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四十载衣食住行好光景

四十载衣食住行好光景

推荐人:徐立宽 来源: 阅读: 1.08W 次

四十年春风化雨,岁月如歌,对每一个人来说,风雨四十载,也是社会变迁、发展的缩影,一晃也就是半辈子的光景。四十载承载着的是记忆,不忘去的是对岁月美好怀念。

四十载衣食住行好光景

回头看一看这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每个人也许都是感慨万千,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幸福的模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的日新月异,或许已经深深印在彼此的脑海里,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

历史是承载记忆的一把永不锈蚀的锁,是可以随时打开的记忆之门。衣食住行看沧桑巨变,四十载,镌刻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打着时代发展永恒的烙印,弹指一挥间,仿佛就是梦一场,回望起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中走过的每一个脚印,留下的每一个印痕,是岁月变迁的痕迹,曾经朴实中的美好,衣食住行的变化值得每一个人去好好品味。

衣,从“黑灰一片”到“追求时尚”

追忆过去的时光,仿佛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老家的织布机、纺线车、锄地的锄头、织布的梭子,现在家里还珍藏的旧缝纫机、袜楦子、针线蒲篮儿、拉鞋底的锥子、捻麻绳的吊坠、母亲带的顶针都是历史的记载。针线蒲篮儿里的各色碎布、尺子、剪子、划粉,都是量体裁衣必备品,散落的纽扣、子母扣和领钩、裤钩都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宝贝,是缝缝补补必不可少,是母亲干家务必备品,当时,家里都是姊妹们多,谈不上买新的,以新换旧,改改补补,一套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穿老三”,那是一个拮据的时代,也是让然难以忘却的真实生活的写照。过去给人的感觉穿着单一,基本就是黑灰白为主打色,有个的确良穿在身上,花格子衣服,也算是时尚了。记得我上初中时,还是母亲做的粗布棉袄、粗布内衣、母亲做的棉鞋、毛线打的棉袜子、姐姐织的毛衣,只有过年才会奢侈一把的母亲,给我们兄弟在裁缝店做一身带着四个兜的中山装,当时对我们来说也是稀罕高兴一阵子。当时,要做件新衣服,要凭“布票”到国营集体商店排队购买布料,再请缝纫师傅制新衣。那时候,蓝、灰、白三色一统天下,款式单一,做工简朴。大面用二尺混纺布缝合,继而一件越冬“棉袄”诞生,也是稀罕物。那时流传着的“格子衣裳电光钮”,是大家的憧憬和期盼。四十年前,人们穿的很简单,男同志主要色调为黑色蓝色,女同志以红色花色为主。要穿好点,要用布票先买布,然后由心灵手巧的母亲在家里剪裁,缝制,后来条件好了一点的买了一台缝纫机,如今还放在屋里角落里。

现在家庭里的衣柜,春装、夏装、秋装、冬装多的可以进行时装表演了,手工做衣服、裁缝店已成为历史,好多衣服穿两水就丢了,这都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会在不断变迁,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街上开始流行喇叭裤、红裙子、“上海服装”“香港服饰”,“爆炸头”装饰,各种新潮服装相继涌现,老百姓观念逐步改变,开始追求美观和时尚。成品时装店,如雨后春笋般琳琅满目,老百姓进入一个追求时尚和讲究品牌的时代。现在,人们的生活奔小康,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品味和多变。改革开放后,各种面料日新月异,各式服装款式应接不暇。现在人们衣服多得数不过来,款式新颖、美不胜收。不同季节是不同服装,每个季节又有五花八门的款式和花色,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装饰,长的、短的、深色的、浅色的、华丽的、朴素的,有时竟为衣服太多不知该穿哪件而犯愁。别的不说,就拿媳妇来说吧,整天发愁穿什么,怎么穿,老是说没衣服,挺大的衣柜,只有她的衣服就占去了一大半空间,说明什么呢?时代变迁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展现个性的自信、对生活的激情都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好憧憬。

