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读者文摘 > 【仲夏夜之梦】南京,有梦,便会随处可栖

【仲夏夜之梦】南京,有梦,便会随处可栖

推荐人:叶千寻sunshine 来源: 阅读: 1.1W 次

南京,它就像是一位老人,虽饱受风霜,却依旧无比顽强。同时,南京也是一片草原,只要你有梦为马,便会随处可栖。

【仲夏夜之梦】南京,有梦,便会随处可栖

今天晚上,在励志楼的最高层,看着这南京的夜景,战友突然说了一句:“不知不觉来南京已经两年了,两年,我们一直在追梦。”

此时,我被他这句话震住了。

是啊!两年,我们一直在追梦。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其实并不年老。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总是会感慨万分。过去,不管我们是否犯过错,抑或后悔过,那些都不重要。因为,过去,它是一段追梦的旅程。

还记得2013年8月14日那天上午,我穿着军装,随着考学队伍一起从北京南站出发,前往另一个梦想追逐的地方——南京。此时此刻,我们是多么的激动,就如同自己被授予了军功章一样,内心里充满自豪与欢喜。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南京将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但是,驶向南京,就意味着梦想的实现和启航。

还记得这天上午,我早早地起床,拿着行囊离开中队时,教导员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而我,则向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简单的欢送仪式后,我们一行在一位干事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南站,开始前往南京。

渐渐地,我坐在动车上,静静地看着窗外,看看动车一步步驶离北京城。这一次,我是要前往南京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这个江南水乡里的典型城市,也许就是我梦想开始启航的地方。南京,虽然它曾遭受日军铁骑的蹂躏,心中有始终难以忘却的痛。但是,南京,虽饱受沧桑,却依然坚持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来到南京南站时,我欣喜地打量这个陌生的城市。看着周围的车水马龙,遥望古老的楼阁和城墙,此时的我知道,我将要在这里度过四年的时光。四年的时光里,因为有梦,便会随处可栖。

人们常说,在大学,第一年你就像那没有断奶的婴儿,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鲜感。第二年,你就会磨灭掉你的激情,激情燃烧的岁月已不再,留下的更多是理智和思考。第三年,你就要开始考虑追梦的旅程,测量一下它还有多遥远。等到第四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无法改变。

可是,在南京,这个全新的城市,这个紫金山脚下的古城,我决定一直要把梦想追逐着。就像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对于童年的美好,怎么能轻易改变!

初来这个解放军理工大学双龙街校区的时刻,我的心情激动难抑,心里就像是火石迸发的火花一样光芒四射。看着这道路两旁蓊蓊郁郁的法式梧桐,看着这干净的大道,还有矗立其中的教学楼,运动场和图书馆,还有来回穿梭的军人,此时我知道:此刻,我的梦想才开始起航。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儿度过了两年的时光。两年,在南京这座城市,梦,我一直在追逐着。

2013年8月14日,自己还没有从初来时的那种激动之中出来,为期一个多月的新训就悄然拉开了序幕。对于我这个部队生来说,这个新训与新兵连相比,它并不那么令人逃避。况且,这个新训,搞的是军事常用技能,练的是体能。

对于青年生来说,这个新训,可能逼着他们“断奶”。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断奶”两年的士兵来说,新训,顶多只是一段经历,一次过程。不过,毋庸置疑,有了新训,我就有了梦想的基础。

在一个多月的新训里,凭借自己在部队里学到的“老本”,我一直在拼搏着。每一次的四百米测试,我都要用最大的力气;每一次枪支的分解与结合,我都是在一步步地去练,一步步地去摸索;每一次的射击打靶和战术动作,我都做得全神贯住,一丝不苟。

虽然,在这一个多月的新训里,我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但是,我只是选择了执着,选择了我本该做的事。

军校,虽然实行的部队编制,但它毕竟还是一所大学。军事训练,始终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是占据不了生活主旋律的。学习,在课堂里学习,始终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这时的我,每天过着“六点起床,十一点熄灯就寝”的生活。清晨,随着连队出发,在教室里打一圈后,又随着连队归来。高数中的那些数学符号与公式,大学物理的那些物理学家和他们的传奇,整天充斥着我的脑海,似乎随时都有爆炸的风险。

谁想,到了军校,却依然过着“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式的生活;谁想,在大学,虽然考试没有高中那么多,但是却如同高中那样拼命地搞学习;谁想,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却像关进了鸟笼,惊羡外面世界的美好。

不过,谁说军校里的生活只是单调和枯燥!作为一名军校生,在制度的圈子里你依然可以种下梦想,并花上自己四年的时间去实现。梦,它是不需要土壤的苛刻条件,只要有种子,它就能发芽和生长。

