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友情文章 > 遇见示范参看

遇见示范参看

推荐人:寒月 来源: 阅读: 3.07K 次

现在来看事情已经过去足有五年。

遇见

“你不应该,而且也不能这样下去,”母亲严厉的叫道,“你知道的,我和你爸无法养你一辈子。”客厅中,我紧紧攥着玻璃水杯,坐在沙发上。牙齿在杯口上摩擦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她在我面前不断踱步,努力抑制自己即将爆发的情感,短暂的沉默,她一触即发的愤怒表情依旧没有缓和。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之间只剩下一方的妥协。

直到父亲回来,她才停止逼我就范。晚饭的时候,我和父母的表情都无比凝重,谁都没有先开口。怀揣心事到了口中的食物如同嚼蜡一般吞进肚子,没有半点儿滋味。

饭后,母亲再次将自己的主张搬出来,就是指我已经十九岁,既然不想上学那就出去工作,总而言之就是不允许继续待在家里。期间,父亲手中的烟一根接着一根的吸,时不时把自己的眼镜向上推一推,闭口不言。

就现状来说,结局是注定的,或许是因为自己身上还留着部分青春期特有的叛逆,硬是同他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据理力争后,我才选择妥协。

没过几天,我便只身踏往前去北京的列车。在这之前,一位比较要好的同学始终劝我不要走。他说,可以考虑在沈阳找一份工作,赚的虽然比起北京来少一点,但至少能踏实些。

尽管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但在我看来,不仅没有说服力,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去北京决心。因为他的想法只是针对他而言,对我来说,反正都是要去工作,为何不选择大城市?

另一方面,继续留在家里,自己也无法忍受父母的整天的唠叨,这种日子持续十九年,终于离开沈阳那天上午迎来终结。

火车上,我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口袋里的钱该如何分配,临行前,父亲硬塞给我五千块。算上自己平日里攒下的零用钱,总共有不到七千块。此时,心中忽然有一种自由的错觉,之所以说成错觉,是因为迈上这条路身不由己。

对接下来一头雾水的我注意力渐渐转移到一路的景色上,玻璃窗外是一片片的玉米田,碧落中流泻下的日光均匀洒在上面,如同碧绿的翡翠。而玉米田的那边是村庄、小溪。低矮的平房不断升起炊烟,夏天的风轻轻掠过,把它们刮散,一副祥和的模样。

即便是短暂的片刻,也着实让我忘记只身前去北京打工的事实。但景象终归美好,接来也还有将要面对难题。如果把此行当作旅游,那么现在,自己心中一定会被幸福所填满。

看着身旁坐着的一个个陌生面孔,不安的情绪开始盘踞在我内心,没有朋友、亲人在身边,独自面对未知的生活。只怪自己一时脑热,很多事情都没有想好就跑出来。片刻间,后悔的感觉油然而生。可是现在不能回头,自尊心不允许我这样做。

火车停在唐山市,我的心像打鼓一样,吃下去的桶装方便面也不是个滋味。当火车再次出发时,我做出一个决定,下车后无论如何要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

偌大个北京站,我完全找不到方向出口,这简直像极了我的人生。现在,除去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要坚持下去以外无能为力。

花了些时间离开车站后,忽然发现即便沈阳不算落后,但北京还是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或者说是惊喜。它繁华程度是我不曾想象过的,大街小巷的人摩肩接踵。高楼林立,如果说沈阳像是一个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牢笼,那么北京就是一座监狱。

在车站附近买来两份招聘的报纸,卖报的老大爷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足够让我意识到自己身在异乡的事实。

一个下午的辗转,绝对称得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在五环附近找到了一家性价比还算高的旅店住下。说实话,报纸上的招聘信息并没有适合我的。直到天色渐渐暗下去,还是一筹莫展。

这个夜晚,我睡的一点也不踏实,不是因为独自在北京五环的某旅店住宿。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花完钱灰头土脸的回家。自己显然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想后来的日子应该说成幸运。来北京第三天,我在某米粉店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主要负责在附近送餐,外带一些杂活。总体来说难度不大,好在每天可以在店里解决自己的午饭晚饭。

