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 《童年时光》读后感:我们需要勇气

《童年时光》读后感:我们需要勇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1W 次

努力奋斗,人跟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却只要轻轻一拉。一个人想要幸福,就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傻,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智慧。

《童年时光》读后感:我们需要勇气

《童年时光》读后感(一):抚慰的温度和反思的力度

留守儿童、儿童性侵、自闭症……甚至战争阴影,孩子们的生存境况愈发堪忧,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迪默、畅销作家阿特伍德、马克斯•苏萨克等世界文坛名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和笔触投往孩子的世界,用文字的力量来为孩子呼吁。童年应该如何度过?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如何成长的?而我们成年以后,该如何回望、以及思考童年的时光,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这本由26位世界级著名作家聚焦童年的短篇小说汇集而成《童年时光》,为我们呈现了26种勾起人无限回忆的童年画面。

文坛名家对童年记忆的集体回望

《童年时光》可谓国内首部以童年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均为当代著名作家。囊括纳丁•戈迪默(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卫•阿尔蒙德、梅尔文•伯吉斯等,畅销书《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等26位当代世界文坛上著名作家,且收录的作品都为其新作或者绝版文集中的文章

《童年时光》的编者莱萨•塞库洛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家们扮演了极其重要且有力的角色,因为他们能够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最宝贵的资源——文字的力量。”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可以呼吁读者认识孩子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从而鼓舞全人类守护孩子们珍贵的童年时光。

抚慰的温度和反思的力度

小说中关注的诸如儿童面对的身体和心理暴力(如安德列•布林克《粉红的鞋》)、儿童自闭症(如《迈阿密海豚》)、成长阴影(如《鲁道夫的秘密》《亲吻与倾诉》)、流离颠沛的童年(如《潜水艇》《冬季》)等,有很强的当代性、话题性和针对性,足以引发国内家长、教育从业者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讨论和反思。

因此,正如英国的《独立报》所说,这是一部“为了支持‘救助儿童’组织所倡导的‘停止对儿童施暴’活动,全世界的畅销书作家联手奉献了这样一部跟童年有关的故事集” 。

儿童和童年是本书焦点,如此高水准的关于童年的名人名作集锦实属难得,也是本书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其中不少篇目都是适合作为中小学课外读物的优秀作品。

《童年时光》读后感(二):卫护童心,拯救世界

童年是美好的,在现实中的故乡沦落之后,如果你对自己的童年还能记得一鳞半爪,你就还不至于在这个无聊无情无趣的世界里一下子就滑落到绝望的谷底,童年,它那稚嫩的小手总还能抓住就要沉沦的你,让你警醒,这个世界还是有美好的事物的。

童年也是脆弱的,这个遗憾只能归为美好的本质。任何一种来自成人的恶意的力量都可能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噩梦,更有一些心灵扭曲者成了许多童年的戕害弑杀者。

在这本故事集里,作家们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两个主题:童心的可贵,反击世界的戕害。

爱自己,爱孩子,爱世界。这是我多年前给自己写下的世界观。所以,以这样一本书来结束我在漓江社的编辑生活,我很幸福。

《童年时光》读后感(三):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

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

由于近两年一直在为杂志写书评影评,推荐好书和电影给青少年,所以对有关童年方面的书籍比较关注,也看过不少。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看,本以为这本关于童年的短篇小说集应该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情节冲突明显,结果却越读越忧伤,越读越压抑。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的那个孩子,低头环抱双膝,似乎有着说不出的哀愁。

仔细读了前言就会明白这本书的出版缘起,带有公益慈善性质,目的是保护儿童权益,因此,和一般的儿童读物迥然不同,并不适合儿童阅读,而是用生动的故事给我们这些成年人提出思考的命题,包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等,让读者在读过之后,能对儿童及儿童心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能更加温柔地对待他们。

