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柳絮飘飘

柳絮飘飘

推荐人:酋黄 来源: 阅读: 2.91W 次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散步、上街,还是在单位、在家,总有一种丝丝缕缕、团团柔柔,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说其有,它实在是太轻了、太薄了,几乎可以忽落不计;说其无,它分明又是一种客观存在。空气里飘的,篱笆上挂的,树叶上带的,纱窗上粘的,鼻子里进的,它简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花非花,雾非雾,来无影,去无踪。有人讨厌它,却怨起天气来;有人喜欢它,伸手一抓,扑了个空,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柳絮飘飘

我们还是先叫它花吧。记得唐人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中有一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春天的城,这里应该是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御柳”,御街上的柳,也就是都城长安宫前大街上的柳树。“飞花”,飞舞的花,能飞且舞的花并不多,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就是指满城飞舞的“柳花”。看来,这满世界飞舞的花,从大唐就有,而且脾气也与现在大体相同,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不用多想,小时候我就曾经多次见过这种花。上学的路上,不是我追它,就是它追我。公家大院里,我们一群小伙伴还开展过“捕花”比赛呢,但无论谁赢,都会捉了再放、放了再捉。有时,即便是自己连一次也没有捉住,但看到其他小朋友捉得后手舞足蹈的神情,也一样地高兴。记得有一位叫“杨万里”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小学里学的,时间长了,题目忘了,但内容还约略记得。“梅子酸时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是的,如今我也到了“闲看儿童捉柳花”的年龄,可 现在的儿童很少再玩“捉柳花”的游戏了。

想起柳花,我很快便记起了大诗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古诗中提到“柳”,通常就有送别之意。诗中的“风吹柳花”很有些自由惬意之感,用它来烘托环境,与满店的酒香相和,离别的,送别的,更进酒一杯,绵绵的情谊真的如东流的江水,淡淡的愁绪恰似那轻柔而迷离的柳絮。以乐景见悲情,从来都是诗人常常采用的手法。

柳花,据相关资料介绍,它本属于单性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雄花有两枚花蕊,两个蜜腺;雌花则单一花蕊,单一蜜腺。柳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够鲜明,但它具有蜜腺,常常可以借助花蜜来诱引昆虫传布花粉。杨花与柳花很相似,结构也极为简单;但它没有蜜腺,不能借助花蜜诱因昆虫,花粉只能凭借风力来传布。因此,植物学上一般认为:柳花属于虫媒花,而杨花则属于风媒花。

然而,我国古老的文化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杨与柳,结伴而生,同属于常见树种。两者一硬一软,一刚一柔,正好符合阴阳相配的原则。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杨柳并称”或“以杨说柳”的现象。隋代无名氏之作《送别》中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其中搅天飞舞的“杨花”,根据诗意的理解,就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柳絮”。诗人借助“柳条折尽花飞尽”的无涯之思,大胆地表达出了深深的离愁和思念。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一诗中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是一种鸟,又名杜鹃,有人形容其叫声为“不如归去”,我们这里通常都叫它“布谷鸟”。布谷鸟叫的时候,正是麦收季节,恰逢柳絮飘过。这里的“杨花”也应该是指“柳絮”。当然,曾有人把诗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也说成是“柳花”。“三月”与麦收似乎远了些,不过,我国幅员辽阔,柳絮飘飞的时间又长,不同的诗里有些差别,我想有时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记得唐人薛涛有首诗写道:“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诗人这里的“杨花”,二月已经“惹人衣”了,当然还只是“轻复微”,还不是那种漫天飘飞的胜景。诗人说杨花“无情”,南北无定,我想应该是说当时的人们在那样的社会里是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程的。关于这一点,宋人石懋的诗里就说得明白:“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从“万缕弄轻黄”到“飞球满路旁”,写出了短暂的时间变化;杨花只是一春忙,可“我比杨花更飘荡”,直接抒发了诗人来去不定的无尽愁怨。

