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 > 历史故事 >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W 次

陶瓷起源

陶瓷起源历史简述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陶瓷的制瓷原料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的烧成工艺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陶瓷的成型工艺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结友好合作

甘肃省博物馆20日发布消息称,当日,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在北京签订建立了国际友好馆协议。两馆的友好缔结不仅会进一步促进双方在馆际文化、馆藏文物保护、双方人员互动等方面的交流,更会让甘肃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与世界交流。

今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国内六家博物馆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共同举办了《清瓷雅韵——日本江户伊万里名瓷展》,在甘肃首展期间,社会反响良好。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20日表示,在此展览合作的基础上,两馆共同建立国际友好馆,将使甘肃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共同推动两省、市及两国文化事业发展。

俄军介绍,中日文化交流涉及面广,无论是从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美术、音乐、书法、民俗等领域,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俄军表示,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彩陶独具特色,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同样也以保护和展示中、日、韩陶瓷为主,相似的收藏和同样致力于恢复与发展陶瓷艺术魅力的目标,使得两馆能够顺利建立起友好关系,把陶瓷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俄军说,此次缔结标志着两馆的友好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合作前景更为广阔,合作领域更为广泛,合作的平台也更加广大。同时,也彰显了中日陶瓷艺术相互交融、锐意进取的精神,充分展示出东方艺术的灿烂与繁荣。

艺术市场的潜在投资热点:民国陶瓷

王步 青花渔翁瓷板

2012年春拍,跟往年一样,中国嘉德率先亮相,其中5月15日举行了“近现代陶瓷”专场和“八友遗珠——二?草堂民国瓷画”专场。上午开始的“近现代陶瓷”专场的199件拍品经过140分钟的激烈竞逐,总成交4822万元,成交率60%,其中景德镇艺术大师钟连生“汉宫秋月”釉上彩瓷板以1242万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场新纪录,李菊生“巫山瑶姬”高温颜色釉瓷板 和李小聪“赤壁怀古”粉彩瓷板 均以345万元紧随其后,其中民国瓷并没有特别好的表现。

下午进行的“八友遗珠——二?草堂民国瓷画”专场,共有13件拍品,拍卖只用时15分钟,成交7间,总成交1470万元,成交率56%,其中王琦 风尘三侠、东山丝竹·粉彩人物瓷板两块以552万元成交。

民国瓷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于中国近现代书画、翦淞阁等场次的高成交率,这两个专场的成交率并不太高。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民国瓷藏家,他们觉得成交价格还可以,但成交率不甚理想,其中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相对于书画和明清瓷器来说,整个民国瓷包括当代陶瓷的收藏的群体还是比较小,所以可能会导致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说一场拍卖,几个大买家同时对其中几件作品感兴趣,那价格可能就很高;如果缺席了一两个大藏家,或者这场的东西不在他们的收藏系统之内,可能这场的成交情况就不会太好。

对民国瓷的拍卖,比较特殊的几个大收藏家到场与否,举牌与否,影响比较大,因为它的消费群体小,所以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另外,拍卖行在征集的作品非常重要,作品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拍卖情况的`好坏。据某藏家介绍说,目前艺术市场上有些标明是“珠山八友”或其他名家原作的东西,但从画风、落款等来看并非原作,可能是当时朋友、学生等临摹的,但是因为这些人的作品离我们现在时间很近,没有经过那么多的洗礼,大家可以借鉴的参照物也不是那么多,所以作品的真与假很难准确地去评判,这种模糊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成交情况。

虽然相比较其他门类的拍卖情况,此次嘉德春拍民国瓷拍卖相对平淡,但这些并不能简单地说民国瓷器行情开始走低,其中有拍卖行的因素,也有藏家的因素。

民国瓷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对整个民国时期的研究其实尚未深入展开,更不用提民国瓷这一细分门类。在中国陶瓷史上,目前尚未把民国瓷器纳入其中,市面上出版林林总总的陶瓷书籍图录,也极少有把民国瓷器作为一个专类来记叙的。由于流传至今的民国瓷数量众多,以及学术研究的滞后,一般文物界及收藏界对民国瓷器的重视远远不及他们对其它时期瓷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的程度。

目前在艺术市场上,唐宋高古瓷和元明清瓷器价格高飙,动辄千万上亿,价格已经处于高位,现代瓷器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不俗,名家作品动辄上千万,唯独民国瓷的价值却远远没有被发掘。

