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 > 工作报告 > 2017乡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

2017乡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7W 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乡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

【2017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1】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83%。

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18.5万人。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19.07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25%,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4.3%。

2008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20××-2015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1.5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2015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20××-2015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2.7万人和3.1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1.32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1.08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0.17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0%,师资队伍整体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稳。老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2010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师中,只有5人是在编在岗的老教师,有2人是特岗教师,其余13人均是临时聘请顶岗的代课老师,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免青黄不接,人心浮动,很难保证维持和过去一样的教学水准。

又如在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之乡王家坪镇中心学校,近五年来新进教师20人,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师资,但是每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1.8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15-20公里、3-4个乡镇、2-5万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2017农村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2】寄宿制学校是针对偏远农村教学片分散、师资配置不平衡、教学设施滞后局面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有利于资源整合、教学管理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7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07〕833号)、《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精神,结合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农村孩子在校学习、生活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市、县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好人力、物力和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中心学校寄宿制教育基础建设,多途径、多渠道发展寄宿制教育。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我市寄宿制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寄宿制学校管理也日趋规范。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现状,更好地服务农村在校住宿学生,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和谐发展,12年9月份,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教育局深入所辖各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情况认真开展调研工作。今年3月份,市教育局又安排专人赴各县区开展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举行座谈、听取汇报、收集资料等方式,向家长、学生、教师、学校负责人等详细了解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基本现状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概况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利辛县先行一步,从2005年到2007年,争取国家寄宿制项目69个,资金3946万元,新建校舍5.9万平方米。

从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到2017年,我市共争取项目56个,面积156567平方米,投入资金9671万元。其中涡阳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25个,103684平方米,投入资金5288万元;蒙城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13个,17294平方米,投入资金1702万元;谯城区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11个,17872平方米,投入资金1458万元;利辛县争取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工程项目7个,17717平方米,投入资金1223万元。另外,我市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争取用于寄宿制项目资金17259万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各县区也通过自筹资金为部分学校建设宿舍、食堂、厕所等寄宿制项目,为学生在校寄宿提供方便。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县区根据各自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扩大了寄宿制学校建设。201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亳发〔2011〕14号),要求县区设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3年内每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根据各县区上报的规划,市教育局认真编报了《2011-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根据规划,2011-2013年我市应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98所。2011年,我市各县区已完成了24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寄宿学生的寄宿需求。

据统计,2005至2017年,全市共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37607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资金27656万元、市及县区投入9951万元。城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645所,在学生653559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12所,在校生286974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寄宿制学校147所(初中131所、小学16所),在校寄宿学生56547名(初中49531、小学7016人)。

在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各县区以管理精细化、服务满意化为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各寄宿制学校都配置了锅炉、馒头机、冰柜、洗碗机、消毒柜、电风扇等设施、设备,设置了宽敞明亮并富有文化氛围的学生餐厅,部分学校学生宿舍还安装了空调,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明显改善。良好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吃有可口的饭菜、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木床、看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寄宿制学校还为孩子们添置了图书、球类、棋类等文体用品,基本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的三好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管理措施及特色做法

(一)教育主管部门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工作措施

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市、县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建设进程。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要求,我市统筹制定寄宿制学校总体规划。在布局规划上,坚持不搞超标准建设,而是将寄宿制项目建设与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等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按照安全、舒适、够用、实用的原则,一次规划到位,确保投入一所,建成一所,发挥效益一所。各县区也结合各自实际,科学谋划,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各乡镇教学点适当减少,逐步扩大中心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积极为创建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奠定基础。

2.强化调度,形成合力

各县区为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寄宿制项目建设,成立了以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教育、发改、财政、国土、住建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寄宿制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工程调度会议,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3.强化监管,确保质量

为实现对寄宿制项目的有效监管,我市实行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决算审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同时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管理要求,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为提高寄宿制项目管理水平,各县区通过举办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督查是确保工程质量最有效的形式,各县区通过对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督查,及时查摆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限期落实整改,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比对各寄宿制项目工程的建设质量,奖优罚劣,促进工程质量全面提高。

4.集中资金,专户管理

各县区在做好建设资金需求测算的基础上,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使用制度;对急需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建一所,成一所。

寄宿制项目资金在使用方面实行专户管理,实现专款专用。资金支付实行报账制,按照工程实施进度、施工资料完善情况以及合同的相关约定,按时将资金拨付给施工企业。几年来,我市未发生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寄宿制工程资金现象。

(二)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市各县区寄宿制学校在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内容

寄宿制学校的寄宿生吃、住、行等相对集中在校内,这给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寄宿制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寄宿生生活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学生食堂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内容涉及学生在校饮食、住宿、学习、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回家返校安全等各个方面,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加强管理,谯城区还在寄宿制学校内部推行全程、全面、全员的三全管理办法。全程就是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全部过程都有管理任务;全面就是全方位,学校的每一个场所、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管理的具体要求;全员就是从校长到勤杂工,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管理学生的具体岗位和相应职责。寄宿制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寄宿生的有效管理。

2.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岗位责任

各寄宿制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基本形成了寄宿管理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寄宿制学校校园内安装有监控系统,配备了保安人员,安装了消防设施,强化了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大部分寄宿制学校实行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制,班子成员除白天值班外,还要在校值夜班,确保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在岗,全天候监管到位。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学校的安全、规范管理,实行岗位负责制,并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

3.突出监管重点,确保学生安全

在日常监管上,各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常规化的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应急演练以及观看安全知识光盘等,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饮食、住宿两项重点安全问题的监督管理。

(1)食堂管理。在食堂管理方面,首先是重点把好卫生关。大部分寄宿制学校能够做到原材料采购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认真做好洗涤、加工、供应等环节的卫生工作;食堂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定期体检;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等。其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学校通过在餐厅张贴知青时代已经远去,请别再插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宣传标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自觉排队领餐、文明用餐以及节约粮食等良好行为习惯。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