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返乡记

返乡记

推荐人:楠木村 来源: 阅读: 5.73K 次

约好延民,去我们曾经插过队的乡下看看。

返乡记

七月初,我们在吉林市见面了,休息一下,再坐火车赶往延吉市。到了延吉市,正下雨,蒙蒙细雨中,两位同学接了我们,在一家酒店坐下来……我说明来意,两位同学颇显惊讶,“几十年的事了,自打返城后,那地方我们也再没回去过……”其中一位女同学说,“还是不要去了,延吉市咱们有许多同学,聚一聚,一块玩几天……”那男同学也劝我们。

延民的性格和我颇有相似之处,都对一些往事或念念不忘,或难以释怀……他说:“就是想去看看曾经呆过的生产队,曾经住过的集体户……”我说:“毕竟在那儿生活过,留下过一段人生的足迹……”我猜想自己说话的样子一定很傻,因为两位同学都笑了,相互看一下,摇摇头……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坐上了去乡下的长途汽车。依然是阴天,依然是蒙蒙细雨。越往乡下走,人烟越少。路旁大片的水田,绿意盎然,雨雾如轻纱般浮在上面……我和延民倚了车窗,贪婪的望着,那山,那水,那原野上隐约的农舍,那大片的庄稼……都勾起我们对遥远的往事的回忆

车到东盛咏,我们下了车。原来我们上错了车,那车并不去石井公社,开车的师傅,指着一条岔路对我们说:“顺这条路走,一会儿便会有车开过来……”我们点头,汽车开走了。我们撑开伞,遮着如雾般的细雨,走进满目的青翠中。

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乡下的土路已变成了水泥路,走在这样的路上,丝毫没有疲劳的感觉,倒是觉得轻松惬意,放眼满目蓬勃的绿色,更觉心旷神怡! 延民对我说:“当年,县里插秧大赛,比赛现场就设在东盛咏……”我说:“听说挺隆重的……”延民说:“可不,集合了全县插秧的高手,拿头名的奖励一头延边黄牛呢……”“呵!一头黄牛哇,这在当年可是价值不菲……搁现在也是……”我唏嘘着,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蓝天,白云,倒映在明镜般的水田里,插秧的人便似在空中,踩着白云,将秧苗飞快的插下去……站在田埂上的人,擂鼓助威,呐喊喝彩……一幅闹春播的欢乐景象……

身后传来汽车喇叭声,一辆中巴开过来,我们忙迎上去……坐上那车,原以为车开到石井公社便到终点,没料到,车继续朝着我们插队的地方——仲成大队开去。原来那条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我们曾经插队的村子——一个当年极偏僻的山沟

我们在村口下了车,心里惴惴的,脚步轻轻的……我心里莫名的涌起一股感情——又见到你了,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阡陌,那沟壑,那溪水,贫瘠的坡梁,寂寞的农舍……我们——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卫兵,在这里才真正的领悟了生活的艰辛,才算是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每当有什么事情感动了我,勾起我曾经美好的,不那么美好的。甚至是苦涩的,苦难的记忆,我内心里都会泛起感情的波兰,——感谢生活,尤其要感谢那几年的乡下生活,让我在许多坎坷与艰辛中抛却了狂热,学会了思考,抛却了懦弱,学会了坚强,抛却了嫉妒,学会了宽容……

虽然早已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我们还是被屯子里的荒凉与寂寞所震撼:屯子里近三十户人家,竟没见一个人,许多房屋已经颓败了,有两家像似有人,门槛上蹲条狗,见了我们狂叫起来,我们在院外站许久,希望犬吠声能将主人唤出来,可是,不见主人出来。我们失望的在屯子里徘徊,延民遗憾的扶着一小截土墙说:“这就是咱们的集体户啊!”我点点头,想起这房子落成时的情形:雪白的墙上糊一大张白纸。

学习园地——四个大字下面是我们扎根农村,铁心务农的决心书……一切都不复存在,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记忆……我顿觉凄凉,不只是集体户,那一幢幢烤烟楼子,生产队的队房子,队房子前面的场院,场院边上的牲口棚,牲口棚前面的谷草垛……全没了踪迹,全都变成了一片片的庄稼……我们不免失落。最让我们感到失落的还是村头那眼泉水,记忆中:村头上一排榆柳,榆柳下一溜石板,裹挟着一条溪水,溪水的源头,泉眼里冒出碗口粗,尺把高的水柱,冬夏不断。水清亮,凉爽,淡淡的有一丝甜味……傍晚收工回来,暮色中,人和牲口都挤在溪水旁,牛在下游哞哞的叫,伸了舌头舔水,人在上游嬉笑欢叫,洗去一天的疲劳……天擦黑,羊群回来了,羊倌甩个鞭花,“啪——”的一声响亮,羊群便散到溪水旁饮水,咩咩的叫声响成一片……

可眼前,那牛,那羊,那人,那泉眼,那欢畅的溪水……一切都了无踪迹,只有两三棵榆树,伛偻着腰,默默的守在那儿,几蓬衰草在榆树下瑟缩着。我们大失所望,朝屯子的另一头走去,那儿有一幢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还好,那房子还在,院子也还洁净,这给了我们些许安慰。我想起当年住在这儿的情形,笑着对延民说:“当年可真是幼稚,无知……男女生住一个大炕上,中间一道拉门,晚上趴被窝里,推开拉门,头对头的唠嗑,竟也毫无赧颜……”延民也笑,说:“记得吗?咱们还养过一头猪……”我说:“是呀,那猪长到半大,没有饲料,便喂野菜,喂了几天,每天下工,腰酸腿疼的,再没人去打猪草,那猪饿极了,便窜出了猪圈,野狗似的在屯子里转,成了流浪猪……”延民说:“后来咱把那头猪杀了,也就一水桶肉,”

