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 > 【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十篇

【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十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6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传统文化作文合集十篇

传统文化作文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狮子、风筝、中国织绣……但我喜欢的却是其中的陶瓷。

陶瓷能够分好几种,如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等等。然后我透过网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制作过程,此刻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练土

将泥土中的空气挤压出来。泥土中的气泡会令作品在烧制时爆裂,前功尽弃。

二、成形

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种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状。

三、泥坯装饰

如果你要为你的作品进行上泥釉、化妆土、剔花等装饰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时进行。

四、风干

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风干。一般一星期左右能够完全干燥。

五、素烧

将作品先进行900度左右的素烧。

六、上釉

素烧后就能够为作品上釉。

七、釉烧

将作品进行最后一个步骤——釉烧。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

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南宋官窑博物馆玩。然后南宋官窑博物馆不仅仅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看到许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还让我亲身体验了一下陶瓷制作过程中的其中一项,那就是——成形。首先,走来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着一块干巴巴的泥巴,然后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边,教了我一些让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难啊!叔叔手里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里就不听话了,我让它宽,它窄,但当我让它窄时,它却又宽,然后真不明白泥巴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中国传统文化数也数不清,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有着许多许多的属于它的故事呢!

传统文化作文 篇2

越长大越孤单,这是一句流行歌词。但是说的确是当代年轻人心里最深的独白。我们中国现在年轻的一代普遍感觉越长大,这些所谓的节日就越来越来越没有什么意思了。就拿过年来讲,年味是越来越淡。我们对于它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童年时代。在小时候我们对他们才有最深的印象,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举行烟花比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条金色的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银色的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见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可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传统文化作文 篇3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有许多活动:贴春联、放鞭炮、大扫除、包饺子……其中我觉得最有好处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呢?因为很久以前,传说“年”兽住在海底,它凶猛无比,头上长着一对触角。每到除夕晚上,“年”兽就上岸来吃牲畜,伤害人类,所以,大家不得不逃上山去避难。

有一年除夕,“年”兽又闯进村子里,它发现村东北头的老奶奶家门前贴着大红纸,它顿时浑身发冷,以为门前放了一把火,怪叫一声,村子里立刻响起了炸响声,“年”兽大惊失色,立刻逃跑了。从此再也不敢上岸。原先,“年”兽最怕的是红色、火光和爆炸声。

从此,每到除夕,家家都贴春联,放鞭炮和挂灯笼驱赶“年”兽。驱赶邪恶和秽气,也期望来年有个好兆头。这些风俗习惯逐渐构成了最隆重的中华传统节日-------春节。

传统文化作文 篇4

我们的祖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陶瓷、武术、糖人、书法、戏曲以及饮食等,我最喜欢的是饮食文化。

古代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我们谁都离不开饮食。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饮食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比如说年三十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我最喜欢的是过年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包饺子。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了。在元明时候形成了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不仅有家人团聚的意思,又有辞旧迎新的意思。

我还记得去年过年,我在大外公大外婆家一起包饺子,包饺子需要面粉、肉馅、饺子皮、一碗水。大家围着大圆桌包饺子:有的人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有的把馅装进饺子皮里再捏起来,还有的人把包好的饺子拿进厨房烧。大家不停地擀啊包啊烧啊,总算包完了,大家等着饺子出锅。饺子烧好了,大家都开始吃了,哇,真好吃,吃着还感觉到了大家包饺子的辛苦又感觉到了幸福。

传统文化作文 篇5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交流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还叫我们把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告诉大家。

我们班的“张毅”自信地走上讲台给我们展示了她画的两幅美丽的国画。分别画着桃子和梅花,红彤彤的桃子放在灰色的竹篮里,还有一个桃子从竹篮里掉了出来。梅花们展开美丽的笑脸。接下里三位同学又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剪的图像,有蝴蝶,喜字。还有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现场剪一个喜字给同学们看一看。”说着他就走上讲台,拿出剪纸和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了起来,我看他剪的那么地小心,想:“剪一个喜字一定非常的困难”。可是不一会儿,他就剪好了一个喜字,他小心地展开他剪的喜字,“哇”!剪的太漂亮了,没有一点差错,我真佩服他,我国的传统文化真丰富啊!

