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当年的土广播筒之轶事

当年的土广播筒之轶事

推荐人:钱塘丐叟 来源: 阅读: 1.97W 次

母亲的耳光,混沌沌的回忆······

当年的土广播筒之轶事

记得我七八岁时的有一天晚上,正是月朗星稀凉风习习。为了省点“桐油”(五几年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电灯,都是“点灯盏”用桐油或松明灯之类),我的母亲洗好碗饲过猪,料理好家务后就点着“松明灯”抱着小弟弟到对门的三叔婆家去聊家常了。我和几个共道坛的小兄弟就在道坛里的“世间”和路堂等地的“地簟”弄里和毛柴堆旁捉迷藏。并约定捉到谁,谁就得唱山歌、顺口溜或做谜语。所以输了的小兄弟有的唱“孟姜女”小调,有的唱“洗菜声”山歌,甚至有的唱“十二交节”、“十八摸”之类(说实话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虽然会唱,可真不知“十八摸”是什么意思)。没多久,我被他们四面八方搜罗包围捉住了迷藏,出于无奈,我就自觉提议唱“钭明凯”(他是当时我们乡里的信用社主任,南乡人)。我要大家跟我一起唱,唱得响响的。幸好“钭明凯”的顺口溜(也是我们自己小伙伴们土起的山歌名)我们几个小孩子都会唱。所以我喊了“一二三,唱”,大家就异口同声地放开喉门唱的应天响:

“登、登、登,三溪应,

王兰英呀王兰英,

银行欠款到如今……,

老公寄来十块洋,

银行欠款不肯还,

还要买布做衣裳……。”

图片

谁料我们唱得最来劲时,我那一直以宽宏大量出名的娘,满腔怒火从三叔婆家冲出来,又是对我狠狠的一耳光。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记清脆的耳光声,赶走了响亮的顺口溜和阵阵的欢声笑语。留下的场面是我娘“太公婆坟出气,才有这大逆不道的小畜生……”的叫骂声和我的委屈哭声以及小伙伴面面相觑的惊恐……。

还是三叔婆出来解围,打破了这一惊恐尴尬的场面。三叔婆一面责怪我娘打小孩下手无轻重,一面骂我“该打,该打!”接着在指责我不该骂娘,没大没小的……。我理直气壮地应嘴三叔婆:“上次你说我骂娘,这次我总没有骂娘呀?”三叔婆严肃地说:“你骂——王兰英,还不是骂娘?”我说我娘的名字是“巧娜”,我又没有唱:“碰嘭喊,接巧娜,接来巧娜食羹饭……”可是三叔婆说:“你娘来自南乡松树岗,是姓王的,名字就是王兰英啊。巧娜是她的小名(也是娘名),因为她在你的外婆家,在舅舅兄妹里排行和年纪数她最小,也是你外婆最小最宠的女儿,所以昵称为‘巧娜’。但是王兰英才是你娘在场面上的名字。她含冤负屈受苦受累还不是为了你们兄弟一班吗?你反而还学着人家,伤天害理讽刺你娘。你也实在太不懂事了!” 听到此处我愕然了。我明明是学着堂堂的信用社干部钭明凯同志在广播上的话语呀。

数日后的一个礼拜天,我大哥从就读的壶镇崇正中学回来,向我讲起家里信用社欠款的事情。原来是解放初期,国家新创人民银行(在此以前是用大米兑换当货币流通市场),农村成立“信用合作社”,我家积极加入合作社。因为国家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动员我们“买公債”,而且我父亲是在靖岳小学教书,我家是刚刚可以发工资食官饭的教师家属,要起带头作用,所以母亲省吃俭用针尖削铁将父亲微薄的工资节省一部分拿去“买公债”,支援国家建设。但是我们兄弟一班都幼小无知,没有劳动力,只是靠父亲每月十来元的唯一薪水来维持全家,确实饥寒交迫。就连我哥哥在壶镇读书,衣服全是补丁,经常“出孔出肉”,换洗一下也脱不下来。出于无奈,母亲以自己王兰英的名义在信用合作社向当时的主任“钭明凯同志”借来五块救急贷款,为哥哥买件布料做衣服(我们作为弟弟当然是穿哥哥太小了的破衣了)和家里买盐油。后来“钭明凯”来催帐,我母亲求他稍微宽限几天,等父亲下个月薪水发来再还部分,并分多个月还贷。可是“钭明凯”不由分说就编了山歌,用“土广播筒”站在全村听得到的“馒头山”、“后山背”和“前山垄岗”几处反复向全体民众广播批评了。

我当时年幼无知还没有上过学,加上母亲千般苦水都是自己一个人独吞。所以既不知母亲还有一个“场面上”用的“王兰英”的名字。也不知什么是信用社,什么是贷款,什么是公债,什么是欠账的味儿……。只知道象土改工作队、乡公署上来的生疏干部、“带平顶帽的洋兵”……都是“逢官大一级的上级。”生疏人来村就特别好奇,尤其是他们能够拿着“广播筒”站在“馒头山”和“前山垄岗”向老百姓发号施令,就感到他们特别能干,特别神圣了不起,特别值得敬畏。尤其是当他们背着“广播筒”向“馒头山”等处爬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总是偷偷地跟在一边。他们播一句,我们就在旁边轻轻地学一句。他们讲“南乡腔”,我们就学“南乡话”。好像那时候记性特别好,一学就会。经常听到有的大人说我们学得真像,我们就高兴的不得了。所以:

“豋、豋、豋,三溪应,

王兰英也王兰英,

银行欠款到如今……,

老公寄来十块洋,

银行欠款不肯还,

还要买布做衣裳……。”

就成了我们小孩子无知的“杰作”山歌之一。那次我们蛮以为自己有本事很“手段”,会得到大人的称赞,殊不知竟然换来母亲的再一次耳光。

往事如烟,一个多“甲子”过去了,“馒头山”上“土广播”的形影,母亲名字之谜,母亲的几次耳光,捉迷藏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图片

只是在当时,我不明白: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是政府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只是在当时,我不明白: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只是在当时,我仅知道:只要外地人来本村做工作的干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哪怕粗俗的骂人也是对的,放个屁也是香的。

只是在当时,我仅知道:上级向村民百姓贯彻指示发号施令只有“敲铜锣”是名分,而用“洋铁皮”敲焊,大尖帽形状的“广播筒”喊话是“最权威、最洋气”了。

钱塘丐叟 应子根 2016年10月5日18:56:12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