从新中国恢复艺术市场的三十年看,民国瓷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在学术上并未得到充分认可,价格也非常低廉。自90年代后期就开始收藏民国瓷的徐锦范回忆当年的情形说,最早文物商店最便宜的就是浅绛彩,我三五百买的很多,买了一百件浅绛瓷花了五万块钱左右,随后浅绛瓷也开始逐渐升温,到我完成第二个一百件的时候,大约花了将近三十万。相比于其他门类的动辄百万、千万,民国瓷的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对低位。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民国瓷关注的升温,相关的研讨会、论坛也在不断举行,雅昌艺术网近代民国瓷论坛的网友先后在景德镇、黄山、长沙、常熟等地举办了多届文人瓷画研讨会,通过研讨、交流、鉴赏、参观等多种方式,探讨文人瓷画的艺术内涵、历史地位和收藏前景,对于民国瓷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民国瓷的“黑马”成色几何?

在清三代和现代瓷器相继拍出天价后,这部分的市场行情已经处于高位,短时期内不会再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市场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由于民国瓷开创了中国文人瓷画的先河,作品存放量大,所以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藏家罗先生介绍说,虽然民国瓷的文物等级和经济价值都不算高,但却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瓷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高。“中国收藏队伍以每年20%的速度扩张,今后,收藏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会越演越烈。” 从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成交价格超过100万元的24件,成交价格在50万元到100万元的30多件,20万元到50万元的160多件。

目前,很多人认为,民国瓷的价值被低估,其价格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对此北京匡时(微博)高级经理杨君介绍:“我觉得因为不同的收藏圈子,有不同的收藏人群,对民国瓷价格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对收藏明清官窑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一件民国王步的作品已经过千万,他们觉得很贵,因为一千万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里面可以买到一个乾隆官窑的瓶子或明代青花的。

其实收藏,有时候也并未是完全理性的,可能跟买家的兴趣、爱好有关。现在国内比较顶级的大的民国瓷的收藏家,他们不收藏民国以前的瓷器,并且他的收藏品是数量非常庞大,基本上都是国内民国瓷里边好的精品,每个名家的代表作都有,将来可能要开博物馆,建立一个民国瓷的收藏系统。对于他们而言,既然要搞收藏,我就要做我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我觉得收藏这种心态都是很正常的,既然要收就收一个最有系统的,对他们来说一千万一件王步的作品,他觉得能够接受就可以,并没有考虑横向对比那么多的因素。

所以我觉得是不是价格的洼地或者说未来还有多大的空间,完全就是取决于在买家的心态。他觉得这个东西两千万能买下来,就是两千万的价格,他如果觉得这个东西过了五百万就不买了,就有百万的价格。”

民国瓷的收藏群体和区域都在扩大

很多藏家最初之所以收藏民国瓷,是因为民国瓷的收藏门槛比较低,且能收到较为完整、精美的作品。从1995年开始收藏晚清民国瓷器的韦强介绍到,当初主要原因是买不起老窑精品和明清完整器精品,成天对着那堆粗罐碎瓷片发呆,觉得这么玩下去不是回事情。限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唯一买的起完整器且比较漂亮的就是晚清民国瓷器,所以就把自己的收藏定位在晚清民国这一块上了。

随着艺术市场的升温,民国瓷的收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据杨君介绍:“第一,区域在增加,因为之前收藏民国瓷的区域可能比较集中,以江西以及福建、广东等沿海的省份为主,这些地区的藏家收藏民国瓷比较早,但最近参加一些研究会、论坛发现,北京、浙江、东北等很多地方的客户也开始参与进来,比如匡时去年春拍中一件王锡良的作品,刷新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就是东北的一个客人买走的。今年4月在江苏常熟举办的雅昌网友会上,我发现当地也有非常大的群体在收藏浅绛彩。

目前民国瓷的收藏区域在慢慢扩大,而收藏家对民国瓷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王步、珠山八友肯定是最热门的,现在慢慢也关注到浅绛彩作品,4月份香港华辉春拍中,浅绛彩作品拍到了接近200万的高价。

之前民国瓷浅绛一直属于价格比较低的品种,近期市场对浅绛彩有了重新的认识,浅绛彩作为文人瓷板绘画的开端,吸收了扬州画派、岭南画派的艺术家,而后“珠山八友”延续了文人瓷画的发展,当然后来还有“小八友”,所以浅绛彩的价格也在上来。

“现在民国瓷开始慢慢回归到它的艺术性和学术性,以前就是买名气,现在是真正在买艺术,这是一个变化。”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