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未见其人,已闻其声

未见其人,已闻其声

推荐人:辽河心源 来源: 阅读: 2.25W 次

2008年12月12日上午,后院洪哥来了,特意给我带来一本书,名为《增年录》,宋今声所著。我喜出望外,只可惜这书在洪哥家仓库旮旯搁置太久了,秋日漏雨,被水浸个响透,早已凝结成砖头状,无法翻阅。但我还是如获至宝,激动得如同小孩子!细细欣赏了封面、封底之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刚刚烧过火的热炕头上,盼着快点烘干。待页码可以轻轻揭开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捧起“湿”书,不顾其纸张的霉味儿,认认真真地赏读起来……

未见其人,已闻其声

我非双辽种羊场人,我搬到这里还不足一年,户口当然也非本地,但我的洪哥却是六分场前三家子的老户。得知我平日里喜爱舞文弄墨读书爬格子,洪哥曾偶尔提起“宋今声”这个名字。当时我总觉得耳熟,待我重新查阅昔日《四平日报》,方才恍然醒悟,原来我早已读过他的一些篇章,且有些短文还被我剪下来,精心贴于专用大本上。却不想这作者竟是我们种羊场人,而且就生活工作在我们身边。且也曾经居住于三家子屯。

直到今年三月份,我与场部堡石图的一些人同出打工,才有幸进一步了解到宋今声老师的更多情况,这更使我兴奋不已。尤其是当听说洪哥家里还存一本宋老师所赠的《增年录》时,好奇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能淋漓尽致地读到这本书,该是我渴盼已久的享受。而今日,我终于如愿以偿!

在我曾剪下来贴在大本子上的宋老师的文章有《日下田耕灯下笔耕——小记程少青》《气吞山河的壮烈之歌》《“取之有道”谈》。特别是那篇《居闹市愈觉乡下甜》的精美散文,留给我的印象颇深。它让我觉得自己能够生于农村、长于乡下这块平凡肥沃的土地上而感到欣慰与满足。

文中说城里楼多车多人流多,而要想甩掉城市里那种喧嚣嘈杂的“说臭不臭、说酸不酸、集煤烟气于一体的城市味”,则必须走到五里外的远郊。然而那毕竟要消耗一定体力,付出一点代价,实在是得之不易。相比之下,在乡下散步,则“不用小心来往车辆,在意摩肩接踵的人流”,“出门上路,工夫不大便可来到村外”,便可得到“在闹市千金买不到”的甘甜空气,“在林间溢杨柳气,在荒野散蒿草气,近桑田得苘麻之香,临瓜地得浓香之美”。“再得一路清新静谧,偶有声来,那是林间鸟声,塘里蛙声;远村的驴叫声,近屯的羊咩声”。如此自然之美怎不令人们赏心悦目悠然惬意,心旷神怡!

说是未见其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通过《增年录》 我看到了作者的“素描”像,以及他与老伴“同披褴褛共踏风雪”的真情留影。正所谓“文如其人”嘛!更如杨文忠在序言《艰难的收获》中所感受到的那样,宋老师的叙事散文“读起来很亲切,很有生活气息,充满了爱故土、思故乡、想故人之情”,他的杂文“简洁洗练、辛辣有味,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他的读书札记“借题发挥,娓娓道来,借古讽今,饶有趣味”……

认真仔细地拜读宋今声老师这18万字的作品集,感觉到一个仅仅读过小学的普通农民工,能够出书,实属不易。我不禁默默地思忖:是不是由于当时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如今乡下特有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作者那种勤劳朴实、坚毅忠诚、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宝贵精神与美好品格……

2008.12.13晚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