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许三观卖血记》我卖血是因为想拼命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我卖血是因为想拼命活着

推荐人:蓝色妖姬 来源: 阅读: 1.22W 次

1.

《许三观卖血记》我卖血是因为想拼命活着

来回地铁三个小时,看完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自觉的一个动作就是看看自己胳膊上的脉搏,看看浅浅地隐藏在皮肤下的血管,还好,都还在。

许三观,一个普通的工人,从年轻时的身强力壮到老年时的孱弱无力,他一直都在以卖血的形式支撑着一家人的天灾人祸。

我不知道卖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前学校组织献血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是无贫血现象;二是体重超过90斤;很遗憾,我两个要求都没有达到。

记得献血那天,班上报名的同学排了长长的队伍,一个个显得出很光荣的模样,看了也着实令人羡慕。献血结束之后,每人领了红色的带有献血证明的小本子,还有一个杯子。

后来,听同学说,他的哥哥大学献血的时候,一不小心血液里被带上了肝病毒,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听他说这些,才觉得献血未必真是一件好事。

2.

看《许三观卖血记》,其实心中有一种冷飕飕的感觉,好像是从书里冒出来的冷气,亦或自己被情节带入的太深。看到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患病去上海大医院看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的时候,不忍心再看下去,当时就把书给合上了,可是心中却留有一丝的期盼与祝愿。期盼这本书的结局是以喜剧性的形式收尾(或许已经习惯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祝福许三观的身体依旧康健,祝福他的家庭在经过坎坷灾害后依旧健在而清明

不忍归不忍,最终我还是打开了书,咬着牙看完了最终的结局。

许三观还健在,大乐、二乐、三乐都有了各自如意的生活,许三观身体依旧健硕,虽没有了年轻时的气力可是老了走起路来依旧精神抖擞。

在许三观的身上,我看见了一种憨厚朴实的老牛精神,还带着点狼的野性。

光有老牛的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是如果没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没有对活着的野心,我想在祸害面前,他早就脆弱得不堪一击。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好奇,在从乡下回村的路上,遇见了准备去医院献血的根龙和阿方。在当时的农村,有着这样的说法“没有卖过血的男人身体是不好的”,处于这样的执念,驱使着许三观踏上了自己第一次卖血的道路。

许三观用自己卖血换来的35元(当时的35元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接连着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一乐、二乐、三乐。

第二次卖血因为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不知道真的假的),赌气式的献了血;

第三次是 人民公社运动接近尾声,中国开始闹饥荒,饿死了不少的人。看着日渐消瘦的老婆和孩子,许三观勒紧腰带卖血换钱带孩子们吃一顿好的面条代替平日里的一碗稀薄的玉米粥。

第四次是一乐从农村回来,在家里无精打采地呆了十多天,走的时候许三观去医院卖血换钱给一乐、二乐,希望他们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争取早点从农村被调到城市。

第五次卖血是为了二乐,二乐在农村队伍的队长来家里做客,那时候家里只有两块钱,为了二乐早日回到城里,许三观又开始卖血,将卖血换来的钱给队长买了一条好烟、摆了一桌好菜。

之后的频繁卖血都是为了尽快凑足钱给一乐看病...

随着岁月的渐长,许三观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何以去维护自己的家庭,保全一家人的性命?一没权势;二没钱势,只能通过卖血,这条最便捷的方式去保护家庭。

他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他身上也有着小市民阶层的粗俗恶劣、斤斤计较; 特别在面对一乐不是自己儿子的时候,他的反映让人有些厌恶,但毕竟养育了十多年,不及血浓于水可是平日父子之情却足以让他诸多不舍。

3.

我想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宽度却是无限的。生命所在的宽度可以由自我去决定,可以碌碌无为;可以丰功伟绩;可以平平凡凡;也可以轰轰烈烈。可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的生命渺小如尘埃,如同沙漠中的砂砾,卑微而不起眼。可至少在自己的生命中,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有限的生命去做对于自身而言有意义的事情。

从许三观的身上,隐隐约约感受到对人生幸福的的理解。

一个家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一个家庭、一栋大几百平的别墅,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也许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一个家庭,亲人身体安康,相处和睦融洽,虽偶有磕磕绊绊,免不了菜米油盐的絮絮叨叨,亦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幸福也许有时候不是用所谓的物质去衡量的,在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体会到像许三观那样的饥荒年代的困苦,那还有什么是我们无法坚持下去的呢?

幸福是有弹性的,可大可小,重要的是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欲望却是无穷大的,对一个个欲望的合理控制,也是对幸福的自我把控。

4

相比于余华的另一部作品《活着》,许三观的一生是用鲜血累积起来的一生,那些流淌的鲜血见证了许三观一生的长度,为自己更为他人。

《活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活着成为一种奢望,当活着成为一种孤寂的存在,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又何在?

《活着》里福贵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割舍、不断丧失的过程。丧儿、丧女、丧妻、丧女婿以至于最后丧失孙子,一个个低矮的墓碑、一座座矗立的小山峰,那里面埋葬着一生的至亲,当垂暮之年注定孤独走完一生,那么这个人为谁而活?

他不像许三观,还有情感上的依靠,儿子、妻子促膝身旁;他有的只是一尘土常伴左右。

也许这个时候的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活着这样的概念而活着。带着生命最后的虔诚,带着一生仅存的幸运走完垂老之年。

这个时候活着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本身而活着。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