传统文化作文 篇6

上周末,我去拜访了一位舞麒麟的文化传承人。

走进朴素的小院,树影婆娑,草木葳蕤。屋前有一鱼池,微风轻吹,碧波荡漾,几条鲤鱼在池中嬉戏。轻叩那朴实的红木门,转眼一个身材魁梧,眉宇间透露出不凡的气质,脑后留着一条极具艺术家特征的长辫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这就是那位大师!我不得不以一种敬仰的目光看着他。

走进这栋民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麒麟头。有成品,也有框架。占满了半个客厅。远看那麒麟,神气十足,近看栩栩如生。这可都是那大师亲手制造的!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费了许多心血的。这样一件艺术品得花多长时间啊!心里想的,嘴上也不小心说了出来。一旁的大师听见了,也注视着那一件件工艺品,眼神中仿佛有无限的温柔。他半是对我说,半是喃喃自语:最短也要十天,正常来说差不多要半个多月哦!顿了会儿,他又继续说道:这可不能急啊,得一步一步来,否则就没了灵性啊!我的心莫名的微颤了一下。是啊,慢工出细活,快了,只是空有躯壳罢了。就如学习,不用心,又怎么行呢?想起曾经偷过的懒,我不由得惭愧了。

大师很注重文化的传承,他的生命就会麒麟文化而生的。在他女儿11岁时,大师就把她送进了少林寺。那是怎样的不舍和担忧啊!但是为了让舞麒麟文化传承下去,也只能让她先把武术练好。武术是舞麒麟的基本。大师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为传承文化耗费了许多精力,但他不后悔。因为他知道,只有新一辈的人接下这门手艺和技法,麒麟文化才能流传下去。他不停的表演、宣传,用心接待每一位像我一样的拜访者。麒麟有麒麟的精神!这是大师说的。他的目光深邃而又坚定,眼睛里闪烁着无数的星光。麒麟精神就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它一直引领我们不断前进!前进!大师越说越激动,又戛然而止,像是在思考着些什么。我却被他这慷慨激昂的话语给镇住了。

是啊,中华民族就像一头雄狮,永远那么威风凛凛。不论经历这怎么的磨难,它永远那么傲立着,它绝不会趴下,更不会沉睡,它永远那么活力四射!

如此用心对待一件事的人,大师是我第一个遇见的。任凭时光如何对他,他也从未放弃过,从未停下过。大师让我敬佩不已。

那天我与传统文化相遇,与痴心大师相逢,点燃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传统文化作文 篇7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

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试试!你看了准会说很好看,因为这是以前传下来的吗!

剪纸旗幡我也做过,我先拿来一条1分米的棍子,再拿来一张纸,把之间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最后再把纸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试试吧!

传统文化作文 篇8

说起传统文化让我想起我们家特有的风俗习惯。

奶奶家每逢春节都会用大红枣蒸一些花馍,用来纪念我的太奶奶和太爷爷。我最喜欢的是奶奶会给家里的每一位成员蒸一个大馍,别看它只比其它的馍多了一个枣,其实,它的“肚子”里有小秘密。它们中间有一个馍里有硬币。谁要是选中了,就会成为这一年的幸运之星。奶奶总让我第一个选馍,我会仔细打量一番再去选馍。

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这个风俗,对吧小伙伴们?

传统文化作文 篇9

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时光的另一头,一个个生动的小面人,似一片片粉色的小花瓣,在无邪的童年里晃个不停。

昔日的乡村,人们安闲地在简朴的岁月里度时光,捏面人的师傅一到,孩子群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捏面人的师傅在村子里停住脚步,一个个生动的小面人直往孩子们眼里钻。红红绿绿的小面人色彩明快,逼真传神,姿态逗人。有的腾空,有的威凛,有的婷婷玉立,还有的特搞笑。一群顽皮的小孩子看得心里直痒痒。一个个爱玩的小孩子目光扫上几眼,一个转身便跑回家中。他们给大人要了零钱,一蹦一跳地又跑回来,围成一团,叽叽喳喳,指指点点。有的说“关公”好玩,有的却要个丑态猪八戒,我小时候让师傅捏了一个白面猴。只见师傅麻利地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根竹签摆在那里,又取下一小块面团作头部,然后在眼部贴两块白色面片,用拨子(即雕刀)压出眼窝,点上两个黑眼珠,白面猴的小眼睛就做好了。接着师傅在面部贴一块白色面片做嘴脸,用剪刀剪出口形,用拨子灵巧地将上下唇分开,用小磙子压出个大嘴角,贴上尖尖的小舌头,再用拨子扎出翘鼻,白面猴头就成形了。师傅取一小块圆形面球开始做耳朵,技法娴熟的他做得十分夸张,再从侧面用小磙子压出耳蜗贴在头上,白面猴头就做好了。最后师傅做猴子身体,捏出腿腰和尾巴,作腾空状,白面猴做得栩栩如生,似在腾云驾雾呢。我捧在手里,在人群里跑过来跑过去,不停地向小朋友炫耀,别提有多高兴了,说起来真是件忘不掉的事。捏面人的师傅还给我捏了一个飞天的仙女,我天天拿着玩,上学的时候也带在身上,下课时就玩上一阵子。那段时间里,有传神的面人伴着我,生活充满了色彩和甜蜜。

捏面人也称面塑,它起源于民间,艺术性强,观赏性高,地方特色鲜明浓郁。有的面人风格粗狂,有的极端夸张,有的又端庄细致,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灵透的面人可陈列观赏,也可作为盘饰,为餐宴增色添彩,有的还可食用。捏面人从遥远的历史中走过来,技法娴熟的师傅取一块配制好的面团,经捏、搓、揉、压、切、剪,随手便可将千姿百态的美呈现出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捏面人的师傅本事真大,小朋友也天天盼着他们到村子里来,因为不管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师傅一使手法,一个个抓心的小面人都能捏出来,我和小朋友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色彩。