接下来我几乎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钱,和一位做IT行业的青年人合租一间房子,由于我只付得起三个月的房租。同房主好说歹说才同意我住进去。看着自己如此顺利在北京落下脚,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也是在这天给父亲打去电话通报一切安好。

然而为了这份工作,第二天,我又去买来一辆自行车,店里是不提供交通工具的,现在正值盛夏,七月份的太阳常常烤的人汗流浃背。徒步总归不太现实。粗略一算自己口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从头到脚充斥着前所未有过的危机感。所以在晚上没有工作的时候,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游走,令自己更快熟悉这里的路,做好这份工作。

在店里打工的除去老板以外算上我是七个人,不对,准确的说应该是六个,因为剩下那个人是老板的女儿。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当然,她父亲也是。满打满算才十三周岁,因为现在学校放暑假。便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北京探望父亲。

好久之后,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做陶小棠,那时我已经对米粉店的工作驾轻就熟。陶小棠很少说话,总是在店里转悠,顺带着笨手笨脚的帮着大家干些活。她的身高并不高,再加上力气微弱,遇到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就会焦躁地左右张望,头上的精致的马尾辫也随之抖动起来。

我每次见到这幅场景都会觉得好笑,只好静静地走到她身边把令她困扰的工作解决掉,因为那本来就是我该做的。大多时候她会礼貌的向我微微鞠躬。很少会听到她开口道谢。除此之外,陶小棠还会经常守在父亲身边。因为老板经常在柜台前利用电脑整理一些账目什么的,陶小棠此时便在身边默默守着。说成守着是因为,我并不认为她在学父亲是如何经营这家店的。

每次陶小棠坐在父亲身边,都是双手自然落于膝盖,白色的连衣裙下摆整齐地铺在腿上。脚下一双白色凉鞋紧紧地靠在一起。仅仅是坐着便能彰显出一种姿态美。眼神中闪烁着沉稳的光辉,一点儿也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那样淘气。

后来的一天晚上,工作简直多的吓人,连续忙了三个多小时,自行车骑的双腿发软。不知不觉中抬头一望,才恍然发现星星爬满了整个夜空。那时的北京还没有雾霾,清澈的夜晚,自己又饿又渴。想着要赶快回到店里吃饭,顿时觉得脚下又有了力气。

我停好自行车,见到陶小棠正在店门口来回晃悠。见到我后,扭扭捏捏的走上前送给我一瓶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露,二话没说拧开盖子一口喝下去半瓶。回过神正准备道谢,才发现她已消失在眼前。

今天的晚饭是这一个月以来最为丰盛的,但大家的脸上并没显得有多高兴,反而写满疲惫。一言不发地埋头吃饭,恐怕再普通的饭这时候都能吃出山珍海味的味道来。

我迫不及待加入了他们的阵容。陶小棠像往常一样坐在老板的旁边盯着电脑屏幕。同样的画面看过太多次,甚至成为习惯。想着吃饭完就可以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心中很是高兴。可是这时,陶小棠突然把头一转目光径直地扫向我。自己的心脏瞬间猛地一跳,连忙把头底下看向手中端着的饭碗。

在我的印象中,陶小棠很少会有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另一方面,从她的角度看,应该是我正端着饭碗对着她傻笑吧。真是丢脸,想着这些,可口的饭菜入口味道已不剩丝毫。

希望她对我不会有什么奇怪的看法,形象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别砸了自己饭碗。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部就班继续做自己的工作,而陶小棠也没什么变化。不过让我尴尬的是,我每次向往常一样将目光停留在她身上时,会有70%的几率出现对视的状况。在以前却是0%。

也不知道是什么造化,老板此时给我增加了一个新任务,就是辅导陶小棠的学习。理由是店里只有我读的书最多。虽然我想说自己只是高中毕业,可怎么样也说不出口。可能因为自己不想把这唯独的优越感给摧毁。

