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情感日记 > 忆母文

忆母文

推荐人:吴亚全 来源: 阅读: 2.98W 次

又到二月二了,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母亲。因为母亲是二月二的生日,又属龙。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忆母文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这17年里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更加想念母亲。时常在梦里见到母亲,见到的依然还是为了我们弟兄无怨无悔忙碌的身影,醒来时心里特别酸楚。

父母养育了我们6个子女,可以说费尽了力、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尤其父亲得病的8年,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舒畅的、有尊严的延续了生命。母亲用她那弱小的身躯养育我们、照料病重的父亲,使我们都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也使父亲开心的延续了生命。母亲就是我们的天!是我们这个家的顶梁柱!

17年前的正月二十七母亲走了,我赶回来时母亲已安详地去了。当我看见母亲为我们操劳一生的手臂再也伸不直时,我的泪水再也隐不住了像泉水般地涌出。这泪水有对母亲的眷恋、感恩、还有愧疚。这泪水像电影胶片似的放映着母亲一生为我们、为社会做出的点点滴滴:

宽以待人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我7-8岁的时候,由于父亲被打成了右派,从中心校的校长降为了普通教师,又从教师下放到了农村,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我们当时的家境一点也不为过,父亲对农活又不擅长,一帮半大小子生活可想而知,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母亲不但没有一句怨言,反而非常乐观地面对这一切,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好像从来不会累,不用休息似的,从早忙到晚。侍弄菜地、养猪、养鸡,还变着法地粗粮细作、粗菜精做好让我们吃的好些。现在还觉得母亲做的菜真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衣服、鞋穿的费,母亲都不厌其烦的洗净补好,从不让我们衣冠不整的出门,村里人都说老吴家的这帮孩子就是和农村的孩子不一样。当时对这句话没能理解,现在看来全是母亲无私的爱。

母亲人缘好是出了名的,不论谁家有困难她都尽力去帮,就是要饭的来了,竟管家里也只有一点米了,她也会毫不犹豫给人家一碗。母亲常说:大家都不容易,有难处大家伸把手难也就不难了。家里有无休止的活在等着母亲做(我们一帮小子也帮不上),她已经很累了,可她还是自愿无偿的把我们邻居,董家两位孤寡老人的被褥拆洗、缝缝补补给包了下来,一做就是好多年,直道两位老人相继过世。

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母亲就是一生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典范。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使我们姊妹6个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可能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都在努力的做着。

母亲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圆了我求学梦

文革期间我小学毕业了,由于父亲时不时的挨批斗,加之家里困难我对求学失去了信心,就参加了生产队里的劳动,想帮家里缓解生活上的压力。但渴望上学的心一点没减,每当看到昔日的同学背着书包上下学时,那种无奈、无望的心绪就会绕上心头,就在这劳累和苦闷中熬过了三年(15—18岁)。

18岁那年当我提出要重新上学时全家人都很支持。这一点是我始料未及的,父亲支持是我想到的,因为他是学者。可母亲没什么文化,让一个18岁的棒劳力不挣工分,还要搭钱去念书,我认为她会想不通,正相反母亲是最支持的。哥哥嫂子也都很支持。

记得上学的头一天,父亲和我长谈了一次,“你都18了如果从初一念起年龄大了,你如果插班上初二,初一的课晚上我给你补,还必须考出好成绩,有这样的决心你就去,没有就算了吧。”我知道父亲是在激励我,他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还要给我补课,可见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学校离家有十多里的山路,每天起得很早,很晚才能到家,晚上父亲给我补课要到大半夜,母亲大多都陪在我的身边看着我学习,现在想起来父亲讲课,母亲在旁边陪着听课的场面心里还美滋滋的呢。

母亲总念叨老三不易,白天晚上学习太累了,总是起早变着法地做些好吃的给我带饭。就这样我一年学了两年的课程,并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梅河口的最高学府海龙师范,没有辜负父母及家人的期望。这个成绩是父亲油灯下的授艺、是母亲不知疲倦的呵护的结果。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娇傲。

在师范学习的两年里,母亲为了给我交每月5元伙食费(每月9元我是二等助学金每月补4元),鸡蛋不舍得吃卖了、春天上地里挖小白蒿(药材茵陈),晒干卖、夏天上山挖穿龙骨卖、冬天编筐卖,总之为了给我交伙食费想尽了办法。我顺利的毕业了,母亲却青丝变成了白发,由于长期擓筺累的手臂弯曲了。当看到躺在灵柩中的母亲的手臂依然弯曲着的时候,真想大声的喊出:妈妈我对不起你!您辛苦了!来世还当您的儿子!

辛苦一生的母亲就这样无怨无悔、安详的走了!有人说母亲是做的好事多了,积的德广了,所以没有一丝痛苦的走了。没有给儿女留下榻前尽孝的机会,您是怕给儿女添麻烦,可这样让儿女们的心里何安呐!您一生中尊老的护小的,从不为你自己考虑。您是一个无私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妈妈!

对父母的愧疚

父母都走了,回想父母的恩德真是无以为报,我调长春工作后,虽每月都回来看望父母,但都是屁股没坐热,外面的酒事就安排好了,很少陪二老吃顿饭。总觉得看到父母就放心了,钱别憋着父母花的就行了。现在我已步入老年了才意识到,老人并不是希望儿女给多少钱,拿多少好东西。老人更希望的是儿孙常绕膝、居家常团聚的天伦之乐。这一点我恰恰没做好,悔之晚矣!

真诚的希望吴氏家族的子弟们,能常回家看看你们的父母。

多陪陪他们,少些外面的应酬,别重蹈我的覆辙。希望都能做到:

常记父母情

尽孝不要等

不逆老人言

凡事多顺从

今年二月二是母亲诞辰87周年,正月二十七是母亲逝世17周年。写这篇忆母文以追思父母恩德。

愿父亲、母亲在天堂逍遥、快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