《童年时光》读后感(四):回望:我们还有勇气

不得不令人惊异的是,书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六位作家像是商量好了似的,每篇小说都踏着爱的足迹悠然而去,又像一条小溪流淌过漫长的岁月,虽然有时哼唱着忧伤的旋律,有时带着一丝呜咽。悠然,但不乏面对的勇气。暂将二十六篇小说按照“回望:我们还有勇气”“童年:缺失与残酷”“倾诉:当我们被世界包围”“童心:永远的能量”“天使:他们是特殊的飞翔者”五种主题归类,每读一篇都是一次旅行,一种回归。

【回望:我们还有勇气】

以成人视角对对童年的守望。遗失的时光无法倒退,然而也总有办法为自己圆满一个故事。

玛格利特•阿特伍德的《制毒》讲述孩童时危险的游戏,却是成人世界和心理的隐喻。“做毒药就和做蛋糕一样有趣。大家都喜欢做毒药。如果你不理解这个,那你就什么也理解不了。”

艾莉•史密斯《Writ》采用很独特的和十四年前的自己对话的方式。带着怜惜和痛切的目光看着懵懂的自己,想告诉她如何避免错误、如何不要堕入歧途。然而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

纳丁•戈迪默《戴三叶草的小丑》有点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意味。不是所有童年都是无辜的,那些被称为大人的人,或许也只是孩子,或许比孩子更纯然而易碎。无论何时,无论是谁,都有成为刽子手的可能,人是多么脆弱啊。因为患病,楚基舅舅保留了孩子般的无辜、脆弱与纯真,然而,却让被他视为至上美好和珍贵的孩子们触碰到心灵最痛处。不论是当时与舅舅面对面,还是如今怅然的回想,或者是自我安慰的救赎,——毕竟,那些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更让人伤心也令人欣慰的是,我是多么满怀眷恋地想起他。

维卡斯•史瓦卢普《一件大事》中,大作家如此目空一切,年轻的写作者终于忍无可忍地给了他致命的一刀,从而完成事业的转折,也印证了大作家反复强调的创作的关键——丰富的阅历和生命的一件大事。还有大作家的高论:“写作也是一种奴役的形式,来自语词的束缚。真正的自由是超越文字的。”

约翰•山姆•琼斯《亲吻与倾诉》讲述的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少年同性恋。当然有时可能仅仅是心理上的依恋。但是如果他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对象上,结果将会很糟糕,如果他还混合了虚荣、骄傲和得意的话。

尼古拉斯•莎士比亚《莫顿•杰瑞城堡》有点魔幻色彩。一个常年下雾的小岛的前世今生。

【童年:缺失与残酷】

在最应该成为天堂的地方,我们却给孩子们留下了一座失乐园,由爱的缺失与战争的残酷主导着。

胡诺特•迪亚斯《冬季》中,两兄弟像是不服水土的苦橘。看着邻居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畅快地玩耍,而这对于不得不随着父亲的工作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孩子来说,自己仿佛置身于童年之外。家乡在孩子的眼中渐行渐远,快乐的时光似乎也因此被放逐了。

伊娃•霍夫曼《把死亡当早饭的小姑娘》充满了哀伤的笔调。因为爸爸的一去不复返,小姑娘对死亡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她满怀信心地觉得一定能找到爸爸,因为妈妈那么爱他,因为妈妈一定会告别忧伤开心起来,因为她自己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

乌里•奥列夫《潜水艇》是篇最令人痛切的故事。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追杀,兄弟两人不得不常年躲在地下室,只在夜幕降临时,才敢升起一块甲板仰望一下静谧的夜空。他们靠好心人的施舍度日,无法感受季节的变迁。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用锡兵、火柴盒、木块……畅快地编织着自己的童年。虽然,窗外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和纳粹的歌声。

安德列•布林克《粉红的鞋》将目光聚焦在有形或无形的战争中被残害的孩子。奥斯维辛集中营中被毒气残忍杀害的孩子,在如今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中仿若可见。如今虽然不会再有如此泯灭人性的人间惨剧,但是对儿童的伤害如今仍然在上演。一只粉红色的鞋子不仅是纳粹暴行的铁证,也成为寻常巷陌间兽行的目击者。何时,我们的童年才能安然无恙?