答应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帮助她后,老板满意地拍了拍我肩膀。抿着嘴笑起来。至于陶小棠,即便我知道自己学习是弱项,但初一程度的知识还不至于难道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我渐渐了解她不爱说话的原因,因为从出生起就在成都,说话带着很重的地方口音。甚至很多时候我都要去猜测她的意思,实在不懂。她就想办法换一种描述方式。至此我为自己多添了一份工作——教她学她普通话。

据她说,在成都,大人都很少说方言的。在她看来,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也是小孩子的特权。我大概能明白她的意思,毕竟大都市,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一起。其实都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周围的人。

总之,和她熟悉后,我发现她其实是很开朗的女孩子。

夏天的雨总是说不上什么时候就落在额头上,后来的一天傍晚,自己正在忙着送外卖,骑车准备去下个地方时,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下来。完全出乎意料,一路被淋成落汤鸡。

硬着头皮加快速度将工作完成,没想打回去的路上竟发生意外。车轮一滑连人带车与大地来了次亲密接触。用成都话说就是“铁啦一觉”。让我恍然间,想起陶小棠晃动着马尾辫说着方言的样子。

自己不由得会心一笑,扶起车子骑上去继续赶路。到店里才察觉小腿被沥青地面刮出一片巴掌大的伤口。好在不深,用清水冲洗一番后,陶小棠拿着两片创可贴送到我面前。我告诉她仅是小伤,用不上它。

不过她依然坚持要把东西放到我手中才肯离开。自己也只好苦笑着接受。不得不说她的精力实在称得上旺盛,每天跟着父亲一起上班下班,总共十多个小时。在我的理解中,换做其他孩子早就叫喊着要回家去咯。当然也包括我,如果不是咬牙坚持,自己现在应该在开往沈阳的火车上。

接下来的时间里,总觉得和陶小棠在一起的时间要多于工作。虽然这也是工作!她一直以“哥哥”来称呼我。说实话这不禁令我产生某种错觉,如同亲人般的错觉。

后来的某天晚上,我如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米粉店。进屋后,发现很是热闹,几乎座无虚席,自己只好挑一个靠近墙角的空位坐下休息。虽说现在正值下班时间,但如此景象的确也是盛况空前的。

有些奇怪的是老板今天没有在柜台前摆弄电脑,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这里一位资历较深的服务员。我想他八成是去补充食材。毕竟今天生意这么好。不过陶小棠也没在店里,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从未有过此番情况。

正当我抓头苦恼时,店里的玻璃门突然被推开,陶小棠踩着轻飘飘的步伐跑进来,马尾辫一跳一跳的。她穿着一身较为休闲的服装,粉色的短袖上衣和白色的沙织短裙。一副可爱的模样。我忽然觉得很有趣,因为自己发现女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会想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无法却让我再觉得有任何乐趣。陶小棠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盒子,也不知怎么那般高兴,跑的速度很快,一下绊在客人从桌子下面伸出的脚来。然后扑通一声,整个人便趴在硬质瓷砖地面上。

还没等陶小棠发声,那桌客人先扯开嗓子骂道:“这谁家的孩子啊,这么没轻没重的!”我连忙跑过去,店里正在吃饭的其他客人也闻声把目光锁定在这边。

在这期间,客人还是不断张口闭口说陶小棠的不是,我瞄了一眼,是一位大概有二十几岁的男人。胳膊上刺着骷髅这类的刺青。双眼中展露出他不屑一顾的态度。再看陶小棠这边,只见她原地坐起来,捡起身旁的盒子,还有散落的饼干。即便那已经粘上尘土,她依然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放进盒子里。

我蹲下身准备扶起她,可她却始终低头捡饼干,不说话,时不时偷偷用手背抹掉眼泪。与此同时,店里的其余两名服务员也赶过来。见是陶小棠,连忙问我发生什么事情。

听过我道明原委后,其中一位年龄较大的服务员发起火来,准备讨个说法。此时,陶小棠却突然站起身拍拍自己沾满尘土的裙子开口说道:“我没关系的!”我想我们谁也没有相信,眼角还分明带着泪痕。事情显然不能就这么结束。

我开口要求男人对陶小棠道歉,虽然责任不全在他,可他那种态度简直让我无法忍受。明明是那么懂事孩子,让他给说成没轻没重算怎么回事儿!

