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活着,就好

活着,就好

推荐人:辣鬼 来源: 阅读: 1.8W 次

编辑荐:活着,谈不上生活,仅仅是生存而已。活着,是生命最简单的诉求,福贵用一生踟蹰前行,我用青春上下求索。

活着,就好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题记

活着,并未死去,并非为了死去。

活着,是生命洪流滚滚奔去不停歇;活着,是岁月剪影中斑斓之色;活着,那么单纯的诉求,却又如此地地艰难。说起来,是在重复地阅读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才一点一点地去尝试着发现其后的意味。

由开篇的四十年代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以后。在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当中主人公福贵由最初的一掷千金的少爷变成输光家产不名一文的混蛋最后一步步变成一个孤独于世的老农民,失去了所有亲人。在这一系列的近乎戏剧性而又真实地让人感到身份与地位的相互转化中,余华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并深刻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亦即人生的主题--活着。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活着的定义仅仅停留在故事人物的生死上。在作者极其平淡的叙述中,死和活着仿佛一念之间,故事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那么荒诞却又是说不出地合乎情理,觉得不太对,却又说不出反驳的理由。人的的生命是那么脆弱,在现实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那时我并不太喜欢作者将人描写得如同牲畜一般。死亡使作品弥漫着黑色的味道,压抑着,作者像是远远看着,沉默着。

第二次读《活着》,发现我错了,之前的视线太过狭隘,误解了余华,对于《活着》的看法过于肤浅,不该用我世俗的眼光去揣测作者并不一样的思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那个仍然人吃人的社会,人到底是以怎样一种状态活着?人们为什么活着?作者在福贵的身上给出了答案,中国有千千万万福贵,他们的一生跌宕起伏,同样饱受现实的剥削,尝尽命运的苦难。而家珍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的隐忍坚强勤劳美丽。一个福贵的家庭的不幸,折射出中国万千家庭的悲哀,是时代犯下的罪行,却让他们饱尝苦果。

再一次读活着,发现了人性。《活着》并不只是在控诉,在批判。还有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 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苦难中的福贵如同蝼蚁一般渺小,又如同蜉蝣一样弱小,但是却又像野火一样在即将灭尽之际又奇迹般一点一点地燃烧起来。这大概就是人性的美好所创造的吧。苦难能让人陨落,也能让人在重压之后,顶着巨大的苦痛,默默地爬起来。

我于是开始思索,活着的真正内涵。

余华在前言中写道,“直在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是啊,何必在它上面加上太多的东西,活着就是单纯地活着,与死相反。活着,谈不上生活,仅仅是生存而已。活着,是生命最简单的诉求,福贵用一生踟蹰前行,我用青春上下求索。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