是看不见的,也摸不着的,古人称之为“伤春”,帕慕克称之为“呼愁”。所以我也建议你在春天的艳阳下不要肆意的挥霍时间,或者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因为有时候比美更美的是忧伤。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