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庄稼人

庄稼人

推荐人:〖15】年 来源: 阅读: 1.2W 次

我的父母都是庄稼人,所以我也是庄稼人,我们家有六亩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靠人力劳作的年代,尽管市面上已经有三轮拖拉机出现,但因为大家并不富裕,大多都是几家合买合用,故几家亲戚也经常搭帮干活,农忙时大家跟着拖拉机忙活。可毕竟说农忙都农忙,六亩地的农活,对于一个老人老小孩小的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虽然当时父母正年轻。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的孩子,对于当时做农活的画面,应该都记忆犹新。

庄稼人

麦忙时节割麦、打场、扬场、晒麦、垛麦垛。年领大的孩子跟在大人旁边,拿着镰刀、木杈、木掀、大扫帚帮忙完成各类活计,年龄小的孩子踩麦垛、撑鱼鳞袋子口,负责一些简单的活计,边帮忙边嬉闹。有时在装好的麦袋子上,骑来骑去,不小心蹭倒了一溜靠在一起的麦袋子,刚装入袋子的麦子,又洒了一地,惹来长辈们一顿责骂。

麦忙时节的所有活计基本上都是一个特性--脏。一天忙活下来,浑身上下都被麦绒和灰土染成了灰白色,鼻孔里更是藏满了脏东西,连揩出的鼻涕都是黑色的。忙到晚上,大人和孩子回家后,放下手中工具,先去村中天然的大池塘,男女各自分片成堆,痛快的洗个澡。孩子们更是争抢着,扑通扑通跳下水。扎猛子、游得快和踩水是孩子们常见的竞赛项目。扎猛子时,闭着眼一头扎进去,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若是撞到女人堆里,定会惹来一阵笑骂。比谁游的快时,大家各自采用自己得力的姿势,奋力向前,争先恐后。踩水时踩的好的能浮在水面上,一上一下起伏,几乎能露出腰,尤其惹人眼羡。

洗完澡,到了晚上,一般父亲会去地里打麦场看场。我们都会闹着跟着去,因为田地里空旷,相对凉快。在打麦场一般有两个睡觉的地方。晴天时在打麦场随便扫出一块,铺上凉席就睡下了。但要防备夏天突然到来的暴风雨,于是大家都会在打麦场的一角,用麦糠垫高一块地方,把装好的麦袋子堆砌成墙,上面用木掀、木杈等长的工具作为支撑,盖上塑料布,周边再找砖头瓦块压紧,就成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小小城堡。如果下了雨,大家把没打的麦垛或碾好麦堆都盖好,躲到自制的避风港里避雨或睡觉。如果哪一年下了特大暴雨,这些保护措施就变得毫无用处了。不连阴天还好,第二天天晴了,翻开麦垛、麦堆晒一晒,只是多辛苦一些而已。如果是连阴天,过几天麦子就会发芽,一年的收成要损失不少,每当此时,大人们总是哀叹白忙活一年,老天爷真不作美。

秋忙时节逮虫子、刨红薯花生、掰玉米、摘棉花、剥棉花。下午放学后,放羊、割草、逮棉铃虫,姊们几个分担。放羊、割草可约小伙伴三五成群,倒乐的去。逮棉铃虫就是个寂寞的活计了,人小,棉花棵高,钻进去连人都看不到,故都不想去。不过大人知道小孩子的心思,被指派逮虫子的人,一人带一个小瓶子,天黑回家后,根据逮虫子的数量,论功行赏。有时能挣到几毛钱,去村里小商店哪里,买些糖果、山楂糕片,故意在那些选择去放羊、割草的孩子们面前吃。那些没糖吃的小孩,虽然眼巴巴的,但嘴上总是说:“你看看你手上,青不拉几的都是虫子屎,叫我吃都不吃”。其实心里又有那么一点点后悔,没选择去逮虫子。但到了第二天大家仍都不愿选择逮虫子,于是又只能由大人继续指派。

掰玉米时,大小孩都上阵,一人一个鱼鳞袋子或者竹篮子。活虽重些,但大都不会被累着,有劲的多装些,少跑一趟,没劲的少装些,多跑一趟。难受的是,天气热却又不得不穿长袖衣服。因为皮肤没有被衣服遮盖的地方,总是被剌成道道红印,洗脸洗澡时,火烧火燎的,疼的不行。

