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哲理 >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

推荐人:王宜峭 来源: 阅读: 3.43K 次

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看法是否还能够保有本有的智慧呢?是否还能以清净的般若之心来看待这个娑婆尘世呢?如今生活在人世间的人们,总是带着有所得之心在生活。他们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更多的地位、权利、财富、名誉,健康、长寿......即使虔诚于佛法,也是希望能够因此带给自己好运。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信众,在佛前点一柱香,摆些水果供品,就会向佛提出许多的请求,如同交易一般。根据佛理,佛不会保佑也不能保佑人。求佛保佑,是人们以有所求的心去求无所得的果,是自欺欺人的。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

佛不佑人,人只能自佑。佛在《金刚经》中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佛是人不是神,没有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力量,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陀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由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修行六度万行,即使凡人便有成为佛的可能,因而达到佛的境界,即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大觉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以此人间的肉身,及时无误的追求无上的佛果。

中国古代的圣人也有着佛陀一样的智慧,《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中国古代圣人的思想深奥玄妙,但都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天地,圣人都是不偏不倚的,人生天地之间,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只有内心清净,无为而求,才可以顺天命,得善果。

世人不停地追求,无止境地期望占有,可是世间没有哪些东西能够永远属于我们,财富会消散,地位会崩塌,家庭会分离,感情会变化,朋友会反目,知识会落伍,乃至我们朝夕相处的身体,也会在几十年后,永远离我们而去。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是说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庄严和丑陋,污染和清静,平凡和神圣,善良和罪恶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求任何相,如果起心着相,那么心必然是忘心。似有得,实无得。

无智亦无得,是心空境寂。以无所得故,无有牵挂,无有恐怖,妄心妄境皆不显现,此时般若智始得显现。故《大般若经》曰:“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

对於甚深的般若法门,人们听闻受持之后,便容易执着其中,凡人闻有执有,闻空执空,闻亦有亦空则执亦有亦空,闻非有非空则执非有非空,三论宗的有四重二谛:第一重,是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第二重,有空皆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为二,非有非空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一切二与不二,非二与不二皆为俗谛,亡虑绝言心行处灭才是真谛,三论宗的二谛和慈恩宗的世俗胜义二谛一样, 其意义还是为了破执归一。

金刚经有言:“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 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般若法门,成就般若和通达实相,是不能着相的。如果我们取着我相,则起我执;取着法相, 则起法执;取着非法相,则起空执。然而实相是离一切相,非有非空,非动非静,非生非灭,非善非恶。般若实相离我、我所、有无等一切戏论妄执。《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 法,住般若波罗蜜。”

经教如筏喻者,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深的地方,竹筏可以渡人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要舍去了,否则还能把它带走而为负累?佛陀为济度众生,说种种法门,以法有除我执,以空相破法执,使众生得脱生死而到达无余涅盘的彼岸。当横渡生死苦海时,需要种种法门。但渡达之后,则须不执法、非法相,才能出离生死,到达彼岸。

故此: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