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 > 故事会 > 不翼而飞的3元“罕见绝版”人民币

不翼而飞的3元“罕见绝版”人民币

推荐人:仙人球 来源: 阅读: 3.28K 次

最近这几天,我又把家中翻腾了好几遍,抱着一丝希望,寻找那张不翼而飞的3元“罕见绝版”人民币。

不翼而飞的3元“罕见绝版”人民币

前些日子,在互联网上浏览到一条消息:罕见绝版3元人民币现身厦门……目前收藏市场上的最新报价,这张3元钞价值在20000元以上。

此条消息又唤起我寻找那张3元人民币意念,也勾起过去50多年前的思念

1957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暑假里学校挑选了30名男同学组成“勤工爱校中队”,让我们到砖窑帮学校抬砖。我们顶着烈日一趟又一趟干了一个暑假,肩上都磨出血泡,把建四个教室的砖备齐。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八开纸的奖状,会后还发给一张3元钱的崭新钞票。我将第一次挣来的钱交给母亲,母亲没收说让我自己留用。

于是,我将3元钱夹到上学期的《语文》书里。1965年,我考上全县唯一的高中,需要交3元一个学期的学费,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不小的款项,我拿出了静静睡了八年的那张3元人民币。

学校收学费的财务人员看到那张3元钞,不接,带着几分责怪的口气:“这种钱早已失效了,换一张去!”

我像是做了件见不得人的事,尴尬地站出队外。被人训斥的羞愧感还没消失,失落的心情又袭上心头--8年前暑假流的汗水,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班主任知道了我的遭遇后说:“这种纸币是苏联印刷的,早已不让流通了,几年前人们都兑换了。”

我疾步赶到南关街储蓄所,储蓄所只留着一个巴掌的窗口,窗缝里看到是个青年男子。没容我说完来由,他递出一句话:“早没这个业务了,早干啥去了,是不是家里钱多呀!”还好,他又扔出一句:“要不你到县行看看。”

第一次到县行,胆怯怯地在门口找人打听到哪里去兑换,门外站着一位中年妇女仔细地看了我手里的钞票说:“到户籍所在地的公社开证明,写明这张钱的来历,以及没有按期兑换的原因,再来办理。”

我跑到公社找秘书,他说需要先到你们村大队开证明。我接着跑到村大队部,拿公章的会计没在,看门的老汉说会计到别人家帮忙办丧事了,我又跑到办丧事的那家找到那位会计。

会计说:“我不清楚这张钱的来历,怎能给你出证明?”

我给他说明钱的来历,他回答:“既然从小学校长那里领的,就应当找先找校长给你写个证明,然后咱大队才能给你盖章。”她从收祭礼的账房扯了张白纸递给我说:“拿上,省得人家给你赔张纸。”

当年的校长早已调到走,我们搬砖时的班主任还在校,我说明原委,班主任在我拿的那张白纸上写好挣3元钱的经过证明。我跑到大队会计那里把章盖好,又马不停蹄跑到公社,公社秘书没说一句话,在那张有大队章的证明上盖上章。

赶到县行已经下班。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到县行按照工作人员指的一个办公室,有位抽着手卷的“喇叭”烟卷的工作人员对我说:“这批纸币现在不予兑换了。”一句话把我打发出门外。我只好对那张几经周折、已没有任何价值的3元人民币漫不经心地压到家中一本书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才意识到那张3元的人民币有了价值。但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自己的家就搬过5次之多,搬一次家遗弃部分旧家什,那3元钱虽然没有执意遗弃,但也没有留心当成价值物收藏,如今,我那张藏而不见的“罕见绝版”3元人民币,不翼而飞,唉,可惜。

那时候的我,那时候的人,怎么那时候都没有一些收藏的意识,大概都是那时候的穷日子闹得。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