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所谓“意境”——读《美学散步》有感

所谓“意境”——读《美学散步》有感

推荐人:LingLing9783 来源: 阅读: 2.04W 次

提到“意境”,往往能够阐发出很多值得探讨的传统哲学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诗歌还是画作,如果是有灵魂的上好佳作,都离不开“意境”。关于“意境”,王国维有“三重境界”之说,司空图也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寥寥数字但意境全出的诗呈现了出来,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也对此有过解释。但“意境”究竟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事物?读完这部分著作,我感受到这“意”应当指“情”,而“境”应当指“景”。所以构成意境的基本要素便是客观的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包括心灵的境界)。

所谓“意境”——读《美学散步》有感

意境有哪些审美特征?首先,意境最重要的一个审美特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引起人的思考,要是余韵无穷的,营造意境所用的物象,情感,手法,意味等等所形成的审美效果便可以带给人余韵无穷之感,不仅有文本之上的韵味,还有韵外韵,韵中韵等等,在这个无穷的韵味中里我们才能获得对美的感觉,才能对意境有所体会。

其次,我认为它的“创新”或者说“辟新”也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宗先生在文中提到“......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通过意境的营造,我们在想象之中获得了新的思考和独特的感受,从而获得了意境中对它美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是不尽相同的,是创新的感受,是因为创新而并非千篇一律才更加让我们对意境的美能产生感知。但它不是主要的,它的产生也不如余韵深长一般是必定的,它与读者的思考相关,而韵味无穷这一特征则相对来说是普遍的。

审美意境应当是具有美感的意境,是具有美感的形象系统,且意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智慧和审美之间的相连。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间提到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书中曾提到意境分为实境和虚境两个形象。我认为实境也就是“景”,一切的意境形成他的骨骼肉身是在于实境的,越栩栩如生的刻画越能够造出生动的意境,正如中国绘画中所求的意境,不必要精工实录,但是画中“山苍树秀,水活石润”必定要跃然纸上,否则这幅画便难以承载它的意境,也就无法流畅地传达出来。

而所谓的虚境就是“情”,它承载的是实境所无法传达的目的与意义,虚境则应当是灵魂,是使得意境真正灵活起来的东西,由于虚境的存在更加使得意境有了审美效果,宗白华提出“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正如在中国浩瀚的诗词大海里,我们时常能见到白描为主的诗歌,但是往往也能不逊色于浓墨渲染的作品,因为文中总会有一句点睛之笔,可以展示作者的心灵世界,传达其神思,描绘出更加生动的有美感的意境,使其韵味无穷,产生审美效果。具有虚实相生,情景融合的形象系统营造出来的就是有美感的意境。

有如《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在论及“自然”与“旷达”这两种风格时,将其特点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非其形成的要素,更加具有审美效果。“自然”中提到“幽人空山,过雨采苹。”又讲“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这些实境的刻画生动美好,我们在空山幽人之中随处能体会到那一份“俯拾即是”的自然,同时他又道“真与不夺,强得易贫。”“薄言情语,悠悠天均。”,更加直接平淡地言及道理,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所谓的“自然”心境,这样的交错结合,正如“景与意相兼始好”,“自然”风格的意境便跃然于纸上了。“旷达”一则也是如此,开头抒情表理“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正是旷达的心境,下文则融入景“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这样的疏雨,我饮酒行歌,情景融合,“旷达”之意境便大成矣。

同时,意境离不开审美与智慧的关联。宗白华在文中提到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有如“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意境的营造是有赖于创作者内心精神的,这便是智慧与审美的关联,对实境理解与认知的把握离不开创作者的智慧和思想。关于书中提到的意境具有有多重境界,譬如功利或宗教还是艺术境界等等,但这些都反映了个人的智慧和造境,因此审美境界的形成离不开个人智慧与审美的关联。

“意境”说来像是情与景的结合物,反映着生息变化的自然万物,包容着无与伦比的人类智慧,是自然万物的跃然纸上,也是个人心境的外化表达。因为有了意境,所以作品有了生命,有了人间烟火和自然精华相融合的味道。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