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4W 次

灵慧是个高中老师,和孩子们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很受孩子们的爱戴,也有很知心的爱人和懂事的女儿。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从早到晚,虽然忙碌,但很充实,也很快乐。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一到周末,就会焦虑起来。

因为一到周末就会接到她妈妈的电话:“怎么还没到家?每次都是赶着饭点回来呢?”虽然回妈妈家的日子对于大多数儿女而言顺理成章,大多数儿女也会很期待和放松,但对于灵慧而言,却是一种折磨。

她会早早开始纠结于回还是不回,回去如何面对,回来会不会又是一肚子怨言。

灵慧兄弟姐妹四个,由于当时父母照顾不暇,从小就把她寄放在外婆家,外婆对她很关爱。

但是,在这份关爱之外,她也常常感到自己和身边伙伴的不同,尤其当伙伴们一句无心的问话:“灵慧,你为什麽没有妈妈爸爸,只有外婆?”就会让她心里有了另外的渴望和疑问:“妈妈爸爸为什麽单单把我放在离他们遥远的地方?为什麽我就不是那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按说七岁时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对她而言应该是快乐的开始,但是她却突然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感觉那个家是别人的家,父母和兄弟姐妹对她如同客人一样对待,而且妈妈对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偏袒也显而易见。姐姐的新衣服只有她向往的份儿,弟弟的调皮带来的却是对她的责备,姐姐弟弟可以随心所欲地和爸爸妈妈撒娇耍赖,而自己却明显和他们之间有不可以逾越的疏离。

七岁前,缺失妈妈爸爸却没有感觉缺失爱,七岁后,她表面上有了妈妈爸爸却反而感觉缺失了爱,有了在别人家寄居的感觉。这种感觉激励着她早早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家庭,早早结婚和生子,这种感觉也一直持续到她快40岁后的今天。

原以为可以通过和父母的减少接触而得到心理上的波澜不惊,但是,随着父母的年岁增大,他们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你为什麽不多回来看看我们?我们供你上学供你结婚,你为什麽这样对待我们?”这些话里面有父母对她的期待还是对她的不满而带来的要求呢?

每次回去之前,灵慧会纠结于回还是不回,一方面觉得回去看望父母是应该尽的孝道,看着父母日渐年迈,真的想从心里忘掉那些芥蒂,和父母修复亲情,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当年你们把我抛在别人家,后来也对我那样不公平,为什麽现在需要我公平对待你们呢?

尤其回家后听到他们唠叨自己不够孝顺,嫌她总是对他们顶撞和不满,灵慧都会心生怨恨:“你们当年把我送到别人家,怎么就不考虑我的感受?现在我为什麽不但需要顾及你们的感受,而且你们还要求我做得更多?”每次,从父母家出来,灵慧都会怀着一肚子的委屈。

甚至在和丈夫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想:都是父母的不负责任才让自己匆匆忙忙间为了离开那个家庭,而找了这样的一个男人做自己的丈夫;当自己在同事面前不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也会懊恼于当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才让自己形成了不自信的性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发展。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的影响给每个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幸福,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伤害,这些伤害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父母。也许灵慧的父母对于灵慧造成的伤害来自于童年母子亲情的疏离;但也有的父母则完全相反,他们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则可能是由于过于的亲密,从而带来孩子的难以独立成长;也许有的孩子从小家庭中物质生活过于贫乏从而造成长大后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和贪得无厌;但也有的孩子儿时由于生活过于富足而长大后不懂得珍惜;有的父母对待孩子喜怒无常,孩子长大对待自己的情绪也是经常失控……

但毕竟,我们这些孩子是要长大的,在长大之后,这些童年的印记会长久地存放在某个记忆的角落,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就会突然闪回,跳跃出来左右着我们的心情,指引着我们的行动。

即使我们明明知道怀抱着那样的过去是错误的,但是就如同灵慧那样,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为什么不肯放过自己呢?我们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把那些受过的所谓的委屈拿出来嚼了又嚼,仿佛这样就可以给自己找个发泄的借口,就会心安理得地拒绝自己的成长。

其实,成长来自于自己对于过去所有经历的认可和接纳,同时还有和这些过去的握手言和,而绝不是耿耿于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