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伤感散文 > 回忆我的青春年少时光

回忆我的青春年少时光

推荐人:余小七 来源: 阅读: 1.47W 次

立春已经好长时间了,放眼望去,西北农村的田埂上星星点点的绿草芽钻出了地皮,但是空气中还充斥着丝丝寒意,余小七下意识的把衣服往紧里裹了裹,弓着腰站在路沿上,路边一排笔直的白杨树,和余小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岁月把小七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风吹的光溜溜的枝条打在一起拍拍作响,似乎诉说着冬天还残留在这里,余小七转头瞅了一眼,然后又转头看向远处的农田里,已经三三两两有农民驾驶着拖拉机拖着磙子在轧地了,后面卷起一抹尘土,但是很快又被风吹散了,余小七呆呆的望着远处地里不断被卷起又被风吹散的尘土,每当这个时候,余小七总是会想起一些不快乐的往事。

回忆我的青春年少时光

回忆

余小七,出生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段(在黄河以西),这里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常常伴随着沙城暴,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怡人,冬季干燥寒冷。但是听祖上一辈一辈说,余小七这个家族是很久以前从外地迁过来的,传到余小七这一辈已经是第八代了,但是他才不管那些,因为自小出生在这里,已经在小七心里烙下了深厚的感情。

余小七的父亲余老二,在兄弟几个中排行老二,村里人都这么叫他。余小七基本上不会和父亲去主动交流,已经产生了很深的隔阂,有事也只对母亲讲一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余老二自小就养成了刻薄、古板、死爱面子、易怒的性格,导致余小七很难和父亲交流到一块儿去,索性父亲不问,余小七也懒得主动跟父亲讲话,经常都是母亲把丈夫或儿子小七的意思向对方传达。对此,余小七一直很无奈,曾经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亲生的?后来,在小七上初中的时候,才从奶奶和母亲的口中得知,原来余老二不是奶奶亲生的。听奶奶讲,她那时候只生了一个女儿,因为迫于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儿子就是没有传后人,要经常要受到同村人的耻笑,而且还要忍受家里的公婆、自己的丈夫歧视,没有给家里生下一个儿子,奶奶觉得很愧疚,所以一直对丈夫的打骂都是忍着的,而同村的余四奶奶则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父亲是四个儿子中的老二,迫于无奈,经过两家商量,就把我父亲过继给了我的奶奶,当时过继的时候我父亲已经十几岁、基本上懂事了,不知道父亲内心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挣扎,可能有这样的阴影,致使余老二性格乖张,整天耷拉着个脸,稍有不顺心就歇斯底里的开骂,余小七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也厌倦了这种生活。

回忆二

父亲对余小七是自打小七生下来就不怎么上心的。

这个世界本来是没有余小七的,因为母亲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因意外流产了,是个男孩,然后第二个孩子就是我哥哥。

两年后,父亲对在要不要一个孩子犹豫不决,在生一个吧,要是女孩最好不过,一男一女比较好,压力也小;要是在生一个男孩,将来的念书,娶媳妇,压力是很大的;而奶奶的意思是不论男女,在生一个,将来也有个伴,最后再奶奶的劝说下,上天安排让余小七来到了这个世上,父亲一看又是个男孩,因为超生被计划生育罚了四百元,80年代末的四百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假如母亲第一个孩子没有流产的话,二哥一生家里就两个男孩了,余老二说什么也不会再生余小七,而小七也则一直认为是流产的哥哥把生命让给了小七。为此,余老二对奶奶一直很怨恨,对余小七也不是怎么关心的,余小七也从来对父亲的冷漠不在意,至少有奶奶和母亲关心余小七,这多多少少让小七内心得到了安慰。

刻薄

关于父亲的刻薄,从这两件事儿就能看出来。第一件:有一年夏天的中午,余小七那时才十五岁,肚子痛的在炕上直打滚,可是父亲余老二来来去去从门口经过,视若无睹,奶奶和母亲都很着急,父亲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像守财奴一样,没有父亲的允许母亲是不敢私自拿钱给我看病的,最后奶奶实在看不下去了,生怕在这么下去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就站在耳房门口不停的念叨,过了大半时间,余老二才拿十块钱,冲进房间来,像是要揍人的架势,满脸怒气,双目圆睁,瞪着余小七看了几眼,恶狠狠把十块钱仍在了炕沿上,还吃了父亲一顿骂。

