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情感日记 > 回忆渴望吃饱的岁月

回忆渴望吃饱的岁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W 次

在田间、在实验室里忙碌奋斗了一辈子的袁隆平院士走了,长沙人民含泪送别,举国上下同声哀悼,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数十亿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哀悼袁隆平院士,以表达对这位为人类的粮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敬意和哀思。

回忆渴望吃饱的岁月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为了吃饱肚子,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战天斗地,辛勤耕耘,创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奇迹。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加上天灾、战乱和剥削,吃不饱饭仍然是许多地区老百姓经常面对的现实。在统治黑暗的朝代,为了活下去,饥民逃荒、造反、易子而食等等行为也时有发生,上演一幕幕人间惨剧。

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人们,对饿肚子有着切身的刻骨的感受,三餐中哪怕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白面面条或者米饭,是绝大多数人的奢望。一年四季吃杂粮、吃供应粮勉强度日的人家是幸福的,吃糠咽菜,喝稀饭糊糊,甚至吃观音土、吃树皮草根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有不少的人没有捱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不难想象,从忍饥挨饿中走过来的人们,对餐餐饱饭、对牢牢抓紧自己手中的饭碗有着怎样坚定的信念!

我出生在十年“文革”时期的山村,尽管有父母哥哥姐姐的庇护,童年和少年时期也有过吃不饱饭的时候。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少,分的口粮就少。一家九口人,主要靠父母亲养活,其艰难可想而知。小的时候,为了增加家里的工分和口粮,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拾过生产队里社员们收割过后遗下的穗头,挖过地里老鼠的“仓粮”,翻找过村里犁过的洋芋茬地,苦虽然不大,帮衬也不多,但热爱劳动和节约粮食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我那幼小的心里。

后来实行了包产到户,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白面面条、白面满头、锅块、大米饭甚至蔬菜肉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仓里的存粮日渐增多,我们再也不用吃由于时间长而口味变辣变涩的“包谷面”了,再也不用吃里外是杂面、中间一层是白面的“转包成油花子”了,再也不用饥一顿饱一顿了!尽管如此,老人们还是嘴上不忘省吃俭用的说教,心里担心哪一年的收成不好,哪怕家里有万斤余粮也不敢轻易往外卖,当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无数像袁老一样的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亿万劳动者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已经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十几年获得大丰收,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家有粮而心不慌,国有粮而底气足。我们再也不用害怕野心狼用粮食作为武器来掐我们的脖子!然而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牢记教训,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忘苦难岁月,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劳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谨以此文献给“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院士!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