食,从仅仅“温饱”到自身健康

过去,人们见面打招呼爱说“吃了吗”,其实,谁家锅里装的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在那个年代,多数以粗粮和瓜蔬各半维持生计。偶尔,谁家改善生活,处处都能闻到香味扑鼻,想吃好一点的,还得偷偷摸摸,记得小时候,每逢赶会,母亲早早烙好锅盔馍,一大早去集市上买一盆香喷喷的羊肉汤,还交代出去不要乱说,生怕街坊知道。平时白面馍馍都是留给老人吃的,还放在笼子里,挂在房梁上,吃馍有辣子多加盐,吃面有一口用炒勺放一点油在火上拆一点葱花,都是最好吃的菜香味了,在当时“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可见食物的匮乏和短缺,到过年就能吃一盘大肉粉条,吃到一顿饺子,臊子面,也算是开心的事啊。

过去,人们购买粮食、副食品都是凭票购买,大街上的国营粮店、肉店、副食品店等可以说最吃香。时代的变迁,红旗街地区多了菜市场、农贸市场,继而有了批发市场、超市也是逐渐增多。禽蛋蔬菜价格逐渐放开,蔬菜、瓜果、鸡蛋、家禽、肉类摆上了货架,粗粮食品逐渐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百姓的餐桌悄然发生改变,百姓一日三餐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产品的种类、品质和效益显著提高,人们不仅享有丰富的美食,而且更加注重农产品的绿化生态,讲究食品的品质和营养。

现在城市乡间,大中小型连锁超市遍布,电商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出门就能买生鲜食品了,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市场食源丰富,想什么有什么,吃鱼吃肉已不是梦想,“要吃水果四季有,要吃肉紧你够,要吃馒头下锅馏”已经成为现实。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营养不良的多,胃病多,亏病多,现在是胖子多,以前担心有什么吃,现在担心吃什么。过去害怕吃玉米山芋野菜,现在抢着吃这些生态产品。深怕给自己吃成“三高”。现在哪一家的冰箱里不是满满的,不用出门,也能搞十碗八碟,偶尔亲朋好友相聚已是习以为常,饭店也是爆满,还得提前预约,味道在变化,环境在变化,饮食结构在变化,味蕾的享受,舌点上的味道,绿色、营养、快捷、健康、科学营养搭配,以前用作解决温饱的野菜、粗粮成了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香饽饽和健康食品,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文化,餐桌文化见证了四十年老百姓饮食的变化,“菜篮子、米袋子、粮票、肉票、油票”都成了过去的记忆,餐桌上飘出的满满幸福的味道。

住,从简易房到高楼林立

过去城乡差别较小,矿区、乡村满眼看去,都是简易房、土坯房、简易房、牛毛毡搭厨房、茅草房。40年前,一家人住得紧巴巴,可以说是十足的“蜗居”生活,几代同堂,老老少少拥挤在破旧矮小的房子里。孩子多了,就挤在一张摇摇晃晃的木架子床上,所谓的砖瓦房也并不常见。就是过年了,也是用黄土活成泥浆,用刷子,好一点的用白灰把墙壁刷新,贴上明星画报,用芦苇节糊上顶棚,洗刷干净,也就算全家高高兴兴过年了。

如今,广大农村家家户户结束了“土坯草危房”的历史,住上了宽畅明亮的大瓦房,变成了“钢筋水泥楼”,且结构布局很讲究、装饰装修特精美。人们身居楼屋,春天倚窗观花赏景,夏日树下倾听蝉鸣,秋天田园硕果累累,冬日蓄力再谋发展,处处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氛。

