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还历史本来面目

还历史本来面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8W 次

近日,电影《八佰》上映。影片是根据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也是继《血战台儿庄》、《中国远征军》等反映中国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又一部影视作品。影片的上映,反映了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勇气。

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说起抗战,我们的教科书一般都说,共产党积极抗战,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甚至不抗战。上世纪80年代末,我读高中时,历史教科书就是这样描述的,老师也是这么“教育”的。最先给我提出异议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乡。他当时在高中当厨师,一次听到我按老师讲的“按部就班”的背诵历史,“气愤”的反驳:“谁说国民党不抗战,解放前,我就是国民党部队的兵,就一直抗战。你瞧,打日本还断了一根手指。”说着,他还伸出左手让我看。

我当时并不完全相信,后来学习历史越深刻越“不理解”:抗战时,我们党的部队只有八路军、新四军,怎么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的部队从数量和装备等方面应该是主力。当然,抗战中,特别是中后期,我们党的敌后战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2005年,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正式肯定了国民党的作用。胡锦涛表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血战台儿庄》等影视剧也陆续出现,也给人们的观念的“拨乱反正”起了促进作用。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的讲话中又肯定了国民党的作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些讲话无疑对我们正确认识抗战历史起到了“拨云见雾”的效果。

多年来,历史似乎仅仅变成了为现实服务的工具,有人戏称:“历史就是泥涅的。”西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分“文献历史”和“事件历史”,认为一切历史都是人来写的,写的时候即使本着最公正的心态也会因为个人认知的误差导致做不到完全的公正记述。因此,学到的历史知识不可能完全真实。

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的著名民主人士、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在报纸上发表一首诗讽刺张学良的不抵抗的诗:“赵四风流朱五狂,胡蝶翩翩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当时几乎成为流行诗篇,人人“争而颂之”。但这首诗确有失实之处,当时,作为中国第一个“影后”的胡蝶女士确是在北平拍摄《啼笑因缘》,但并未与在北平的张学良见过面,遑论“共舞”之说。胡蝶女士晚年移居加拿大写回忆录还提及此事,说一生都没见过张学良。虽然该诗对张学良将军“大加挞伐,”但后来的“西安事变”却让张学良将军“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下的“戏说”“穿越”等所谓的影视剧更是谬误百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需要拿出精神和勇气,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历史的分量重如泰山,如清代学者龚自珍就曾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