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世博有感

世博有感

推荐人:谈文论武 来源: 阅读: 1.76K 次

2010年9月18日,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第三批世博游览。

世博有感

我很想看的是美国、日本、中国的展馆。

世博游览只有一天半,由于时间紧,日本馆要排3个多小时的队,只好放弃。

世博我不能评说好坏,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但是有两点是人们一致肯定的,那就是世博的巨大影响力,和中国包容开放的胸怀。以下的几个特写最有说服力。

特写一:一进世博场地,首先看到是各国展馆林立,其次是人头攒动。我们只能在人潮中穿梭行进。据导游说每天参观世博的人起码有40多万。而且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和五湖四海。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特写二:炎热的中午,我们来到遮阳伞下透口气,看到一家三代人围坐在伞荫下专注地吃着自带的干粮。他们看那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饥饿。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明显地看出是从深山老林中赶来的一家人。

特写三:参观中国馆时,我看到一个年近50的妇女拄着双拐,一颠一颠地边走边看景点。我好奇地跟在她的身后观察了一会,发现前后左右没有一个照顾的人。证明是独自一人前来。

特写四:时不时会看到有人推着轮椅上的残疾人在人群中穿梭,好心的人主动为他们让道,每个展馆的安全通道也为残疾人放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个老年妇女,推着残疾的丈夫行走在人群中,残疾的丈夫坐在轮椅上,时常指手画脚地让妻子推到这里推到那里,看来是人残心不残。

特写五:时不时看到有人推着童车上的小孩,穿梭在人群中,从未满周岁的一直到五六岁的都有,大多数小孩都已疲惫地熟睡在童车上,其中一个大孩子居然耷拉着脑袋在车上打瞌睡。

特写六:下午3点多我们来到桥荫下息凉,看到一个农村中年妇女,把未满周岁的孩子五花大绑在胸前,走来走去地哄着孩子睡觉,他的丈夫抱着行李包坐在地上。从他们的身上我确实看到了世博的吸引力。

特写七:我们在中国馆的缓冲道上缓缓蠕动了近两小时,才进入了展馆。在整个蠕动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这么热的天,这么长的缓冲道,身体不佳的人要是到了展馆门口,晕倒过去实在是太冤了。好在我进展馆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么悲惨的场面出现。据说日本馆至少要排3个多小时,可想那里的缓冲道拉直了恐怕有几公里。因此我们只好望洋兴叹。

我是个健康人,只身进入世博,只拿一瓶矿泉水,几个小时下来都觉得吃不消,何况那些残疾人,小孩以及带着残疾人和小孩的人更是苦不堪言。说到这里,世博的影响力读者一定能够体会出来了。

至于中国包容开放的胸怀,到过世博的人都能体会出来,能让全世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都来聚会,开放的程度可想而知。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已经自信地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

我最想看美国、日本、中国的展馆是因为我很想了解中西文化、观点的差异。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不算西方,但是日本学习美国是最突出的,从那里最能看出变革后的西方文化、观点是什么样。尽管我没能看到日本馆,但是美国馆和中国馆却是认真地看了一下。

美国展馆尽管不怎么样,但是通过一个短片,提炼出了“美国精神”——多元、创新、乐观。给人的影响深刻。

美国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实多元、创新、乐观的“美国精神”令人怀疑,特别是“多元”肯定做不到。

美国之所以在全球指手画脚地充当太平洋警察,就是不允许世界多元化,而要实现在他们统治下的一元化。

但是能够提出这样的“美国精神”也证明了他们的改革精神。相比之下中国馆应该通过短片提炼出“中国精神”才有意义。

其实“中国精神”早就世人皆知,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种精神,绝对高于“美国精神”。

我国应该围绕“中国精神”展现30年来改革开放对城市的变化影响,以及这种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美好展望。

可惜的是我们没能这么做,只是以时长8分钟的《历程》短片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只有对历史的回顾,没有对未来的展望。

从观念上来讲不够开放。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低人一筹。好在最后有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通道,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弥补了之前的不足。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