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战史风云 > 孙子兵书:三国的三把火,火攻便是决战!

孙子兵书:三国的三把火,火攻便是决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6W 次

孙子兵书:三国的三把火,火攻便是决战!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发火还要选择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时候,指的是天气干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4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4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上述五种火攻所造成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加以策应。从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的,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等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视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火也可以从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发于上凤,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方法的变化运用,等候具备条件,然后实施火攻。

用火来辅助进攻的,明显地容易取胜;用水来辅助进攻的,攻势可以加强。水可以断绝敌人的联系,却不能烧毁敌人的蓄积。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够巩固胜利,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必须认真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紧迫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火在我国的战争史上是一点非常重要的要素,它不但可以有力的杀伤敌人,也可以在弱对强之间的对话,改变力量的平衡,其中,以三国时代中的火攻故事、记载,流传的最为广泛。

古代火攻,千姿百态,孙子将其概括为五种:

1、火人,即焚烧敌军人马;

2、火积,即焚烧敌军粮草;

3、火锱,即焚烧敌军辎重;

4、火库,即焚烧敌军仓库;

5、火队,即焚烧敌军运输设备。

这五种火攻破敌的方式,也可以归纳为两大种,一种是以敌军的有生力量为目标,直接消灭敌军的肉体,二是以敌军的物资为目标,摧毁敌军的后勤,使得敌军丧失继续战斗的心理底线和物质基础。最终都是以彻底战胜敌人为目标,一旦使用火攻,即意味着,毕其功于一役。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军事人才辈出,他们深通韬略,胸怀全局,精于用兵,善于指挥,攻心、伐交、离间等不同形式,成为后人效法的战例比比皆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三次火攻战例,更加是用“烧”来克敌制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在具体对火的运用上,即烧敌人的什么,在哪里烧,如何烧,不同对象不同的处理,三把火烧得有声有色,将对于火在战争中的运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先看看官渡之战,乌巢烧粮,釜底抽薪。

历来大家都将官渡之战视为曹操定鼎北方的关键战役,即转折点,而火烧乌巢又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由弱势一方,巧妙运用火攻,成功击溃貌似强大的袁绍军。

两军相持变者胜,袁绍自恃强大,一味采取猛攻打法,许攸曾建议袁绍出奇兵袭取许都,袁绍拒不采纳。曹操则虚心纳谏伺机歼敌。曹操从俘虏口中得知,韩猛押运辆车正赶往官渡,立即派徐晃截击韩猛,尽烧其车。不久,袁绍又囤积了更多的粮食于乌巢,淳于琼率兵守护。曹操在采纳了刚刚投靠自己的许攸的建议之后,在布置了对自己大本营的埋伏之后,只带五千精锐亲自突袭乌巢,其余重兵均在大营等候袁绍前来。

曹军到了乌巢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得知后,以为曹营应该空虚,便派遣主力直接进攻曹操大营,而只派了少量部队驰援乌巢。曹操非常坚定的指出:“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就这样,一鼓作气,大破乌巢,火焰四起,袁绍军的全部粮食全部烧尽。袁绍军心大乱,一败涂地。

分析乌巢这把火,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正确的把握了战役走势,指挥员的坚持和忍耐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的过程中捕捉战机,促成战局的转化。曹操在缺兵也缺粮的情况下,坚守不出,就是在寻找乌巢这个战机。

两军相持,采取釜底抽薪的方法,对于扭转不利的战局是最有效的。粮食是军队的命脉,《百战奇略》中说到:“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曹操乌巢烧粮,可见这是震动全局的一举,走活全盘的一步。

此外,曹操在乌巢一役之中,不但注意袭敌,而且还重视保己。出发之前他就考虑到了袁绍会采取报复的突袭手段,于是在自己大营周围布置了周密的埋伏,这种顾前思后,天衣无缝的安排,表现了一位军事奇才的雄才大略。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赤壁大战,以火佐攻。

孙子及其之后的历代兵家,不仅仅重视火攻,而且还特别强调火攻的条件,要求为将者首先应知天时,这里除了要选择干燥的气候外,还要用火知风,火与风相连,无风难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才能发挥出火的巨大效力。其次,火攻应该与兵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火攻已经不是简单的放火,而是要使火和其他兵种结合起来,以兵攻为导,以火攻为辅助,赤壁之战就是这样的最经典的战例。

赤壁之战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了,日前,吴宇森的电影《赤壁》又给大家以另一个视角的形象冲击。在此,就不多说赤壁之战的过程了。

赤壁的火要强于乌巢的火,因为乌巢之火的出色在于曹操抓住了战机,果断的突袭乌巢,一把火点燃了自己由弱胜强的转折点,而赤壁之火,不仅仅在于战机,它已经囊括了风向、风势等等非人为因素,此外还有连环计的使用,蔡瑁张允的死于离间,黄盖的诈降以送引火之物,这些都是赤壁之火的铺垫,缺一项这火都烧不痛快。更重要的是,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孙权和刘备分别向东南和西南扩张着自己的势力,曹操去经略西北巩固北方,三足鼎立基本形成了。

三国时期较大的火最后一个就是陆逊的火烧连营,后发制蜀了。

刘备以替关、张报仇为名,发兵东吴,以夺回荆州之地,亲自率兵水陆并进。起初,蜀军先锋吴班、冯习就在湖北秭归大获全胜,此后长驱直入,深入吴地六百里。刘备据长江上游,借三峡之险,居高临下,又是倾国之兵,吴军处在极为不利的境地,陆逊避其锋芒,果断战略退却,让出大片战略要地给刘备,实际上是在分散刘备的兵力,而自己也在忍耐中伺机而动。刘备急于决战,而陆逊避而不战,久而久之蜀军疲惫,又值酷暑,刘备只好将部队驻扎在沿山麓树林茂密的地方避暑,联营几百里,待秋后再攻,双方对峙夷陵地区。

六月的一个刮着大风的黑夜,陆逊抓准了这个战机,东南风入峡,吴人顺风放火,几百里的连营顷刻间都困在了火海之中,刘备经部下死战以保,弃师一路向西逃进了白帝城。

《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蜀之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分析这把火,更有所获。

孙子兵法说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刘备不顾部下劝阻,定要出征东吴,后又犯骄兵轻敌,而后急躁求胜,再又麻痹松懈,连营林中,把吴军需要的一切条件都给创造了。

反观陆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沉着冷静,避其锋芒,激其惰怠,防御中寻求战机,后发制人,而到了白帝城,陆逊还能果断地停止追击,并言明于部下,吴的敌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还是应该联刘抗曹。陆逊的这把火烧得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火后的追击又是具有战略的眼光。不过,陆逊的这把火虽然不简单,但是它却烧坏了蜀国的根基,使得诸葛亮虽然励精图治,六出祁山,也没有能完成刘备的托孤之命啊!

火在战争中的运用还远不止这些,我也就是借着三国的这三把火,想说明一下火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火攻即是决战!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