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夏日的乡村示例

夏日的乡村示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5W 次

岭南的夏天总是以主人的面目出现,驻留的时间长且不容商量,即使季节是冬天有时也会热得像夏天,在我的记忆中很多时候的春节也只要穿一件衬衫就可以了。

夏日的乡村

岭南的夏天处处是绿色,房前屋后的树木全是绿的,田野是绿的,草坪是绿的,山上是绿的,可以说绿色是岭南夏天的基本色,到处生机勃勃。热是必然的,几乎每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

早晨起来,听到清脆的鸟鸣声,那是久违了的歌唱,在大城市里很少能够听得到。走出门口竟然蝉声一片,好像是在和声齐鸣,时高时低,刚刚停歇忽然又高声迭起,仿佛鼓乐齐鸣,悦耳动听。这是夏日岭南乡村早晨常见景象。

老实说,自从我离开家乡外出谋生30多年来,一年当中除了春节、清明回老家之外,印象中在夏天回到老家还是头一回。原因无非就是夏天炎热难耐,又没有什么特别节日需要回去。这次回家是因为母亲摔伤了,虽然无大碍但摔破了头缝了几针,我就赶回去探望母亲。没想到夏日的家乡一派欣欣向荣。屋后成片的防护林遮天蔽日,尽管母亲房间没装空调也不感到闷热。

并种有荔枝、龙眼、橄榄、杨桃、木瓜、石榴等果树,夏日正是荔枝、龙眼、石榴成熟的季节,得知我回来了邻居们不约而同地送来各种夏日瓜果,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情。谁说金钱已腐蚀了人情?至少在我家乡还留存着淳朴的民风。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家乡的情景。那时房前屋后所有的果树都被砍伐,到处都光秃秃,夏天找不到乘凉的地方,我们只好脱光衣服跳进池塘或小溪洗澡,晚上拿张凉席在家门口睡,还要摇着蒲葵扇。一晃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让我更觉意外的是,乡亲们几乎都住上了小别墅,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不少人家添置了高档的红木家具,不少家庭拥有了小汽车。往日这个时候正是抢收抢种的农忙季节,大人小孩一家人都要赤膊上阵,烈日当空,汗流浃背,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苦不堪言,使我至今记忆尤深,谈虎色变。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种田了,原有的耕地流转给种植公司,农户就拿分红,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家乡,过着与城里人基本一样的生活。

早晨起来锻炼,吃完早餐去买菜或者侍弄自家菜园;午睡后看看电视,听听歌,喝喝茶;晚饭后散步聊天,接着看连续剧。不少老人用上了手机,还能用微信聊天、购物、视频。这一切都让我大开眼界,无论如何都是我小时候不敢想象的。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政治课老师总是说要缩小城乡差距但听起来就像天荒夜谈,如今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不知不觉就实现了,甚至出现了热衷“非转农”现象,这与以前热衷“农转非”情况简直难以想象。

夜幕降临,蛙声如潮,仿佛整个乡村就是青蛙们的世界。朗月普照,月色如银,朦朦胧胧,似梦非梦。村道两边前几年种下的香樟树已长成大树,在夜风中随意摇曳,恣意迷人,并在路灯的照射下,漏下斑驳的树影,夜间独自行走竟有些森然。

白天无疑会给过往行人遮日挡雨,是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往日的池塘四周已经砌上石墙,装上了古色古香的围栏,沿着池塘边装了不少石凳。月光下坐在这里乘凉聊天一定很惬意。不远处的公共厕所已改为无害厕所,建了化粪池,装上自来水和电灯,墙体贴了瓷砖,达到了旅游厕所标准。这一切得益于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广大乡村原本应有的模样,也是中国梦、复兴梦的题中之义。我坚信将来的乡村一定会越来越美丽,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之地!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