梅尔文•伯吉斯《煤仓巷》的背景可能是孤儿院,或者是一个不太靠谱的训练营,总之是对孩子们百般摧残的地方。所以有了逃离,当然,也许现实人们会选择逃避。

【倾诉:当我们被世界包围】

我们都希望成为彼此的天使,我们不断确认、被确认,不断渴望、被渴望,就像希望聪明灵巧的海豚能对自己情有独钟,带着我们破浪而去。这正是派翠西亚•佛克的《迈阿密海豚》。正像海豚仿佛是自闭症儿童的天使。

《个人支柱》是《童年时光》编者理查德•齐姆勒的作品,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能够感觉到作者真诚而热切、想拥抱所有的心。妻子的弟弟,被大家认为是同性恋、偷盗者和不务正业,只有我坚持要接他同住。当我明白了一切,我由衷表示,这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喜欢这个男孩。“他是个好孩子,只不过有点孤独有点迷茫罢了。”这一切源于我的痛苦回忆,——我那缺乏爱的家庭,当父亲倒在血泊里,我打了110救了他的命,事后他居然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妈妈也没有注意到我衣服上的血渍。多么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不是我们的错,可是好像要我们自己用余生来弥补。所幸的是,他做到了,他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卡琳娜•玛德丽纳•施楚莱克《鲁道夫的秘密》:与人分担悲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人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错过了这个机会,尽管她那时还太小,不懂得跟人分享悲伤,她觉得正是她的缺席导致了母亲的自戕。阿尼勒和母亲一样,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丈夫的暴力——身体的或言语的。爱尽管会动摇,但是不会那么轻易破碎,当然前提是——如果我们都还不够坚强,请允许我们来为你分担悲伤。

伊丽莎白•海怡《孩子和狗》主人公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和一个严厉又多情的妈妈。回想儿子人生的每一秒画面,妈妈突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一切愤怒不安,一切惶然不解,都在两人厨房的小世界中悄然融化了。“在这一刻,生活突然放慢了脚步,以一种深沉的、难以形容的方式舒展开,用一大片流淌的阳光将他和周围的一切拥入怀中。”

马克斯•苏萨克《打字机,Q键》是一对可爱的兄弟的故事。弟弟爱写文理不通的小说,哥哥固然没少讽刺,但是却是他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阅读认真,评论独到。他还送给弟弟一个打字机,只是没有键盘。键盘上的字母是一个个出现的,第一个是Q。

大卫•阿尔蒙德《梅•马隆》:梅•马隆家有个魔鬼,是世俗的传闻。而当诺尔曼走进这里,用自己的眼睛,才发现真实的世界是神奇和美丽的,正如梅所说的。于是所有的悲伤都离他远去了。就好像他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就好像所有的迷雾都开始消散,就好像他平生第一次睁开眼睛看清了这个世界。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父与子》 :“在孩子自己的心里,他更喜欢遥远王国里的一个不同的地方。他希望那个地方可以安抚他的恐惧,那里是他认识的这个世界的一个镜像,而不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高尚的地方,他热爱这里的一切,但教义却教他蔑视凡尘。”

“我也许会改变,他想道,在我的心里也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调,但乐器本身还是一样的,它的形象就是他的肉体,他的化身。我无路可逃,每一次离别都像这次一样,而每一次变形也都会带来新的痛楚。即使在我的苦难中,我也无法做我自己。我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在重复着他的哭泣:我的每一次坠落,总会落到一个熟悉得让我惊奇的地方。”

【童心:永远的能量】

很精彩的儿童文学佳作。对于儿童心理和语言的把握,不经意 就令人哑然失笑,或是黯然神伤。

埃特加•凯雷特《砸猪》展现的是柔软、透明且纯然的童年世界。一只陪伴童年的小磁猪,是大人眼中的普通的储蓄罐,却是孩子要穷尽全力守护的全部。

朱迪丝•雷文斯克罗夫特《耻辱》被男同事归结了一个主题:原来小女孩都容易对忧郁的男人动心。小女孩埃伦在沙滩上遇见一位孤独的男人,便几次三番跟踪他,并同时在脑中编织种种神秘的浪漫。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她会为自己无知的行为感到耻辱;然而,如果她当时不那样做,她就会感到遗憾。她不那样做,也不是她的童年。

