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亲情文章 > 母爱范文

母爱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89K 次

关于文中田霞的事情,是听爷爷讲给我的故事,但确实是真人真事,我还见过这位奶奶

母爱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年秋天,一个人力车停在我们村头,从车上走出一个城市模样的女人,烫着发,穿了一身旗袍,带着一个大行李箱,领着一个小两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个六七岁的女孩。

问路旁的休闲人,去德军家怎么走?好多人年轻人都不知道德军是谁?正好爷爷去村头代销点买烟,爷爷告诉她德军大约十年前就离家出走了,当时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他是地下党,到处抓他,为了逃命,父母就让他先逃出去避避难,老婆孩子还在家,好多年没见他来过,恐怕已不在世上了。年轻女人说:“大哥,您看看说的是不是他?”爷爷接过合影一看正是德军,心里为他有一丝高兴,无论怎样弟兄还活着总是一件好事。在看看这张合影,很像一张满家福,爷爷心里像是明白了几分?问德军怎么没回来呢?

女人含着泪说:“大哥,这个您听我以后慢慢说,这两个孩子也饿了,您先给我说他家在哪里?”爷爷就给她指路:“顺着这条街直往东走,到村东头,倒数第三家就是他家。”

有人在议论,德军这小子,一走十多年不见人影,家有老婆,可能在外面又找个,真有点不像话,这回看德军娘怎么处理这事。

第二天,德军家的消息从村东头传遍了全村,原来德军死了,这个城市女人是德军的二媳妇叫刘云,是往家给德军送骨灰的,还带来了德军的两个孩子。德军娘和大媳妇田霞知道他死了,一个个哭得天旋地昏,德军虽然多年不在家,也曾经估计他不在世了,但婆媳两都心存一线希望,想着也许有一天,德军会安安全全地回来,来看望他的老娘和老婆孩子。没想到天天盼夜夜等,看到的却是一把灰……

儿子虽不在了,儿媳孙子孙女投奔家来了,做娘的也不能不认,和大媳妇商量就留下他们母子三吧,也怪可怜的。善良的田霞也应了下来,忙着给打扫房间,张罗着床被。天黑夜深,三个女人各怀揣心思,独自暗伤流泪。

大约10点左右,孩子们都睡了,刘云看田霞屋里还亮着煤油灯,就敲了姐姐的门。虽然田霞生气刘云夺取了自己的丈夫,但也不好意思把她拒绝门外,正好也想知道德军怎么死的,田霞开门把刘云让进了屋。

原来德军逃到上海,路途中中了子弹,被上海的党组织救下了,刘云的爸爸也是地下党。后来刘云的爸爸在掩护同志们转移时牺牲了,爸爸的遗言让德军转告刘云母子两,不久刘云妈妈得病去世了,就剩下刘云孤苦伶仃一人,那时她才19岁,感到暗无天日,比她大十二岁的德军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她,就产生了感情。

他告诉她家有老婆孩子,拒绝了刘云对他的感情。后来德军给家联系,不知为什么三封信都被退回。后来听老乡说家乡闹灾荒,很多人都饿死了,想想自己多年漂泊在外,连亲人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在路上魂不守舍地走着,被小汽车撞了,压断了腿,他们相依为命,以后就结了婚,刘云哭地泣不成声,田霞也听得泪流满面。

刘云停了会又说:“德军临终前交代,有机会把他这把骨头送回老家。为了让他入土为安,满足了德军的心愿,我不知家中还有没有人,抱着试试的态度,就来到这里。”刘云看看躺在床上的田霞的女儿娇娇,也只要十岁左右,对田霞说:“我们都是苦命的女人,也苦了这些孩子。”田霞拿出姐姐的样子安慰刘云:“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就好好把孩子养大,也算对得起他了。”

刘云一直抹泪,也难怪,她还不到30岁,今后的路怎么走?刘云问田霞:“姐姐,你还准备嫁人吗?”田霞摇摇头:“农村不兴这个,这辈子俺就孤儿寡母地过了。你还年轻,想找也没谁拦你。”刘云说:“姐姐,我这次来还有第二件事和婆婆姐姐商量。”田霞看刘云想说,又难开口的样子,就急了:“你们城市人说话怎么磨磨唧唧,不像我们农村人说话直来直去。外人又不是你肚子的虫虫,谁知道你想说什么,有什么事直说好了”

“我这次就是想把孩子送给婆婆和姐姐,现在看婆婆年纪这么大了,也不能抚养,我娘家已家破人亡,我要上班,没人帮我带孩子。再说我拖着两个孩子,怎么嫁人,哪个男人肯要我。如果姐姐不能接收孩子的话,回去我只能送到福利院了。我也知道姐姐没有抚养我孩子的义务,姐姐就可伶可怜我吧!”说着眼巴巴地瞅着田霞。

田霞说:“你直瞅着我干嘛,你看现在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多养两个孩子,万一收下养不好再给你饿死怎么办?”刘云一听,扑腾跪倒在田霞面前:“姐姐,你就收下这两个可伶的孩子吧,来生我会报答姐姐的大恩大德。就是饿死在家里,也比死在福利院强吧。”

田霞拉着刘云:“快起来说话,我理解你的难处,我也是个女人,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的肉,不到万不得已,哪个当娘的肯丢下孩子。你先回去睡吧,让我好好想想。”

第二天田霞给刘云回话:“就按你说的办吧,谁让我碰上这事呢,再说也是德军的骨肉,这样做就算告知他在天之灵了,也对得起和他夫妻一场!你放心,我既然收下孩子,就会像亲骨肉一样心疼他们。”

