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生活随笔 > 交公粮

交公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1W 次

近日,观看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看到2006年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持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画上句号。这时,我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农村老家的喜悦没有感同身受,但上世纪80年代“交公粮”的场景还记历久弥新。

交公粮

农业税起源很早,我们豫北农村俗称“交公粮”。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了农业税条例。这一古老的税种,已延续了2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皇粮国税"一直牵动着中国的兴衰。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以扩大纳税面。即使是屡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暂的轻徭薄赋,历代封建统治者始终未能跳出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黄宗羲定律"。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用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十年来,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

上世纪80年代,正在老家上小学和初中,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好几年了,农民的生活已经好转,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告别了“粗粮”,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每年麦收结束的“标志”就是“交公粮”,有时晒干麦子,从麦场里直接就送到乡粮管所。一般都是几户一起送。今天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是个什么情形,“交公粮”的大车小辆能排出几里路,一般需要过夜,第二天才能交上。因为怕下雨,每个车上都带大块的塑料布,湿了需要拉回去重新晾晒。睡觉就因陋就简了,在粮车上躺着就行。验等过称后,最后还要扛到粮仓里,那真实“惊险”的一幕:一块细窄的长木块搭在地面和高高的麦堆上,一上去晃晃悠悠的。我们小孩上不去,就只能帮大人把粮袋扛上肩头。一次我看有个粮袋小,一努力扛在肩头,“逞能”似的走上了木板,大人吓得大声喊停。

我硬是走上粮堆,从此也成了扛粮的“主力军”。著名作家莫言写过一篇描写售棉难的小说《售棉大路》,里面的辛酸苦辣如同我们交公粮。特别是里面有两个妇女来“例假”的场景更是让人唏嘘。而我们“交公粮”的队伍基本是清一色的男人。公粮交完就轻松了,算算账,多的就是余粮了,还能“算”回百八十元。紧张的麦收就算结束了,我们就买来酒菜,大吃一顿。我就是那时学会的喝啤酒。后来看报纸,得知那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大都存在卖粮难的问题。当然,各地也想了不少办法,方便“交公粮”和卖余粮,有一年乡里组织人员就主动到各村征购。没几年,“交公粮”的长龙就无影无踪了。

当然,卖粮难的问题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主要是卖余粮,这也是当时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卖余粮自主性就大了,那里收的价高卖到那里。我村向西20多公里有一个外乡(如今已改为镇)的大粮管所,距离县城较近,麦子等农产品的余粮收购价比我们乡的高一点点,加上我村的一个中年人在那里当副所长,因此,我们一般开拖拉机到那里卖。一天肯定不够用,我们一般都带着铺盖卷去,有一次还住了两个晚上。我高兴到那里,那里的牛肉火烧很好吃,今天还是有名的土特产。

卖粮难的问题不久就消失了,我也到县城读高中去了,后来又到南方读大学,再没卖过粮食了。但卖粮的长龙总在脑海中不时浮现。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