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人生感悟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示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示例

推荐人:菩萨蛮 来源: 阅读: 3.41K 次

社会道德伦理可没有上限,但不能没有底线。人可以不高尚,但绝不能恶劣;可以不是君子,但绝不能做小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何怀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何怀宏先生,其实我也只是读过他的《底线伦理》和《品味沉思录》,就已经被他的思想和理念折服了。他是北大哲学系教授,他对伦理学的研究在学界产生了震动,他的语言简洁却深入,在读第一遍的时候不见得读得懂,但还是非常希望大家去读一读,定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货架上应有尽有的商品,马路上奔跑的汽车,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似乎在宣告着:我们的文明更加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了。可事实是,瑞典,这个社会福利最好的发达国家,可以说瑞典人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护,像生活在蜜罐一样,什么都无需担心,与此同时,瑞典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2000多人自杀,而且自杀的方式很残酷,常常是拿把枪朝自己脑袋打。

我们不禁想知道,瑞典的高福利和高自杀率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当我们的国家发展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会不会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在这里,我不去深究这背后的复杂关系,只是想借此提醒大家,我们有钱了,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了,那么,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可是我们幸福么?人的物质欲望是无限的,也是可怕的,一旦心里有了缺口,再多的金钱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而这都是因为缺少爱。

相信大家都知道,小时候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长大后走向犯罪的几率会比较高,这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成年后的自己,而这种影响往往会贯穿人的一生。那么成年人缺爱会怎样呢?可能会暴饮暴食或疯狂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缺口,可能会拼命工作来麻痹自己,企图依靠物质世界的丰富来保护自己,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样并不见得幸福。幸福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而不仅仅因为身着华服,居豪宅,吃山珍海味,那是一时的享乐,怎么能称之为幸福呢。

刚出生的时候,世界是未知的,我们欣欣然地期待拥抱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时候只认得爸爸妈妈,后来是哥哥姐姐或邻居亲朋。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慢慢长大,我们走出家庭这个小世界,开始上学,认识老师和同学,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去认识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里多了好多好多人,我们的人生也变得好热闹。

时间还在走着,我们也是,谁也不能阻止。

我们长大了,二三十岁的样子吧,成家或未成,也都是一副大人的样子了。发现开始不断有重要的人离开我们了,可能是隔壁家爱唠嗑的王家奶奶,或是宠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爱抚自己的外公外婆,或是生病出意外不幸丧生的任何亲朋好友,我们当然悲伤难过,从小到大辛辛苦苦构建起来的小世界开始渐渐崩塌,似乎,长大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成长着,回想那些让我们感到幸福的瞬间,不是礼物本身,不是美食本身,不是散步本身,而是陪我们做这些事的人们,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赚钱,不只是为自己为家庭,也是在为别人,要将心比心,不能为了钱没了良心,钱是我们借以通向幸福的工具,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没了一颗可以问心无愧安享幸福的心,再多的金钱也只是负担。就像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说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而在我看来,品格高下的标准应当是“泛爱众”,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记得我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有个上了年纪的奶奶来看孙女,由于不认字又没有手机,她在穿梭的人群中手足无措,我上前询问她孙女的班级,并带她去教室,因为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妈妈来学校看我的时候,也有人替她指路,不会让她在人群中彷徨,即便她从没来过,我心中的念想总是有的。

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约翰·多恩写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它教会我的,和课堂里学的知识不一样,它不是增加我的知识,而是教会我做人做基本的道理。不信,你读读看:

“没有人事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会减小。

如同一个海峡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你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耳鸣。”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