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古词风韵 > 邯郸遗风

邯郸遗风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08K 次

第一章胡服骑射
壮哉武灵王,三五迎金汤。①
魏楚秦齐燕,寻仇不避丧。
鼎足联韩宋,重赂越无疆。②
吊唁携君物,勿入一刀枪。
五国睹精锐,焉敢起嚣张?
赵雍虽年少,英才显光芒。
怎忘城恨,中山武艺强。③
自我身胡服,张弓射天狼。
窄袖穿林海,革带染秋霜。
废车乘骏马,万里逐仓皇。
邯郸通代郡,音书往来忙。
农耕婚游牧,胡骑饲黍粮。
云中辟三郡,阴山筑城长。
扫平中山国,逐胡遁他乡。
信宫朝天下,诸侯趋赵王。④
虽未列五霸,赵雍也张狂。
树赵居大国,乱世取争强。
称雄百余载,文武晓安邦。
有容堪称大,补短取他长。
立国无进取,终朝败列强。

邯郸遗风

第一章长平之战
虎狼之师伐野王⑤,韩议息兵献上党。
郡守冯亭敢违君,遣使趋赵请归降。
孝成昨夜梦偏衣,乘龙而坠难飞驰⑥。
不顾吉凶收降地,惹来王大纛旗。
耆宿廉颇不畏老,敢将宝刀献当朝。
坚壁不出守长平,秦师旷日军心劳。
范雎定计散谣言,赵国上下心不安。
未知年少马服子,指挥千军敢当先。
慈母谆谆荐孝成,亡夫临终有叮咛。
纸上谈兵不堪用,勿使误国误苍生。
赵王意决谏不从,他日不坐赵家卿。
即日点兵赴沙场,赵括新略布军营。
炮声一响动地天,秦赵大军布平川。
初生牛犊不畏虎,少帅驰马敢争前。
白起先军乃诱敌,佯退诈败入长壁。
主力为营构布袋,轻装锐勇后出击。
骁猛骑兵伏侧翼,切敌归路心不移。
另有神兵捣巢穴,誓教首尾永分离。
赵军逐敌坚壁前,攻势顿减秦军返。
四面合围如铁桶,飞鸟休想遁天边。
留守赵军困营垒,粮道被断人心危。
五千精骑频扰军,忽进忽退胜鬼魅。
昭襄闻报赴河内,十五男丁入军队。
彻地直扑长平北,阻隔援军几十回。
赵军断炊近七七⑦,横刀相向残以食。
四队轮番冲秦部,血流成河惨凄凄。
赵括率部强突围,东拼西闯几千回。
鼓声大作惊飞鸟,绵绵号角震崔嵬。
悍卒绝地不惜身,长枪短刀无锋刃。
头颅足下如球滚,血溅旌旗马哀吟。
周边死士逐日稀,围军骁勇不堪敌。
腹内无食焉有力,马乏饲草踏步疑。
虎臂乏力遭冷镞,长刀抡起未成弧。
马革裹尸将军幸,多少功成歹计诛。
明月西沉群星无,饥疲之师任杀戳。
赵家降兵数十万,尽丧他乡埋黄土。
长平一役定乾坤,史上强赵无处寻。
白起帷幄耗心血,赵括沙场丧躯身。
秦国三载难征战,赵氏万家卧孤衾。
狂澜神仙无力挽,咸阳尚待始皇临。

第二章千古奇冤
夜漫漫似无终兮,寒蛩吟唱。
梦幽幽以无果兮,双睛复开。
秉红烛兮览书卷,灯暗暗兮心复明。
长平之战再现兮,刀光剑影。
思赵括纸上谈兵兮,心生不平。
世人纵论英雄兮,唯关成败。
后生不晓战场兮,瞬息存亡。
昭襄暗换人屠兮,孝成不辨。
坚守空耗钱粮兮,后继无援。
廉颇纵然名将兮,坚守无为。
国力不敌虎狼兮,农耕乏力。
断炊几近七七兮,且突围酣战。
若果白面书生兮,魂断魄飞。
秦卒亡未少赵兮,怎评胜败?
清高武安葬衣兮,可见英雄。
思君幼学兵法兮,胸中千策。
与父奢论战兮,奢不能难。
君门几多徒众兮,自慕英才而至。
若无出众才华兮,谁人羡称马服?
往事不堪回首兮,孰非孰是?
惑疑但留纸间兮,智者自明。

第三章毛遂自荐
秦克上党,十七献城⑧。苏代游说,挑拨秦卿⑨。
应侯⑩怀私,王前巧令。许以韩赵,割地求生。
王陵兵败,王复伐。重围邯郸,五月不拨。
新援武阳11,人勇兵辣。平原献策,毛遂自夸。
姓毛名遂,大梁人士。客居三载,素怀大志。
未露锋芒,不离不弃。今日出囊,求援却敌。
平原入楚,晓说利害。重谈合纵,共抗秦豺。
考烈睦秦,新交乍拜。六国如沙,难合易拆。
毛遂阶下,顾视日晷。晌午已过,不逢主归。
佩剑上堂,不惧降罪。慷慨陈辞,以指责非。
楚地五千,文武称雄。盘踞江南,粮足兵精。
秦人旦起,楚不复胜。数战数败,怀王寝陵12。
白起竖子,一战再战。鄢郢尽没,无奈都迁13。
童子皆羞,百世之怨。吾未敢忘,大王不念?
合纵之议,阻秦函谷。分制六国,一日难图。
吾非救赵,实则助楚。大王速决,莫效疑狐。
考烈唯唯,歃血结盟。其后平原,再后毛卿。
十九文武,共歃同令。言下无信,纸上有凭。
春申点将,楚师八万。三军奋勇,人人当先。
三寸之舌,百万不换。利锥乍现,一鸣惊天。