改革开放初期,能一起挤在职工宿舍、筒子楼、好一点的简易平房就算条件好一点的了,公用厕所、公用厨房,尤其上厕所排队,是当时居民区、筒子楼一道风景,做起饭来,那就别提了,满楼道乌烟瘴气,烟味遮盖了饭菜的香味,到了冬季取暖,那更是浓烟扑鼻,家家烟囱冒着浓烟,空气中充满着刺激的味道,空气污染,铜川也被戏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也从简易单元房逐步改善为九十年代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再到布满矿区的小区的多层、小高层、高层,集中供电、水、暖、气,网络等等,老百姓获得了更多的舒适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这都是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沉陷治理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福祉。

改革开放初期,用水难、用电慌困扰老百姓生活多年,三天两头,不是限电就是停水,日常生活起居受到了极大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城市电网、水网、供热改造、城市天然气气化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各种大功率家用电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市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过去,人们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现在早已变为现实。不仅如此,彩电、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移动电话应有尽有。改革开放后,农村的草房早已变成了瓦房、平房、楼房,现在农村的小别墅也不是新鲜事了。现在的互联网、无线宽带进入千家万户,过去敢都不敢想的电器设施,以及普及入住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交流方便了,电视小的换大了,装修体现个性化品味了,服务设施更加齐全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民生连着民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居乐业的梦想,实现了“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镌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对宜居的追求向往,已成为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的最靓丽的名片。

从单一化到出行的便利快捷行,从田园牧歌走向诗和远方,已成为现代人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收入增加了,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了,旅游也成了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从海外游、国内游到出境游,旅游业市场前景可观,如沐春风得到了快速发展。

过去,人们出行往往靠两条腿,戏称“11号”车;“三转一响”,过去谁家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很自豪的事。在大街上能看见一辆吉普车,一辆敞篷大卡车。过去从老家来铜川,可以说是费足了劲,记得小时候,寒暑假,跟着母亲来铜川与父亲团聚,一大早走路去老家绛帐火车站,等吧,在火车站,一等就是大半上午,好不容易等着火车到站,人山人海挤火车,哐哐哐,火车从天亮坐到天黑,等到了铜川,已经是晚上十二点,想起来,那时,真是不方便,简直就是受罪,一路颠簸,不是旅途的享受,而是遭罪。40年前,在老家,就怕下雨、下雪天,走在村头庄尾的泥土路上,晴天灰尘迷眼,雨天泥泞不堪,冬天冰雪冻滑。而如今的农村,村村组组铺上了宽阔笔直又平整的沥青路、水泥路,路上的大小车辆川流不息;村村通开到家门口,动车、高铁提速,城市乡村之间距离缩小了,出入方便又快捷,滴滴打车更现代,随时随地出远门。不仅如此,摩托车、电动车人人拥有,观光车、小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一户有几辆车甚至房车、豪车已成常态,成了城市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行问题,四十年前,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多数人都是双腿出行,摩托车、轿车、火车、飞机想都不敢想,如今,出入行不发愁,电子时代,火车票也实现电子购票,网上订票已成为现实,过去排队购票的长队,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历史,一张身份证、一部手机在手,就是出行的个人“刷脸”名片。

沧海桑田四十载,速度才是发展硬道理,出行从慢到快、交通工具从无到有,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正在每一天在创新,让世界也感受到了“中国速度”的未来和魅力,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这是何等的壮丽的历史画面!

回忆是那挥不走抹不去,剪不断情真意切的思念,是浓浓的坚守,更是一段如歌岁月的回想。这四十年仿佛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时光深处,岁月静好,光阴如白驹过隙,历史的变迁见证我们所有经历的过往,沉淀着人生的苦辣酸甜,在云淡风轻中,安守红尘喧嚣中的那一份安闲,将尘世温暖收集珍藏,集聚成回忆行行。让屡屡带着墨香的只言片语之间,去寻找一路幸福与艰辛、快乐与成长的原乡,让生命延续的岁月变得更加澄澈明亮,守住已有的幸福,让它在岁月深处暗香涌动,流淌出属于自己的水花,将淡泊的日子过得更加丰满安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