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面具社会,别丟了自己的脸

面具社会,别丟了自己的脸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3W 次

2016-11-15 叶斌 萨提亚家庭研究院

面具社会,别丟了自己的脸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除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以外,由于也投资股票,我对一些相关的热门财经、股评博客比较关注。

看那些博客的趣味不仅仅是他们讨论投资之道,有时也看一些人性的东西

这大概是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吧。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关注一个博客。最初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有很高的点击率了。博客上的照片显示他曾经是个军人,但如今职业不详,博客内容基本上是讲股票投资的,也开了些家庭教育甚至诗歌类的栏目,但几乎没什么文章。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大力推荐儿子的博客,他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他鼓动访问他的博客的人也去访问他儿子的,来提高他儿子博客的点击率。

我当时一闪念: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提高儿子的作文积极性,但会不会培养孩子的虚荣心呢?毕竟这多少有点弄虚作假。

那时新浪正在搞博客有奖排名。标准是点击数,他本人好像已经得金奖了。

我当时看他推荐的股票,发现他是个非常稳健的人,推荐的大多是低市盈率、非常安全的股票,尽管涨得非常慢,但长线持有只会输时间。他的博客人气确实很旺,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许多人利用博客的阅读评论功能在上面留言讨论,气氛挺好的。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不到2个月,很奇怪的是,在一个半月前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他的博客留言中出现了一些骂他的声音,说他推荐的股票涨得慢甚至有跌,他则不断反击。通过这些反击和留言,大致了解说他曾经在某个网上论坛是个重要的人物,在那里结识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后来两人双双移师到新浪开博。双方的博客相互设了推荐链接。但不知为何,两人开始反目,相互攻击。对方说他是小人,最初点击率低就央求自己链接他,现在点击率上去了,又偷偷到对方的博客中匿名留言诋毁对方;而他说自己是无辜的,说对方才是小人,靠博客汇聚人气,再收费指导股民行营利之实,而自己则无私为大家,甚至连QQ群都不开设,坚决一切公开在网上,光明磊落。

他开始删除对手在他博客上的骂人帖,同时删去了对方的博客链接。

这样闹了大约有两三个星期,事件开始慢慢平息。他的拥趸还是有不少称赞他到底有军人本色,朴实诚恳无私,但另一些人开始离开,他们的评价是,两个人是半斤八两的一路货,他没有大将风度,他让他们失望了。

我原来很看好他,觉得他推荐的股票好像吻合他文字中的形象,很稳健平实,但经过这一闹,我觉得他火性很重,睚眦必报,挺虚荣的,也就是个普通人。但我还是每天去看他的东西,我很好奇,想知道事情还会怎样的发展。

另外,普通人也没什么。大家都是普通人,差不多的。

最近两三周,他的博客风格突然一变,开始不断推荐个股。几乎每天一个,而且每推必涨,今天推荐,明天就涨。而以前他因为是崇尚长线价值投资,很少推荐能快涨的股票,反复谈来谈去也就是那几只他认为有内在价值的安全型股票。

我很讶异于他风格的变化和荐股的精准。

而他也扬扬自得,一有成绩就在博客上炫耀一番,甚至连一年前的战绩也拿出来显摆。

前天,我突然看到他博客上有人留言说,为什么他博客上的那张军人照片没有了。我倒是没有留意,被这一提醒确实发现原来的照片变成了一个空镜头画面。

昨天,我看到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东西,说开始接受股民报名,每人收费3000元,他将指导他们个股操作。而且,那篇东西取消了评论功能,你只能读不能加评论。

我知道,这是防止别人骂他的手段。我见过许多博客,初级手段是删除别人的批评帖,高级点的就根本取消评论功能,让人不能发言。

仿佛川剧中的变脸。三个多月,让你看到一个人的变化。我的猜测是:好一点的,他也抵不住诱惑,开始利用人气赚钱了;差一点的,他被股市庄家收买,成为一个庄托了,未来将专门哄散户为庄家抬轿子。

其实,赚钱也无可厚非,做股票就是为了赚钱的。但他的手法和快速变脸实在让人不屑。换照片、停评论、刚攻击完别人自己却马上变脸收费,你目睹了这个变化过程当然很容易避开陷阱,但基于网民的流动性,今后上当的人一定不少。

总之,他的博客在投资方面已经没什么参考价值了,也许充当反向指标倒可以考虑。不过,新浪是不会管的。新浪要的只是点击率。

想起多年以前看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拍得非常好,名字忘记了,主演好像是王志文。他演一个解放后潜伏在大陆的特务分子。但被当地的一名普通的派出所干警怀疑。可惜一直没证据。这种怀疑与伪装从刚解放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代。两个对手也从年轻人暗斗到白发苍苍的年龄。由于被监视得紧,特务一直就没机会做坏事,所以,开始是伪装成好人,结果竟然一辈子就做了好人――表现得像个好人,除了怀疑他的警察,别人也都一直觉得他是个好人。

一个“坏人”被逼成了“好人”。很有趣的故事

与佛教、基督教的宽厚相比,心理学显然称得上犀利。它常常毫不留情地举起分析的解剖刀,冷冰冰地直击事物的本质。

比如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演他的角色。有舞台,有脚本,有演员,有角色。这是个很生动的理论,但听起来像是在说,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

有些人很喜欢自己的面具,有些人则很讨厌自己的面具。有些人戴着不舒服的面具迟早会摘下来,露出本来面目;有些人则没机会摘下来,死了旁人都不知道他的真面目。

不过,一个戴了一辈子的面具又会是什么呢?

戴着戴着会不会慢慢就真成了人格面具,成为自己的自然个性了呢?

面具总是让人联想到躲藏、虚假、秘密,甚至分裂。无论如何,从情感而言,这个理论多少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其实,除了角色理论、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心理学中和面具相关类似的理论还有不少,随便提几个,比如自我同一性,比如格式塔,比如自居和认同,比如······

术语不同,角度不同,但在我看来,聚焦的主题却是差不多的。

大家慢慢琢磨吧。

2016年11月16日转载于

十堰市犟河畔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