刨红薯花生时,小孩子的任务就是负责遛红薯花生了。在花生地里,刚开始遛的,往往不够往嘴里填的,偶尔又碰着个蝼蛄或者蛐蛐,又玩上半天。在红薯地里,往往又是选个地,刨个坑,再寻些大树枝架在上面,又找些小树枝放在坑里,把遛到的红薯,挑那些细长条的,放在大树枝上,想点子生了火,烤熟了吃。大人们知道基本上是指望不上这些贪吃的小孩们了。

摘棉花时经常从放学摘到天黑,直到把带着的大小鱼鳞包都装满。把战利品都垛在木架子车上,再用麻绳捆结实。大人拉车,小孩们推着,伴着月光,走过田间小路,回家吃饭。等到最后该种麦子了,最后一批棉花桃仍未开,只能全部拔掉,头朝外堆积到河边地头。先种麦子,等把种麦子的活计忙完了,再回过头来拾掇这些剩余的棉花桃。大多数时间,大家都不能等到棉花桃自然张开了,因为冷天到了。于是大家把棉花桃都摘下来运回家去,然后把棉花杆垛起来,做为柴火用。

我依稀记得早几年,大家是吃过晚饭后聚在一起,在昏暗的灯光下,边聊天边剥棉花桃。如果有亲朋来串门那一定也是一边拉家常,一边帮忙,手里从来不闲着。但对于坐不住的小孩们来说,这就是一个苦差事了,总是闹着瞌睡,早早睡觉去了。又过了几年,有了黑白电视机,大家就变成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剥棉花桃了。对于这个差事,小孩们又变得兴致盎然起来,总要大人们多次劝睡之后,甚至到了要发火的时候,才意犹未尽的去睡下了。也许正因如此,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等一代经典的电视剧,给空洞的、好奇的七零八零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时至今日,在这个半机械自动化的年代,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人力需求越来越少。但六亩地的农活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为父母这一代人都已经老了,而孩子们没有务农。看着年迈辛劳的父母,加上农田里的那点收入极其微薄。最近这几年孩子们极力劝父母放手,把田地送给别人耕种,不要再如此辛勤的劳作了。但是父母极其坚定,非要种地,只说我们就是庄稼人,种地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是像当年一样认真虔诚的种地,像当年十分关心收成。有时机械播种的苗出不齐,必定想办法补齐,一人执耧,一人拉耧,尽管自己腰酸背痛一身毛病。有时天旱,必定浇水,一身水,一身泥,哪怕是天气已经很凉的时候。除虫除草,虽相比往年较为轻松,但丝毫也不会马虎大意。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自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之后,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且儿女都已长大,又都孝顺,这几年家庭经济条件逐年好转,并不缺钱花。对于父母对种地的这种坚持,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以为然。七八十年代,吃不饱穿不暖,又没其他出路,种地为了生存,所以全国上下大人小孩齐上阵。现在有吃的有喝的,到处都是出路,种地几乎属于收入最低的行当了。父母为什么要如此坚持呢?

今年因缘际会,我做了公司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我从我的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历经磨练后,突然间有一天,福至心灵,茅塞顿开--家长,家长,一家之长。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责任,有不同的体会,故有不同的坚持。

我不懂父母之心,是因为我还是个孩子。原来的我,有的只是孩子的任性,所以并不理解父母的坚持--作为家长的责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千千万万父母的坚持,每亩田地里,才多产出那么一点点的粮食,每眼油井里,才多产出那么一点点的石油,每个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才多进步了那么一点点.......正是这众多的一点点,一个又一个中国梦才得以实现,进而成就了强盛的祖国。

现在的我,又随着我的父母,做回了庄稼人。

同时我又有着深深的担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些依然或迷茫或堕落或不知所措的七零八零后,能否像我一样幸运的重新做回“庄稼人”呢?轻奢的九零后,奢侈的零零后,含金钥匙出生的一零后、二零后......再没有七零八零后的那种机会,亲身体会那种刻骨铭心的苦,他们是否能成为新时代的“庄稼人”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