店里的其他客人也小声议论起来,纷纷把目光投向男人。他心虚起来,撇了一眼陶小棠,留下一句短促的对不起后,把饭钱放在桌子上便灰溜溜地跑出去。

“到此为止吧。”我伸出手拦下想要追出去的同事。风波告一段落后,陶小棠也渐渐恢复成往日的模样。我问她为什么要把饼干装进盒子里。她说这是她和她奶奶一起烤的,想拿来给我们尝尝,可是。

她话讲一半便再也说不出口,我伸手把盒子拿过来,拿出一块放到嘴里细细咀嚼着,陶小棠一脸期待地望着我。

“手艺很好嘛!”

的确很好吃,这话没得半点虚假。我话音刚落,只见陶小棠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见她这样我也紧张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把它分给其他人吧,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陶小棠点点头,便迅速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夏末将至,转眼间,我来北京已经足有四个月,对这里的生活从陌生到熟悉。除去渐渐喜欢上这家店以外,还对身边人的充满感情。

八月末的一天,天黑漆漆的,深邃的天空被乌云遮蔽,雨水迟迟不肯落下,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受是既期待又害怕。我一如既往骑着自行车送外卖,如果没记错,今天陶小棠会离开北京,返回成都。想着这些的自己,总觉得做什么都心不在焉,送完货后我没有选择直接回到店里,而是在街头骑车乱转,因为我还没有做好离别前的准备。

接下来辗转进入一家商场,我想无论如何都要买一份临别前的礼物送给她。营业员小姐热情向我打招呼,可我完全没有理会她们的意思。精挑细选大概有几个钟头,自己才挑中一只粉色发卡,上面印着兔子的图案。我毫不犹豫的买下它,因为陶小棠的马尾辫总是像兔子耳朵那样晃来晃去的。

出了门,雨水竟然一滴接着一滴地从天上滚落下来,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后,我再也不想在雨天骑自行车。只好推着车走,可没过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就被雨水打透。体温下降的厉害,天空也低吟起来,我意识到得快些回去了。

回到店里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阴雨连绵,屋子里没有多少客人,我紧紧捏着口袋里的发卡。在视线中搜索着陶小棠的身影,可是我没找到。

问过老板后,我才知道陶小棠现在已经坐上了回成都的飞机。造化弄人,准备好的礼物没送出去,我责怪自己到底是在犹豫什么。不赶快回来,明明能赶上的。

此刻我才明白后悔不迭是形容什么,眼泪不知不觉中爬进眼眶。片刻后,老板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来一样,拿出一个碎花方布包的包裹。他说这是陶小棠想送我的东西,可是迟迟没等到我回来,只好放在他这代为转交。

如果我可以,我真的很愿意描述当时的心情,可我只能用“极其复杂”来形容。拆开包裹,映在眼前的是她那天抱在怀里的盒子,我小心翼翼打开它,没想到里面竟然装的是满满的饼干。

在盒子下面还有一封信,拆开信封,绿色的信纸,上面清秀的字迹写着:

“哥哥,我回去上学后,你工作要努力喔,爸爸很凶的,不要被他给挑出毛病。要努力等到学校放寒假,那时我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啦!饼干是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做出来的。没用奶奶帮忙,怎么样!还有,哥哥是我见过最帅的男孩子!”

信最后的落款是:非常喜欢你的陶小棠。

后来,我主动辞掉了米粉店的工作,和同事们一一道别,把陪伴我的那辆自行车留给店里。踏上回沈阳的火车,一路上边吃饼干边留眼泪。

回家到沈阳的家后,我把陶小棠的信还有饼干盒放在抽屉深处。至于那只粉色发卡。我发誓如果某天还能再遇见陶小棠,一定会亲手送给她。也许那时她已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亦或是耄耋之年的老太婆。

而在今天,每当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北京,不选择等陶小棠回来时。我总会告诉他们,我能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她,已是万幸。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