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盲从者并非都“盲”

盲从者并非都“盲”

推荐人:静思默耕 来源: 阅读: 9.26K 次

盲从,《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两句话: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对盲从者来讲,第一句话确是一种真实的表面现象,第二句话倒未必全是如此。因为,所谓盲目,本义是指眼睛看不见东西,常比喻对问题或事物认识不清。在盲从者中,许多人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东西”,而是雪亮的;对问题或事物并不是“认识不清”,而是认识得很透彻。仔细分析这些“盲从”者,他们在“从”的时候,表面上“盲”,内心并不“盲”,而且“明”得很。之所以要“盲从”,出于自己内心十分明确的目的和动机。这些“盲从”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盲从者并非都“盲”

第一类是唯唯诺诺,以求保全自己。这类“盲从”者知道,面对强大的权势者,如果不从,轻则受到冷落排挤,重则遭到罢官杀头。为了保全自己,只有“盲从”。最典型的莫过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的“指鹿为马”。秦二世时,“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他弄了一匹鹿到朝廷上说是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我想,那些言马者难道真的连鹿马都“看不见”、“认识不清”吗?鹿马不分,能混到朝廷当官?人们常说的昏官,再昏也昏不到这个份上。说言马者是盲目随从,恐怕难以服人。

第二类是曲意逢迎,以求得到重用。这类“盲从”者为讨取所从者的欢心,得到所从者的宠爱,尽谄媚所能,唯阿谀是务,以得到晋升提拔、使权弄奸。据《明史·严嵩传》,明世宗朱厚煾继承堂兄朱厚照的帝位后,先是赶忙追尊生父为帝;到了嘉靖十七年,又要把生父庙号追尊为睿宗,奉入大庙,跻在朱厚照之上。严嵩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开始与群臣一起反对。明世宗怒,着《明堂或问》,意在责问群臣。严嵩一见,赶忙转舵,并精心策划入太庙仪式。明世宗十分高兴,赐给他金币。此后,严嵩“自是益务为佞悦”。明世宗崇尚道教,不戴官冠翼善冠而戴道冠香叶冠,而且将香叶冠赐给大臣。首辅夏言认为这有违祖制而拒戴,严嵩在明世宗召见时不仅戴,还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明世宗喜严嫌夏,加上严嵩趁机谗言,便罢了夏言的官,严嵩得以补缺,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掌握机务重权。

第三类是暂且顺从,以图长远之计。这类“盲从”者根据目前形势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深知当前不“从”,纯属以肉餧虎、以指挠沸,倒不如佯作赞同,日后拨乱反正。如汉惠帝死后,吕后称制,欲立诸吕为王,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祖临终杀白马与大臣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封吕氏为王,违犯了高祖的临终嘱咐。吕后很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陈、周二人答到:“高帝定天下,王弟子,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后听后十分高兴。罢朝后,王陵责备陈、周阿意背约,死后无脸见刘邦。陈平和周勃反驳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不如臣。”随后,吕后采取组织措施,将王陵明升暗降,由右丞相改为太傅,拜陈平为右丞相、她的亲信宠臣审其食为左丞相。八年之后,吕后一死,陈平、周勃合谋以计夺得兵权,诛杀诸吕,拥立代王刘恒为汉文帝。(见《史记·吕后本记》)

在这三类“盲从”者中,第一类属于自私胆小者,占的比例大;第二类属于大奸大恶者,第三类属于大智大勇者,这两类是极少数。在一个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具有转折性、突发性、关键性和高潮性的场面,很多是由第二、第三类“盲从”者导演或主演的。当然也离不开第一类“盲从”者,没有他们,形成不了声势和场面。很多时候,当一个能决定他人命运的权力者提出某个意见后,明知不正确,第二或第三类“盲从”者带头表态赞同,第一类“盲从”者随声附和同意,“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就表决通过了。

这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当一个权力者的意见被顺利通过、一致拥护时,不要盲目乐观,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一下。因为你的高“支持率”很可能是虚假的、不稳固的。在举手说好、大唱赞歌的人中,有许多是盲从者;而在盲从者中,又有许多是清醒的“盲从”者。这些人,或是出于害怕你,或是出于利用你,或是出于打倒你。这么一想,可能就不会因个人意志借助权力强加给众人而沾沾自喜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