2014年8月16日晚上八点,全世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使这座城市瞬间升了温。是的,这是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四年才举办一次的奥林匹克青年奥运会在南京举行。并且,在这一天晚上,南京的青年一代为全世界奉献了恢宏盛大的青奥会开幕式。

青铜的铸造,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一个古老的时代,我们伟大的祖先发明了精致的青铜器。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几百年前的人类壮举,这个人类和平和文化交流的典范,目前的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把全世界的目光带到了那个年代,那个郑和下西洋的人类先例以及海上涉风遇险的现场重现。

这一刻,世界被我们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所震撼,而身处表演之中的我们,也在这座南京古老的城市里,自己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可是,正如冰心诗中所写的那样,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在这个南京体育馆里,我们虽然只有七八分钟的表演,但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四月份“清明”小长假过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八月十六日这一天晚上的到来。

当初,导演说:“最终,你们上台的时间只有七八分钟,但是你们却要坚持四个月的训练。因为,在八月十六日那天晚上,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你们。你们,代表的不是个人,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而是中国青年,整个中国的形象。”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花儿虽只有一时的美丽,但是自从它是芽儿那时起,就开始撒满了奋斗的泪珠和牺牲的血雨。

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演员,只是一名普通的军校学生,学习和训练才是我们的正业。虽然,参加青奥会开幕式可能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只有一次,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此次参加顶多是个人生插曲。

然而既然在南京,在这座城市,既然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我们又怎能不去执行!学习和训练固然重要,但这个临时的任务同样重要。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每每利用周六晚上的休息时间来排练,晴天时在第二运动场训练,下雨了也要在军体馆里排练。

我们每每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一躺就是十几分钟。有时,我们也会在烈日暴晒下依然举着手中的道具,一遍又一遍地拉着“程序”。

不管怎样,因为有梦,因为有在全世界展现我们青年一代精神风貌的最初想法。所以,付出太多,我们也不会有所可惜。

南京,对于它来说,青春的活力似乎并不适合它。在中国,纵使是在全世界,一提到南京,人们都会联想到南京大屠杀,这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劫难。

在1937年12月13日开始,日军在短短七天时间内竟然杀害了三十多万人!

三十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南京,这个民国时期的首都,在这一刻就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阴影,就像是架在南京人头上的一把利刃。虽然,时代久远,但这把利刃仍然粘满了当初血淋淋的痕迹。

但是,南京并没有被这个沉重的灾难所打倒。它,始终是中国人民不屈脊梁的象征。它,就像是在抗日烽火里的士兵,虽然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下,但仍然揩干泪水,化悲痛为力量,向敌人冲去。

2014年12月13日,国家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举行公祭仪式。这一刻,警报在南京长空厮鸣,仿佛要撕裂这个长空。这一刻,那些日军屠刀下的冤魂,仿佛又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哭喊,警戒后人,不要开历史的“倒车”。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但是,南京就像是一位老人,一个历史的警示牌,就如同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个大钟,每当人们忘记了那段历史,它就会不自觉地敲响,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悲痛。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是的,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仇”,而是更加地珍爱和平。南京,这座城市,总是在人们有些得意忘形之时告诫他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有痛,才有梦。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没有体验过迷茫,感觉到彷徨,这个梦注定无法实现。梦,就是凤凰的浴火涅盘,毁灭时的自我崛起。

回首过去的两年,我也有过激情燃烧的时刻,也有过梦想追逐时的执着,也有过对自我的怀疑。然而这一切,都表明,在南京这座城市,我总是在追逐着梦想,为梦想而奋斗。

现在,在这座钟山脚下的城市,我还有两年在此的时光。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想用笔下的文字去记载她的心事,去反映她内心的波折,去描绘她生活中的点滴。在我看来,文字是有感情的,字里行间必然是感情的流露。

南京这座城市,既有天下“四大名楼”的阅江楼和古老的城墙,在向世人讲述了它曾经特有的繁华,又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这样的现代化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诉说它曾经有过的痛楚。

南京,这座城市,有人说她婉约如一位江南的女子,含情脉脉,恬静贤淑。有人说他是一位饱受沧桑的老人,岁月的折磨在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可是,在我看来,南京这座城市,更像是古典与现实的契合,繁华和苦难的结晶。

南京,我还有两年就要与你告别。时间总是流逝地飞快,使人来不及回首和总结。不过,南京这座城市,正用她特有的气质和古韵影响着我,影响着我这个军校的学子,影响着我继续追梦的旅程。

看着这南京城市的夜景,我想,自己的梦,就种在这座城市里。

最后,我还是想说那句话:在南京,只要有梦,你便会随处可栖。

QQ:1340067703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