读过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就会知道词人直接就把“杨花”比喻成了“春色”。“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这里的“春色”就是指“杨花”。当然,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柳絮”。杨花飘落,三分之二变作了尘土,三分之一随了流水。作者把点点飘落的杨花,看作了天下离别人的眼泪,其忧思之广、悲愤之深,可见一斑。我曾读过王安石的《清平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那种飘逸和放达,就别是一番滋味。

关于“杨花”,要说我最喜爱的,当数北宋词人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的“中庭月光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句。我以为张先在北宋词坛上并非一流人物,但他善作慢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用“影”字妙绝,而被世人称作“张三影”。“三影”,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二是“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三是“柳静无人,坠絮飞无影”。“无数杨花过无影”这句虽然不在三句之列,但我以为它和其中的最后一句“柳静无人,坠絮飞无影”的意境极为接近,再加之清明的“中庭月光”,其妙处不可言传,与标明的“三处”相比,绝不逊色。

杨花弥漫,点点团团,纷纷扬扬,飘飘转转,它始终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无限的联想。唐代文章大家韩愈在他的《晚春》一诗中说:“桃李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作者写“杨花榆荚”无才思,我以为并非是为了衬托“桃李”的知性,而是客观地描绘出了“晚春”独具的特色。不仅桃李百般红紫,争奇斗艳,就连老落的榆荚和杨花也像雪片一样的纷纷扬扬。不但把整个“晚春”写活了,而且还别具情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晏殊流传千古而不朽的名句。他曾在一首《踏莎行》中写到:“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在这首诗里,他把“春风”描写成了不懂人间风情的俗人,不知道去阻止乱蒙蒙的杨花,致使其直扑行人的脸面。按说“杨花”的飘飞本属春天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诗人的自作多情,是诗人自己把愁绪归罪于春天了。杨花蒙蒙于春天本属正常,诗人的情绪只能看作是诗人自己浪漫而大胆的想象而已。当然,也只有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而无缺的世界。

柳花也好,杨花也罢,说了大半天,还是花,其实未说到这“絮”上。如果认真起来,从科学的角度讲,柳花还不是真正的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老熟后的整个花序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为两半,上面带有白色的茸毛,随风飞散出来,如“飘絮”一般。因此,叫做“柳絮”。不过,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认识得这么清楚。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人或古诗里提及的“柳花”和“杨花”,大可不必作如此细致的区分,通常就可直接看作是“柳絮”。

说到“柳絮”,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媳妇谢道韫。谢道韫是大名鼎鼎“东山再起”的谢安的侄女。据说,一日,天下了大雪,身为东晋宰相的谢安闲来无事,便聚集家人吟诗。面对满天飞舞的雪花,谢安首先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在一旁的侄儿谢朗听了,急不可耐,随即便对出了“空中撒盐差可拟”。谢安颔首微笑,未置可否,而是抬头看了看侄女谢道韫。谢道韫沉默不语,等伯父问及,她才毕恭毕敬地道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则“风雅”之事,好像就记载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里。谢道韫的故事流传开去,后来便被人们称作“咏絮才”。读施耐庵的《水浒传》,其间对“雪”的描写就有“纷纷柳絮,片片鹅毛”的说法,我想大概也多受此启发。

翻开文学史或点击网络,关于“柳絮”的诗句俯拾皆是。然而,我以为南北朝时期庾信的《春赋》就是较早写到“柳絮”的。“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地飞。”根据《词源》的解释,“杨花”即为“柳絮”。只不过这里的“柳絮”在新年二月就开始“落地飞”了,似乎早了些。而他的父亲庾肩吾在《春日》里却说:“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他不但直称“柳絮”,而且写出了柳絮“白”而“随风”轻柔的特点。至于“照日”,我想是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桃红”和“柳絮”轻盈的本色。

大诗人杜甫似乎很爱写柳絮。他在《漫兴?其五》中写道:“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描写暮春的景色,将“柳絮”和“桃花”都人格化了,无情地鞭挞了势利小人,深刻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他在《送路六侍御入朝》中说:“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如棉。江南春色还无赖,触忤仇人到酒边。”他乡遇故知,原本是值得庆幸的事,可久别重逢,乍逢又要别,诗人的情绪变得十分反常,不去赞美“红似锦”的桃花,反而憎恨比棉花还白的“柳絮”。这多少给人一种“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还被无情恼”的感叹。

