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哦,原来是这样滴_《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哦,原来是这样滴_《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推荐人:行动者 来源: 阅读: 4.13K 次

哦,原来是这样滴

哦,原来是这样滴_《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我认为在十大古琴曲中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高山流水》,不仅仅是因为曲子悠扬动听,主要是《高山流水》有一个古老的关于弹琴的感人故事。《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从此流传,到了明代冯梦龙把这一百来字的典故改编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成了汉阳的樵夫。这就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还要感谢互联网。最近我看见网上的一篇文章——《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吕氏春秋》的故事来源于《列子》,而在《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不再鼓琴的内容。“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编出来的故事。于是网文作者做了大胆的设想:子期死后,伯牙并没有“摔琴绝弦”,而是周游列国到处演奏,使欣赏他的听众越来越多。他还开办音乐学校广招门生,跟他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他和他的学生开创了春秋时代音乐的新纪元。作者还调侃道:如果放在当代,伯牙一定是哪家著名乐团的总指挥,忙于演奏、忙于写书、忙于上电视,也许还要拍广告、拍专题片……不但粉丝多多,人民币一定也多多了.....这样编故事当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口味了。

我在小时候多次听别人讲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每当听到“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再鼓琴。”的时候,都为俞伯牙难过一番,亦有世间知音难觅的同感。其实《高山流水》的故事表达的“知音难觅”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士大夫情结”。因为在专制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读书人只有得到朝廷、权贵的欣赏、启用,才能施展抱负。因此,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然而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隐身市肆,有的终老山林。《高山流水》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敏感的神经,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现在进入了后现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基本解除了,社会的主流趋势是追求自由,渴望平等,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很多人独往独来,在他们心里“知音”没有那么重要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在多元化社会里更容易找到“知音”。在人际关系开放的今天,“知音”也更容易找到你。在人们不再渴望知音、知音不再难觅的情况下,再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恐怕就不那么能打动人心了。有时候给小朋友讲这个故事,小朋友会弱弱地说上一句:伯牙并不是真的喜欢弹琴。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