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推荐人:傲雪桃花 来源: 阅读: 1.1W 次

现在的车马很快,通信方式多样而快捷,像写信这种事情已经变成了记忆中的一个老古董。在车马很慢的年代里,写信是联系亲情,沟通友谊的一种时尚方式。总说家书抵万金,在第一次远行至离家一千多公里外的武汉,第一次收到父亲的来信,才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记得,首次收到父亲的来信,是到达武汉大概有半个月左右,拿到信看到信封上父亲熟悉的字体,已经忍不住就红了双眼。后来大家熟悉了,谈论起这个问题,收到第一封家书时,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居然都有我同样的感受,有的女生甚至把家书上的字都哭模糊了。

见字,如面

在电话慢慢的普及后,信写得越来越少,直至后来不再写信。但在异乡的几年,我把父亲姐妹给我写的每一封信都好好的保存了下来,三年时间,足有几十封,厚厚一叠,它们曾经温暖着我在异乡孤独的心。其中一些朋友的信件都没有保留,但这些家书却带着它们回到家乡,又带着它们参加工作,可惜,在经历了多次搬迁后,不知在哪个环节出错,在某一次搬迁中,这些书信遗失,无论怎么样都再没有办法寻觅回来

父亲给我写的书信一般篇幅不长,简单明了,字体算不上飘逸潇洒,但却工整,刚劲有力。大多时候一张信纸只写四分之三左右,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远游在外儿女的担心和关心。两个姐姐因为读书不多,字体就显得有点幼稚了,每封信都写得像是在跟我面对面聊天一样,有点稍嫌嗦,并且总能找到为数不少的错别字,但这样的书信却更能让我倍觉亲切。哥哥就懒了,我至今为止没有收到过他给我写的信,其实我也没有特地给哥哥写过信,每次都是在信中提到一下而已,现在想来难免有点小遗憾。

最让我意外的却是妈妈给我写过一封没有寄出的信。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妈妈会监督我们的功课,所以我知道她是识字,但却从没有见过她写字。父亲要是外出工作,每次来信妈妈都是自己读,但回信却是叫的堂哥。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兄姐都已经外出到其他城市去工作,一直都是妈妈和我在家。读初二那年,爸爸在深圳接了一个工作,居然把妈妈也带上了。于是,我成为了一个留守人员,还是一个人独自留守。刚开始留守的第一个周末回家,隔壁屋的堂嫂给我拿了一封信,真是意料之外,是我妈妈写给我的。虽然信已经遗失,但我至今仍然记得,字体有点像刚学写字的幼儿字体,错别字特别多,有的写了同音字,有的字只写了一半,要上下关联,再猜一猜,才能弄明白信中想表达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妈妈对我的各种不放心。

在当今这个通讯多样化的时代,写信这件事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必然,毕竟它的速度太慢,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快速的节奏。但在车马不够快的年代,写在信纸上的字字句句,却曾慰藉着我们在异乡漂泊的灵魂。我们现在有电话,有QQ,有E-mail,有微信,这许多的方式都帮我们把想说的话瞬间即达的发送出去。我们不再写:**君,见字,如面!我们想见面,拿起电话通过发送影像,或者是视频通话,相隔千里万里,都能如面对面般倾谈。电话、电脑可以发送文字,可以发送影像,但是发送不了墨香味。在我那遗失的家书中,在车马很慢的年代里:除了见字不能如面,还有那经久不散的墨香味,清淡却安定着飘荡不定的灵魂。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