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当年收到的那些信笺

当年收到的那些信笺

推荐人:合川新华 来源: 阅读: 1.25W 次

编辑荐:他住城南,我住城北,只要立即出发,坐公交半个小时就到了,坐出租车就更快了。看着那些信笺,想在用笔写信的年代,真是不可想象的事。

当年收到的那些信笺

在我的书橱里,存放着厚厚的一叠信笺,虽然旧得有些发黄了,仍舍不得丢弃,而是宝贝似的装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我以为,它们就是一部书,一部写着自己青春岁月的历史书。

其中有两页是高中语文老师写给我的。当年我应届毕业没有考上学校,他就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殷切地鼓励我复读一年。我牢记他的教诲,迎来了上中专录取线的喜讯。实际的结果,则是未被录取的打击。他联系了县师范,人家一点也不给他面子。于是我对考学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却没有放弃,教我一定要坚持,还不到16岁呀,回家能做什么呢?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再读一年,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吧。心中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坚持下去终于跨进了大专的门槛,虽没录取但被一所重点中专看中。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所以我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写一封信,感谢他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不久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虽是一纸祝贺,但教给我很多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收到的信大多是同学们寄来的。他们知道我为专业不对口而烦忧,就写信过来安慰。有一位大三的同学说,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这是当前分配工作中的普遍现象,这对有志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不过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来说,就无所谓了,无论在学校是否学过,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熟悉;即使在学校未专门学过,只要你认真去做,也是能够做好的。读了他的信,我一下就释怀了。三十多年工作下来,也恰如他说的那样。我想,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其实就是那时奠定的吧。

那时,我特别崇拜作家,自己也想在文学方面有所作为,于是,我就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了设在南充市的全国文学创作函授协调中心嘉陵江分中心的函授学习。每次习作,指导老师都要亲笔回信,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说得非常细致,对我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心结业后,我就以为自己可以了,就向《青年作家》投稿,结果,遭遇的却是退稿。可这并没打打击我的投稿信心,因为每次退稿编辑老师都要随稿寄来一封亲笔信,信中不但对投稿进行了点评,最后还要说望再努力、再赐稿之类的话。屡投屡退,我也不知道编辑老师内心烦不烦我,但我还是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原来本有一个弟弟的,他非常聪明,尤善神侃和模仿,是个快乐喜剧的人物,大人小孩,没有不喜欢他的。什么都好,就是不喜欢读书,也不受我的影响。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算是农村出去的第一批打工仔。我想,如果他还在的话,也应该是先富起来的人了。但是,他刚20岁就因车祸离开了我们。一场亲兄弟,当然很有些怀念,能够让我睹物思人的,也就是那么三页信笺了,那是他十八岁和十九岁那两年写给我的三封信。看到它们,我心里非常难过,责怪他当年为什么不多写几封呢?

参加工作那一年,新疆的堂妹正读高二。她对我十分崇拜,经常写信向我讨教学习的经验。我记不得是怎样帮助她的,但十分明显的是所起作用不大,因为她后来根本就没有考上大学。欣慰的是毕竟帮助了,那些取经的信就是见证。

也有一位表弟,天真地想成为作家,就是不安心读书。我也就是略为有点文学修养,他却把我当成偶像,经常写信给我,甚至把他的习作也寄来让我修改。鼓励当然是勉不了的,更多的却是劝诫,叫他要好好读书,打好基础。自己比他读的书多得多,都只能写几篇“豆腐块”,且少有成功,希望他努力超过自己。但他却不听我的劝诫,越来越起劲地向我讨教写作的经验。最终,书没读好,作家梦也破灭了。现在与我谈起这事,他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手机响起了“嘀嘀”的声音,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他给我发来微信,叫我马上去他家作客。他住城南,我住城北,只要立即出发,坐公交半个小时就到了,坐出租车就更快了。看着那些信笺,想在用笔写信的年代,真是不可想象的事。

现在的确方便了,快捷了,人们也习以为常,但那种写信、寄信、盼信、收信和读信的情感体验却再也没有了。尤其如此,我就更加宝贝那些发黄的信笺!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