要说写柳絮,我想应该提起的还有晏殊,且不说他的《蝶恋花》一词中的“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凌乱”,也不说他《破阵子》中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单说他《寓意》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句,我以为就意境高远,引人入胜,妙不可言。仅就诗句的形式来看,“梨花院落”对“柳絮池塘”,既有画面,又有故事;“溶溶月”对“淡淡风”,月白风清,娴静优雅,环境背景,协和交融。

当然,苏轼是文章高手,词赋大家,其对“柳絮”的描写也值得琢磨。他在《和孔密州东栏梨花》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短短的十四个字,既有对比,又有时空交代;柳既衬梨花本身又是花,层次井然,奥妙无穷。他的《蝶恋花》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一名句。仔细想想“柳绵”与“柳絮”仅一字之差,那种苍老,那种短暂,再配上一个“少”字和一个“无”字,联想起天涯芳草萋萋,该是一种多么伤情而又伤神的画面啊!

柳絮飘飘,思绪渺渺。望着窗外的“飞花”,“咏絮”的诗句不由地如雪片般飘来。“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朱淑真《蝶恋花》),“对花惹起无数愁,却倚栏干吹柳絮”(周邦彦《蝶恋花》),“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叶梦得《浣溪沙》),“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这里有叹春惜春的,有观景赏花的,还有委婉讽喻的,不一而足。我感觉更值得一提的,除了韩偓的《残春旅舍》“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形象生动之外,贺铸贺梅子的那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的确不错。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当然也不愧古往今来“咏絮”的高手。他写“咏絮”词,不但数量大,而且质量高。每篇不但符合柳絮的特征,还不同程度地隐喻着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正可谓“天衣无缝,妙手耦合”。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论,仅结集于一起,以备用时查阅和临时琢磨。

史湘云,《如梦令》:岂是秀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缩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南柯子》: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林黛玉,《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琴,《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薛宝钗,《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缘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世人都想平步青云,可那是不现实的。人生只有脚踏实地,春种才能秋收,一味地浮漂是办不成大事的。读罢曹雪芹先生的几首“咏絮词”,我仿佛越过了一座大山,从遥远的历史中又回到了眼前的世界。柳絮仍在飘,我想轻松一下。忽然间,想起几首歌来。我这人不会唱歌,但爱听歌;可歌听得多了,歌词常常又会串在一起。柳絮飞,慢慢飞,是谁的信被撕碎。一城相思任风吹,吹到天涯人不回/柳絮飞,慢慢飞,飞入眼帘谁的泪?柳暗花明不理会,只会贪恋最后的美/柳絮儿飞,柳絮儿飞,满天柳絮等你归,柳絮儿飞,年华似水,一夜白头望春去,春又回。现代歌曲,词写得真美。不愧毛泽东他老人家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絮飞呀飞,翩翩不知累。飞过千重山,飞过万道水。我心已破碎,化作柳絮飞。痴情永不改,要把她追随。寻寻又觅觅,问遍山与水。一年复一年,万年也不悔。柳絮飞呀飞,谁解其中味?传递春消息,魂梦不知归。以上这段歌词,似乎在写“青春与爱情”。我年岁大了,我相信伟大的爱情,但我也不赞成为了柳絮那样朦朦胧胧的爱情而死去活来。我以为把人生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事业才最有意义。

最后,我想把我非常喜爱的一首《柳絮飘飘》的歌词摘录在这里,与大家共赏。柳絮飘飘,似少女的裙带随风招摇,似少女的情思纷纷扰扰。柳絮飘飘,飘过欢快的小河,映影于如幻的柔波;飘过如霞的桃花,飘过林中的飞鸟;飘过半卷的窗帘,飘过那长长的睫毛。柳絮飘飘,如满天飞舞的雪花,是岁月无声的歌谣,是孩童欢乐的吵闹声,是情人靥上浅浅的笑。柳絮飘飘,风儿在轻轻地摇,世界在舞蹈。朋友,以乐观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飘飞的柳絮,是花,是种子,也是一副多彩而灵动的画。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