我说:“还不如一只羊肉多,被咱们一顿都给报销了……”这时听到屋子里窸窸窣窣的有一丝响动,象有人在说话。我敲敲门,屋子里却静了下来,再没声响。我索性推开门,屋里两位老妇人坐炕上,睁着浑浊的双眼,错愕的瞧着我们,我说明来意:“想瞧瞧这房子,我们曾住过……”那两位老妇人“啊——啊——”的大张了嘴,像似没听懂,我进到屋里,重复一遍,那两位老妇人仿佛听懂了,但却朝我们直摆手:“啥?……知青,不懂……你们走吧……”主人下了逐客令,我们只好离开,毕竟这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啊!站在院门前,我们拍了几张照片,算作留念吧!

村口已经废弃的小学校里有几个人影在晃动,却不像农民。我们走过去,原来是修水利的,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沟里所有的土地已被一家私人农场承包了,根据国家的规划:要将这里的土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那——那些村民呢?”“看样子你们真的不知道……”那人笑吟吟的说:“许多人家都搬走了,还有一些人出去打工了,谁还留恋这山沟?”我突然便记起在延吉市吃饭的时候,那位女同学曾经说过:我们当年的生产队长就和她们家住一个楼群里,哦!我豁然明白:改革大潮涌动的中国,谁甘心蹲在这寂寞的山沟,守着清贫过一辈子,农村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摆脱了传统桎梏的农民,正向着富裕,小康迅跑……并且正在或者已经融入了城市居民中。

我觉得释然了——如果这山沟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那才真正的成了时代的倒退,人们对曾经的遥远的记忆永远觉的那么美好,珍贵……其实不然,美好的,珍贵的,恰应该是这改变!

有了这想法,我突然觉得这山沟里充满了生机,红的花,绿的叶,漫坡的庄稼,苍翠的群山……都在痴情的小雨中绽放着蓬勃的生命力!

走出村子,眼前一座大山。漫坡的翠绿中,一条山路时隐时现的攀援直上,翻过山去,是另一个公社,见到图们江,沿江而上,走四十多里,便可到故乡,对故乡的思恋,怂恿着我们踏上了山路。

雨停了,天却不见晴,山头笼罩在雨雾中,哗哗的水响,大概是山水下泻的声音吧,听着清朗,偶尔一两声鸟叫,更显出山谷幽深,空旷。

我们沿山路向上攀爬,脚下泥泞,湿滑,山路经常被荆棘,枝条阻断,趟过去,弄一身水,渐渐的,我们都被雨水打湿了,眼前现出一片坡地,绿草旺盛,没了枝条和荆棘,路口上沿山势筑一溜栅栏,隐隐的听见牛吼声,浑厚低沉。仔细看去,密林中隐现许多牛的身影,我对延民说:“山里人会想办法,在这山口上扎一道栅栏,将牛赶到山上,随意散养,也不用人照顾,却是省心省力……只是牛不会走失吗?”

延民说:“四壁都是大山,牛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一边说,一边走,散在山林中的牛,见了我们,纷纷奔过来,一会儿的功夫,我们的前后左右便聚了一群牛,足有三四十头,都围了我们,长一声短一声的叫,有几只牛犊更在我们面前蹦跳耍欢,像似在讨好我们,我们向山坡上攀爬,它们就跟在我们身后,像似在护送我们,山越来越陡,林越来越密,草却越来越稀少,都变成一丛一丛的荆条,荆条上的雨水一遍一遍的浸湿我们的衣裤……慢慢的山路不见了,眼前只是陡峭的山崖,茂密的山林。回头看,牛群再没跟上来,都在山崖下聚成一片,扬了头瞧着我们,“哞——哞——”叫,像似在跟我们道别。

雨又下起来。刷刷的小雨,不紧不慢的浸润着这山,这林,和正在这山林中的我们。我们索性不再寻找山路,只管沿着陡陡的山崖向上攀爬,山林密集,便迂回过去,野藤缠绕,便从藤下钻过去……

已经望见了峰顶,雨却下大了,雨声中夹杂着哗哗——水声,大概是新瀑下泻的声音。我们都不说话,全神贯注的努力向上攀爬……雨越大了,而且起了风,山林随之呼应起来,象海潮,一拨一拨,喧嚣呐喊……延民抹一把脸上的雨水说:“老天爷在考验咱们了!”我心里猛然涌起一股豪情,大声唱起来: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延民和我一起唱起来。

风雨如注,林涛汹涌。我们两个挣扎着,顽强的向上攀爬……终于,我们站在了山巅上。这时,风停了,雨住了,天空的乌云裂开了。老天爷像似在奖励我们,在两山之间架起一道彩虹,群山如海浪,绵延起伏,山腰上云蒸霞蔚……

我们互相搀挽着站在山头上,望着壮观的林海,和远处的图们江,我不禁放声呼喊:”故乡,我们回来了!“

?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