亚当•索普《豪华型》带着一点冷幽默:豪华的洗碗机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一样耗费精力,除了——要加倍小心保管,以及会绞死一只宠物白鼠。

多萝西•布莱恩特《新铺的路》:“他们这样糊弄糊弄泥巴就能赚到钱,真把我们羡慕死了。”

【天使:他们是特殊的飞翔者】

这里展现的是一群特殊儿童。用天然魔力唤醒所有希望、阳光和爱的先天症婴儿,孤独症儿童,“怪胎”弃儿,畸形儿……他们都是特殊的飞翔者。

凯瑟琳•瓦兹《天鹅妹妹》感人至深。妹妹因先天疾病将与我们永别。在她为数不多的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全家带着她外出,近距离接触这个尚为新鲜世界。天鹅一般的妹妹给所有的人都施展了魔法,妈妈不再脆弱,舅舅也开始有耐心,多年不说话的两人也重归于好了。“一个人能在几天内就度过一个完美、奇妙的人生,她带来的喜悦也正如这个世界一般广阔。”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情享受每一分钟,而我们漫长的生命,能有多少喜悦能令人难忘?天鹅在临终前的最美的绝唱,也告诉大家,一定要给孩子留下翅膀的天空。

大卫•里斯的《方格》 是一篇颇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孩子的世界不会有大人,就像星星会随着夜幕隐没一样。艾萨克和多比,都是在班上受歧视的孩子——一个因为刚刚转学,一个是因为先天畸形。共同的遭遇使他们联合在一起,使用一种神奇的方格魔法打败敌手,铸就了成功的童话城堡。然而,不论他们不光彩的受辱场景,还是光荣的复仇,他们的父母却从不知晓。

简•德琳的《抓子游戏》讲述患有孤僻症的女孩的故事。她只爱自己玩抓子游戏,而妈妈不认为这绝非正常的童年。“为了对所有人证明,她是珍惜童年的,她就下楼和小伙伴们玩去了。”“她自己觉得内疚,针对所有人和所有事,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她都有可能不再爱他/它们的。、“有许多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么重要。所以嘛,她也许是快乐的,只是她自己还不知道,也许快乐与否对她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梅格•罗索夫《脑海里的歌剧》的主人公是酷爱音乐的天使。大胆地猜测,或许他的亲身父母是因为音乐而抛弃他的,所以他才会对音乐如此耿耿于怀。降E调,复调,定音鼓……别人听见的是噪音,而十七岁的他听见的却是音乐。他是别人眼中的“怪胎”,然而养父母并没有将他抛弃,直到亲身父母找到了他。一个人沉寂了多年以后要怎样才能使她再次激动?原来伴随了他十七年的音乐,正是亲身母亲的生命支柱。我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液,音乐,让我们重逢。

《童年时光》读后感(五):每一段童年时光都会受伤

如果想要从这本书里获得一些处世学问,或者这些大师如何成为大师的方法,那它一定会令你失望。

我很庆幸,这本书没有想要用心里鸡汤或者说教,说一些坏孩子变成好孩子,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它完全展示了世界各地不一样的童年,他们可能是孤独的,忍受家庭暴力、贫苦等恐惧的,而世界各地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纯真友爱,因为总要或多或少承受成人世界的伤害,所以他们又是脆弱的。

一篇《砸猪》完全就是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是的我们曾经如此纯真,所以必然经历伤害。

忍不住想起小时候一件小事。跟爸爸妈妈逛超市,一板乐百氏还附送水彩笔,我拿着它去追走在前头的爸爸,说想买。他大概说的是:没意思,不买。在我放回去的路上,意外碰上货架装散了乐百氏,看来非买不可了。

店员还在安慰:没关系,买回去还可以使用的。爸爸已经气的一脚飞来,免不了一顿暴打。他觉得,我是故意撞坏,好让他们买下这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这件小事我记得很深,每次想起来都小痛一下子。可能一个孩子深深的委屈,是会留下痕迹的吧,就像书里的老人们也能清楚记得儿时的小事。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总会被误解,被大人的逻辑绑架,然后带着伤口长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