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文史天地 > 中国传统艺术之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剧

中国传统艺术之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剧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中国传统艺术之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剧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托棍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本次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木偶戏中的其中一种:托棍木偶。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木-塑料-树脂),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意义重大。时至今日,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武汉杖头木偶戏

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精灵

5日,武汉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胡涛、李艳正在刻苦排练,为下乡演出做准备。每一次演出,他们都格外珍惜,因为这是向人们推广木偶剧的绝佳机会。

很多人听到木偶戏的第一反应是意外:武汉还有人演木偶剧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木偶戏在武汉源远流长。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便有木偶剧艺人在汉口后湖一带卖艺。1919年前后,常有外来木偶戏班在民众乐园演出。1953年,由汪小海等7人组成武汉市地方曲艺队木偶组。1972年,国营武汉市说唱团木偶队成立。1978年,该队改为武汉市木偶剧团,全团60人。

全国各地都有木偶戏,流行于武汉的是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好的木偶表演者,不仅会熟练操作木偶,还要会跳各类民族舞、唱各流派戏曲。“在表演时,人偶合一,只有你会唱会跳,手中的木偶才能活起来,进而打动观众。”武汉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赖毅说。

1983年,16岁的赖毅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木偶班。那时的木偶有七八斤重,练功一举就是半小时,冬天最苦,手都冻僵了还要坚持。有时演出,甚至手磨掉几层皮,缠着纱布上场。“当你注入心血,木偶就成了你。”赖毅说,练着练着,有人觉得和手中的木偶越长越像。

上世纪90年代初是武汉木偶剧团鼎盛时期,曾在全国木偶金狮奖评比中斩获7项大奖。剧团首创“长袖舞”的表演形式,灵动飘逸,细腻传神,被全国同行争相模仿。

可惜好景不长。接踵而来的剧团改制、市场变迁,让木偶戏渐渐被边缘化。1998年,赖毅远赴北京,在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演出十年。期间,武汉杖头木偶日渐式微,主力演员胡涛差点改行。2008年,赖毅决定回汉。当年,团队排出新剧《睡美人》,远赴韩国演出,大受好评。

年初,木偶剧团再排大戏《罗汉传奇》。李艳的朋友现场看后惊呼,演技、灯光、舞美和音乐都是一流!然而,市场反响却不叫座。

和辉煌时期的60人团队相比,现今只有10名演员,而且缺专职导演、制作木偶的艺人。“木偶走进了我们心中,再也放不下了。”胡涛说,为了演木偶戏,走南闯北吃了很多苦,但为了心中那份热爱,依旧会坚持下去。李艳说,木偶戏演员收入很低,这些年来都是靠家人支撑。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让木偶戏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