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志 > 心情日志 > 畅游三孔,体会中华文化

畅游三孔,体会中华文化

推荐人:三孔调研队 来源: 阅读: 1.25W 次

孔子,一个影响和左右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公认的一代圣人,也是如今世界闻名的一代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怀着对一代圣人的敬重与缅怀之意,我们实践小分队一行人来到了“三孔”。

畅游三孔,体会中华文化

孔庙的巍峨与气派;孔府的壮丽与绚丽;孔林的广阔与肃穆,他们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孔庙里的一砖一瓦;孔府里的一石一柱;孔林里的一草一木。他们是孔子辉煌人生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他们座落在曲阜这个城市里,自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变迁而变迁,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演变轨迹。他们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也见证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跌宕起伏。

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北宋时期,孔府得到了初步的扩建。到了金代,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时期,孔庙几次荒废又再次修建,有了基本的雏形。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主持的修建。而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时期的。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年间的,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其后代从冢而葬,而形成今天的孔林。在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南北朝时,才植树600株。而宋代时,孔林更为完善,明朝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时期,又扩建了孔林。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今规模。

三孔的演变,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结晶,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跌宕历史。春秋战国,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就经历了发展与衰落的起起伏伏。儒学在开创之初,不受统治者的认可,所以孔子在当时不受欢迎。后来的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直到董仲舒之后,将儒学正式发展确立为中国传统的唯一正统思想。自此,儒学开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

儒学在汉朝的发展才开启,到了魏晋南北朝,儒学又受到佛教和战乱的冲击,地位岌岌可危。在唐朝又因道教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儒学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突出。直到宋代,儒学才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的儒学已经十分完善了。至秦汉到明清,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儒家文化已经彻底的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灵魂烙印。

三孔之行,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洗礼。他带着沉重的沧桑历史感,确处处透露着强劲的文化气息。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确越来越尽善尽美,仍巍然屹立,就如同儒家思想一般,在时光的磨砺里越挫越勇,在岁月的历练里光芒愈亮。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