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抒情散文 > 如梦关山

如梦关山

推荐人:慕白 来源: 阅读: 2.31W 次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河而上,总会发现那一朵朵激起的浪花中,潜藏着阵阵的战马嘶鸣和金铁交击之声,大漠草原的朔风从历史深处吹来,吹散了阴霾,吹落了星辰,也吹开了每一朵花。在这片塞北大地上发生过的一幕幕,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重现,在那一座座雄关,在那一段段长城,也在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即使时光让雄关寂寥,让长城残破,但一粒粒黄沙,还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铁血岁月。

如梦关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自秦始皇把各国长城相连,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的北方,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连绵万余里,守卫着华夏腹地,抵御着北方戎狄。一年又一年,戍边的将士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寒风,用自己的信念保卫着家国。蒙恬率军出关,北击匈奴,使其退却数百里,大秦得以尽收河套之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何等威风!然而,历史总是令人唏嘘,当蒙恬手中自刎的剑落地,当天空中的将星轰隆坠地,似乎可以听见边关的哭泣,它见证了名将的辉煌,也见证了英雄的落幕。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追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由雁门郡出发,直取漠北王庭。此前,李广已在边关驻守多年,每次匈奴来犯,都无功而返,使匈奴人无法侵入汉地一步。唐人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之功,后人尤念之。但这一次,李广没能再回到他的驻地,没能再登上这雄伟的边关。他迷路了,致使汉军作战失利,因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他拔剑自刎,一代名将就此殒命,喋血在这大漠草原之中。终其一生,李广“封侯”的愿望都没有实现,“李广难封”也被后人一直所感叹。而他的一生,也与边关紧紧相连,想必他的魂魄,也会归于塞北吧。

边关长城,草原大漠,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在时光流转千年之后,有一位名将在这里留下了他最后的光辉岁月。杨业,一名继业,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累官云州观察使,判郑州,知代州。既勇且谋,屡建战功,人称“杨无敌”。能与士卒共甘苦,为政简易,深得军民爱戴。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为取幽燕,再度北伐契丹。兵分三路,令潘美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北),初战连捷,二、三月中,速下寰(今山西马邑)、朔(今山西朔县)、应(今山西应县)、云(今山西大同)等州,进展顺利。五月,因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溃败,战势逆转。辽圣宗遣大将耶律斜轸迎战西路军,并令名将耶律休哥领炮手相助。宋军在蔚州(今河北蔚县)受阻,形势危机。时杨业北据云、朔数州,奉诏以所部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内迁,为减少伤亡,献避实就虚、声东击西、伺便歼敌之策,被监军王责讥为畏惧避敌、有异志,乃心怀以死报国立志,引兵自石路趋朔州,并安排诸将于陈家谷口设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应援。七月,与契丹劲旅自日中战至日暮,终因力单不支,退至陈家谷口,见无一伏兵接应,大恸,再率帐下兵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在狼牙村为契丹所擒,子延玉及岳州刺使王贵俱战死。杨业不降,疮发拒食,三日即死。后人提及此事,不免一声叹惋。

明朝年间,大同仍为北方重镇,京城锁匙,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而且在大同南部又修建了内长城,大同似乎又恢复了一丝往日的风光。然而,随着封建时代的落幕,边关不再有以往的功能,长城液逐渐被废弃,逐渐成了旅游景点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成了往事,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渐行渐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岁月,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只能默默吟诵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默默走进未知的明天。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