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读者文摘 > 自尊是一种动力

自尊是一种动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4W 次

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又有人说:“自尊恰恰是现代人极其缺少、内心却又极度渴望的东西。”人有自尊,才能被他人尊敬,才能堂堂正正地自立于世,才能有所作为。

自尊是一种动力

自尊不是别人馈赠的礼品,而是自己靠自爱获得的精神财富。1946年,陈寅恪一家结束流浪岁月,从成都返回北京清华园,住在新林院52号。这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是一名盲教授。当时北平的冬天十分寒冷,室内需要生煤取暖。由于当时刚从抗战大后方返回北平,学校一切处于恢复和建设之中,因此,经费十分紧张,学校无法统一解决取暖问题,只能各家自行筹措资金解决问题。陈寅恪一家五口人,仅靠学校支付的工资养家糊口,因而经济比较困窘,再加上他一直身体虚弱,最怕冷,因此如何筹措购煤款就成了当时一家人面临的难题。北大校长的胡适得此信息后,十分心疼,他派人告诉陈寅恪,北大极愿无偿捐给他一笔钱,帮他解决这一燃眉之急。但被陈寅恪婉言谢绝了,他坚定地说:“我不会白要北大的钱,我把我的藏书卖给北大,你适当地给些钱就行了。”胡适接受了这样的做法。

于是双方商定,陈寅恪将自己所有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方面极其珍贵的书籍,全数卖给北大东方语言学系,以买煤取暖。为了使陈寅恪卖书所得的钱不至于那么快贬值,胡适要求北大用美元支付书款。这些藏书,是陈寅恪在国外留学时省吃俭用购回的,弥足珍贵。为了让北大研究东方语言的青年学者有书可读,又为了解决家庭急用,所以陈寅恪并不计较书款多少,售价是否抵值。

陈寅恪在家中陷入亟待解决的困境之中时,宁愿把心爱的藏书卖给北大,也不白要北大的钱,他的懿行很好地诠释了他是一个自尊自重自爱的人,这就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陈寅恪倍加受人敬重,更提高了他在学界历久不衰的声望。

自尊是一个人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就而得到的丰厚回报。对此,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有深刻的体会:“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告诉我,唯一的一条可以靠得住的经验就是要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我的一生就是靠着比别人多消耗一点勤奋的汗水,这才得到今天青年同志们向我提出诸如成才的‘秘密’之类的问题。”林巧稚还说:“我记得,我在念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同学织发网,校长从我身边走过看见了,他赞不绝口地对我说:‘你的手可真巧,将来一定能够当个出色的外科医生!’这一句话就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从那以后,我就萌生了要做外科医生的念头。我没有多高的天资,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优越,能够靠得住的只有一条,就是刻苦读书。我把别人用来游玩和思虑别的事情的时间,都挤过来用在读书上。用勤勤恳恳和孜孜不倦来安排我每一天的生活。”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勤奋,为林巧稚成为妇产科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林巧稚看来,努力与勤奋能让人取得成就,能让人拥有尊严,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尊是一个人能坚守道德底线的最好奖赏。1991年,一位苏南老板来到画家陈大羽的住处,一见面,他就向桌上摔出几万元钱,财大气粗地对陈大羽说:“你给我画只最好的鸡!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要为搞工程送礼!”陈大羽很诙谐地说:“我的鸡留着自己吃呢,不卖!”那个人只得收起钱,灰溜溜地走了。事后,陈大羽说:“瞧他那气焰,好像钱能买到一切。如果给他画画,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我岂不也成了他的‘推磨鬼’?”陈大羽禁住了金钱的诱惑,守住了不帮他人干坏事的道德底线。这一守,守住了尊严,守住了人格。

人活在世上,要学会自尊,学会尊重他人。有位西哲说:“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人不可少了自尊心,因为它是一个人品质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自尊关乎品德,关乎人格,关乎前程,关乎命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