传统文化作文 篇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活着分三六九等,人死后也有贵贱高低之别。有威望受尊崇能力广大的常敬为“神”,有特殊才能可以长生不死的称作“仙”,一般人死了,才叫“鬼”或“小鬼”。通常认为,鬼是人死后所留下的灵体。因此,“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

我相信这世间,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鬼,到底鬼是什么模样,只能是想象或揣测。 从“鬼” 字来看,应该是大头小身子弯着腿。按照古书解释, 鬼者,归也。传说人死之后,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这种说法似乎与追日的夸父死后所化有别,但仔细想来,大体还是一致的。

在乡下农村,一说到鬼,常常让人毛骨悚然。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鬼似乎都是恶魔厉鬼,一般都是些非正常死亡的年轻人变化而成。譬如饿死鬼面色蜡黄,吊死鬼身披绳索,淹死鬼脸色苍白,病死鬼骷髅一般。记得当时,村里死了年轻人,每逢落黑(黄昏以后),小孩们都不敢出门。就是平常,有时候 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外疯跑,或小孩气人不听话,也常常拿鬼来吓唬 。我们乡下有一种说法,叫“近怕鬼,远怕水”,意思是近地方才知道哪里有鬼哪里无鬼,如果远了,就不必怕鬼了,因为他不知有鬼,却又不知水之深浅,所以变成了远怕水。

看起来怕与不怕,只在自己心里有鬼没鬼。常言说得好:“心中无悬事,不怕鬼敲门。”,只有怕鬼,才有鬼;只有心中有鬼,才怕鬼。

我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历,记得是刚上初一,正赶上一个大雾迷蒙的清晨,路过村后那棵神秘的大柳树下,我看到不远处路边的一座大坟前,似乎有一个人弯着腰,形态奇怪,我不由得害怕了,猛的跑了起来,越跑越听见后面有“噗噗踏踏”的声音,我跑得越快,后面的声音越急,我惊出一身冷汗,一口气跑到了大路口,等真切地看到前面有人了,才慢慢的停下来,后面的声音也逐渐变小了,我恢复了神气,这才发现,所谓追赶的“噗踏”声,原来是父亲给我刚买的军用式挎包正好贴在臀部,跑起来,上面两根带子来回击打包中新发的书本不时发出声音,回头再看大坟前的那人,却是新立的一块路标牌,我真的是虚惊一场。

说到鬼,我们必须谈及一个人物,那就是钟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相传他是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钟馗捉鬼的故事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到明代大致定型,其中所讲唐玄宗之梦与吴道之之画被广为流传,“钟馗捉鬼”早已成了我国江淮地区端午习俗。至于钟馗究竟是何许人尚无定论,不过,钟馗的形象经过多次改造,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由此而衍生出许多具有喜庆气氛的鬼文化。

关于对鬼的认识,东汉王充的《论衡·订鬼》中早有论述:“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鬼者,人所见得病之气也”“鬼者,物也,与人无异“鬼者,老物精也”“鬼者,本生于人,时不成人,变化而去”“人之见鬼,目光与卧乱也”。他说的大体意思是人们所谓的“鬼”不过是气物的一种变化形式而已,它与人与物不同的是它属于人的思念存想;人之所以见鬼,是病卧乱想罢了,是人的精力不济的表现。这些说法和看法大多带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具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鬼神的说法应与中国几千年的宗教传统有关,作为一种祭祀或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未免不可,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关鬼的话题都将永远成为鬼话。

想起那个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代, 人们都像疯了一样,即便是对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给与了有力的打击,但也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极大的混乱与悲哀,专一的所谓纯净“红”的统治让个人崇拜达到了巅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危害是深远的和长久的,甚至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鬼神呢?我觉得几千年前的孔圣人有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很精辟,值得深思。一是要心存敬畏。不要动不动就自以为是,大自然本身就有它运行的规律,我们只有逐步的接近它,慢慢的认识它,才能让人们从迷信中转向科学。二是要弄不清搞不明或者说暂时无法让群众明白的,不要急躁,姑且避开它,远离它,着手用力搞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做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物质的东西上去了,精神领域的东西也就自然会引起关注。

中元鬼节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祭奠祭奠亡灵,表达表达哀思,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削平人家的老祖坟而后快呢?即便是强制或命令似的推行了,百姓心里服气吗?很多时候,自然的东西还需自自然然地解决,人为强制只能加大反推力,正确的方法则是引导,则是把握看似顺其自然中的大势。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办中国的事情,离开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传统,不能算是把握了中国的国情,顺应了国人的诉求和传统发展的方向,才算真正把握了我国的大局。

鬼节,鬼话 ,绝不是诡异。每个有头脑的中国人自己去思考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