第二件:那是一年冬天,余小七刚上高中,冬天放寒假,早上小七很早就醒了,但是头痛欲裂,浑身无力,余小七感觉这是个不好的征兆,肯定是又生病了,而且还来的这么猛,余小七抬头瞅了一眼窗外,天还是黑的,随即紧了紧被子,蒙头又趴在了热炕上,约莫过了半个时辰的功夫,余小七抬头又瞅了一眼窗外,天已经麻麻亮了,实在是难受,挣扎着起来,早饭也不想吃,余小七翻箱倒柜的找了半大天,终于找了几粒平时治感冒的黄色药片,托在发抖的手心里,直勾勾的盯着那几粒药片,好像手心里托着的是宝一样,把希望寄托在那几粒小药片上,希望药到病除,不要在产生什么麻烦,想到这里,余小七把药片送到嘴里,灌了一口水,猛的一仰头,定心丸下了肚,余小七心情也舒畅了许多。这时,母亲说,“再去睡一觉吧,被子盖严实出一身汗就好了”,余小七心想也对,农村人平时都这样的。再一次醒来,太阳已经老高了,照进耳房的窗户里泻在了地上,余小七感觉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眼睛都有点模糊了,余小七用颤抖的双手狠搓了几把脸,又伤了自己几个耳光,一看,自己双手都已经发紫了,赶紧掀开被子一瞅全身都是紫色,余小七起来,感觉头重脚轻,什么话也不说,默默的和奶奶并排坐在了耳房的门槛上,严重的头都抬不起来了,像一个快要熄灭的油灯一样,父亲来来去去不闻不问,最后还是在奶奶的念叨下,父亲才带我去看病。

那两次生病事件余老二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深深的伤在了小七的心里,从那以后,只要不是什么大病,普通的感冒小病小七通常是扛过去的,或者是奶奶攒点钱,就全给小七,所以小七从小和奶奶最为亲近。

古板与面子

说起古板与面子,其实就是父亲目光短浅,没有主见,听别人胡乱说什么念书没前途,就念出来现在又不包分配,工作还的自己找,还不如别念了,乘早学个什么手艺,因为说是“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我本人并不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但是村里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误的;再一个,父亲也确实害怕将来书念出来了,最后没个工作,然后村子里的人没事闲聊,会说那谁谁谁的儿子书念出来了,没找上个工作,要是风把这个话吹到他的耳朵里,余老二脸上是绝对挂不住的,怕丢面子,其实就是怕余小七给自己丢脸,那可不得了,就会好常时间阴沉着脸,总要有事没事训斥余小七,甚至不惜动用暴力,余老二的古板与死要面子可害苦了儿子余小七,儿子整天提心吊胆的,看父亲脸色行事;后来果然印证了这件事,直到余小七发奋考到了当地的某一个乡政府,这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了,余老二对儿子的训斥才算是告了一个段落。

按下上头不说,所以,余老二对儿子念书一直心有余悸,也不报什么希望,他认为只要是能赚到钱,念不念书都无所谓,就像上面说的,热衷于学手艺。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看邻村的几个道士靠平时给人做法事,不但盖起来二层楼房,还买了一辆面包车,余老二眼红的不得了,就认为学道士能赚钱,一度蠢蠢欲动,鼓动儿子去学道士,然而余小七对此是很反感的,一看到道士穿那一身褂袍,阴阳怪气儿的,心里就先生了几分厌恶,余小七一再坚持,父亲余老二才作罢;再后来,村里人经济越来越好了,都纷纷盖砖瓦房,他又念叨让儿子去学瓦工,说瓦工能赚钱,一天二百多呢,最后母亲说,你看儿子那身子骨,瘦的跟那麻杆一样,因为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去工地根本不行,这样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才作罢,让我继续念书,余小七对父亲的这些鼓动从来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不放在心上的。

易怒

有一年,大概就是玉米苗刚出了土,我也刚好周末放假,父亲余老二扛犁铧、母亲、余小七牵着一头驴去给玉米苗松土,余老二扶着犁铧,母亲牵着驴,儿子余小七跟着后面在施化肥,不知什么原因,父亲突然就开骂了,母亲顶了几句,因为平时知道余老二的脾气,他骂人的时候,谁都不敢吭声,所以,母亲的这几句顶,更加激怒了丈夫余老二,一下子扔下手中的犁,恶狠狠冲到母亲跟前,看是就要动手打人的架势,母亲在没有吭声,丈夫余老二也站在母亲的面前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而母亲则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低着头无助的站在那里,任由父亲爆着粗口谩骂,我非常紧张,赶紧放下手里的化肥袋子,过去从母亲手里接过了缰绳,生怕母亲遭到易怒父亲的殴打。我母亲不识字,小时候刚上了几天学,因为家里孩子多,一是要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二是还要张罗一家人的饭,做为家里的老大,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自然而然8岁时就被我外公外婆关在家里不让念书,直到媒人介绍,嫁给了余小七的父亲余老二。

结局

奶奶对余小七好,虽然奶奶没念过一天书,但是她明白事理,和余小七在一块儿的时候,一双浑浊的眼睛呆呆的看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什么,而后是满怀期望的对小七说,出去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无论如何要走出去,不要窝在家里、、、、、、。其实,余小七明白,奶奶这样苦口婆心的目的就是不让小七将来待在家里像她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力气吃饭,一生看不到尽头;再是待在家里,看自己过继过来的这个儿子,性格乖张,将来少不了由余小七吃的苦头,所以,余奶奶跟孙子在一块儿的时候,总是在念叨……也许,这就是余奶奶对自己孙子最后的期望吧!(完)

二零一五年冬

余小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