过了几天,刘云满含感激的泪水和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回上海的路途。

田霞另给他们起名,女孩叫二娇,男孩叫亮亮,并告诉自己的亲闺女子大娇,以后凡事要让着弟弟妹妹。夜里田霞搂着小亮睡觉,上地干活也背着他,真看不出她是在为别人养孩子。邻居议论纷纷,说田霞傻不拉几的,自己的男人都不在了,还替他的二婆养孩子,你看吧,养也白养,最后准落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俗话说:姥娘疼外孙,高粱地里撵豆——指望不上,更何况这种关系。德军活着的时候不想着你,死了把包袱扔给你了,你完全可以不收养这两个孩子,自己还填不饱肚子呢,还有心疼肚皮外边的。农村的老婆好嚼舌头,乱七八糟,什么风言风语都有。田霞一直把苦水咽在肚子里,还一如既往的拉扯着三个孩子。有点吃的,都是给孩子们先吃,总多给小亮点,一是他最小,二是觉得他是婆家唯一的香火。

解放初期粮食短缺,贫困的农村常闹饥荒,忽然多了两张嘴吃饭,困难就可想而知了。那时麦秸秆、棉花籽、树上的榆钱都是充饥的食物。她挖了野菜,用刀剁吧剁吧,伴上地瓜面,做成窝窝头,不管营养大小,起码让孩子填饱了肚子,不让孩子饿的心慌。她还到地主家干活,帮助喂牲畜、为猪羊,洗衣服。冬天双手冻得肿得像发面卷似的,咧着很深的口子,不到五十岁,累得就驼了背,仅仅为了给孩子挣点救命的粮食,起早贪黑地卖着苦力,用虚弱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

不管亲的,不亲的,对三个孩子她都视为己出。一年二娇起水痘,这水泡不仅疼,还钻心的痒,田霞怕二娇晚上睡觉,不注意抓破了痘痘落下疤痕,这个养母整整看了她七天六夜,直到自动掉下疤,孩子好了,她却病倒了。如果没有实心实意的爱心,谁能做到这样。一定是田霞的爱心感动了上苍,二娇脸上没落下一丁点疤痕,依然长得那么俊俏。

她常说,尽管困境重重,孩子都养大了,她没辜负刘云的重托。后来解放了,生活有了改善,田霞还是省吃俭用,让孩子都念完了初中,作为一个养母,已很了不起了。

开始刘云也给田霞寄钱,贴补家有。后来田霞听本乡从上海来的人说,刘云下岗了过得也不容易,因为偷给家里寄钱,被男人知道了还打了她。田霞听了有些心疼,就让自己的女儿给阿姨写信,说农村有地,没钱也能凑合着过,不像城市离开钱寸步难行,以后不用给家里寄钱了,自己能养活了孩子,不要因为这个和男人生气,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有人说田霞你搭功夫给她养孩子也就算了,现在抚养费也不要来了,到底图个啥呀!孩子长大和你亲吗?能孝敬你吗?长大后拔腿找他城市的妈去,不就白养了。田霞总是说:“我不图他们回报,看到他们都长大成人,比什么都好。”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田霞也发愁了,自己也老了,手里没钱盖屋,怎么给小亮娶媳妇,都到了孩子说媒的年龄了。都说养儿防老,她抛开自己的利益,却告诉小亮:“孩子我也没能力为你盖房子娶媳妇了,你亲娘在上海,你按着信封上的地址去找她吧,让她给找个工作,娶个人媳妇,围着娘过活,你亲娘老了,她也想你,你两个姐姐结婚在家,你去上海吧。”

儿子说:“我哪里也不去,我早把您认为亲娘,是您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养大,为什么娘现在撵我走。”邻居也试探着问小亮,你娘让你去就去吧,我们这农村也没啥留恋的。小亮总一本正经地说:“养母虽没生我,但养育之恩大于山,‘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即使结不上婚,我也心甘情愿守着娘。”

后来田霞让二娇写信告诉上海的娘,让她把小亮接回去,二娇就是不写。她又逼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写信,大娇说:“娘,你到底为了什么,好容易养大了,该给你养老送终了,你却拱手让给阿姨。”田霞说大娇:“小亮如果娶不上媳妇,我死了也不会瞑目的,认了他亲娘去了上海,对亮来说,总比窝在咱这个农村好吧。”大娇太了解娘了,一贯地替别人着想,她认准的事,谁也改不了她的主意。

刘云来信,问小亮愿不愿意去上海,在那里已找好了工作,小亮说什么也不去,最后还是田霞骗他:“儿子你先去吧,等结了婚安了家,来接我去上海,也让我去见见大城市,我还要帮你看孩子呢。”

儿子小亮走了,田霞尽管有些舍不得,心里却放下了一块石头,感到小亮的婚姻有望了,一定能找个媳妇,成立个好家庭。

两年以后,小亮来接田霞,田霞说舍也不去,理由一大堆,一会儿说晕车,一会说过不惯城市生活,就是不去,她是怕给小亮添麻烦。

又过几年,田霞病危,小亮和刘云都回来了,精心伺候了一个多月。临终前田霞拉着二娇和小亮的手放在了刘云手里,她虽然已说不出声,但她心还很清楚,是在把两个孩子放心得又交给了刘云,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容,二娇和小亮两个儿女跪在地上哭地拉不起来。

刘云说农村妇女虽然没多少文化,但心胸无比宽阔,像这种情况,如果在城市里,两个女人见面不打起来才怪呢,没想到田霞姐姐居然还帮我养孩子,姐姐太淳朴善良了。

送殡那天。除了儿女亲朋外,刘云也坐在了送殡的车上,伤心地哭着:我的老姐姐,我的好姐姐……村里男女老少,好多人都来送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田霞老太太,她以非凡之举,赢得来全村人的敬重!

(原创作者:夏雨荷)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