第五章说客鲁连
魏有安厘王,未忘合纵约。晋鄙将十万,星夜救赵国。
秦王亲督师,魏王遭胁迫。春申不催军,武关驻城郭。
邯郸处危卵,魏楚不增援。徒令新垣衍14,献策赵君前。
屈辱尊秦帝,换得百岁安。兵民免涂炭,无忧保邯郸。
时有鲁仲连,齐国好儿男。年幼谨治学,十二知急缓15。
闻知尊秦帝,急入见平原。相携辛宫馆,慷慨陈已见。
秦素弃礼义,首功掠他乡。刀下屠百姓,挟诈且恃强。
诸侯犹若此,称帝胜虎狼。连宁蹈东海,不为秦膏粱。
纣王有三公,九鄂周文王16。九侯有女美,朝歌伴朝堂。
姣好不乐淫,累父成肉酱。鄂侯因谏烹,西伯陷长。
天子行诸侯,其知无需好17。若秦称帝号,必责魏入朝。
轻易诸侯臣,夺憎树爱好。三公乃先鉴,难来何处逃?
子女相魏室,谗妾为赵姬。魏君能晏然,赵王得暇息?
吾仍得其禄,君爵安不移?君当谏魏王,勿使秦号帝。
秦知议不成,昭襄难称帝。胸中填愤膺,攻城日夜急。
平原催魏使,魏难促晋鄙。邯郸遭惨战,万家骨肉离。

第六章苍髯侯嬴
侯生七十品性高,肯为门吏隐蓬蒿。
公子尊贤屈身顾,大宴之前付辛劳。
侯生不让左车位,公子待客双手垂。
为让天下知君贤,此番苦心堪称慧。
信陵率众出夷门,远赴邯郸解重围。
侯嬴片语空勉励,不献巧计不相随。
公子引车还夷门,开口问计敞胸襟。
苍髯笑言献巧计,如姬身负信陵恩。
若使窃符王卧内,可催晋鄙敌秦军。
侯嬴妙策巧安排,不能远行服年迈。
待到公子至邺地,北向自刭倒英骸。
献计窃符为不忠,不划巧计为不义。
思此良方畴君义,拔剑自戕实罪已。
惜哉叹哉老侯嬴,忠义双全称英雄。
浩气一段留青史,太史作传扬美名。

第七章绝代佳人
乱世危巢,难保完卵。绝代佳人,早年失欢。
亡命天涯,异乡避难。幸识信陵,情意绵绵。
国出佞臣,家有小人。欲夺绝色,力不从心。
妒起奸邪,心生激奋。媚王献妃,毁拆良姻18。
邯郸城危,秦使垂临。威胁利诱,莫助彼亲。
宿仇见面,切齿深恨。安厘佯允,匿贼府深。
信陵门下,食客三千。为畴妾意,誓除赵奸。
君恩难忘,心下藏念。侯生献策,窃符驰援。
月上柳梢,红烛摇摇。夜夜笙歌,舞袖惟妙。
美酒三杯,靥笑春桃。执子素手,揽子纤腰。
皓腕执酒,再献座前。眉飞色舞,丑态毕现。
袖湿琼浆,袍没杯盏。言不由意,唇抖舌偏。
遍寻内室,珠玉藏书。柜后几旁,终觅虎符。
辗转亲随,信陵所属。花容失色,芳心突突。
魏王酒醒,怒责美人。侃侃而谈,诚意谆谆。
一国之主,未除妾恨。感恩公子,手刃仇人。
同室相斗,披发救国。赴急排难,威名远播。
却秦全赵,莫诛宾客。凯旋而归,如之奈何19?
赵魏相依,唇亡齿寒。救赵保魏,他战我安。
晓之以理,安厘汗颜。绝代佳人,千古美谈。

第八章邯郸惨战
烽火又起卫邯郸,秦兵浩浩何万千?强弩如林射箭镞,云梯千仞架城边。不畏箭雨攀墙沿,冲车滚滚心胆寒。长竿指引亡魂路,沸汤天降滚油煎。攻城难,攻城难,日继夜,夜待旦。天降轻骑如闪电,长夜教人难成眠。
君不见朔风如刃舞狼烟,愁云惨淡凋朱颜。君不见鹅毛大雪三尺厚,飞鸟走兽断粮炊。幼狐失穴迷大路,孤雁离群何处归?刀枪搅得雪花舞,号角更添北风寒。铠冰甲硬闪星月,箭急矢密如雨钱。头可断,血可流;虎狼师,不回头。白骨留城下,转瞬座座小山丘。虎将未遇真猛虎,今日他乡丧家狗。卷旗惨败五十里,刀矛不掇鼓不收。无边沮丧漫营垒,胜骄败馁今日悔。何苦连年苦征兵,万户无歌骨成堆。陷绝地,望救兵,风餐渴饮终日醒,不安穿林打叶声。
噫吁,危乎坚哉!邯郸城坚,坚如大石磐!深沟接黄水,高垒通云天。青石巍巍城墙厚,兵甲层层将士坚。三万弓矢充掩护,四轮宝塔敢当先。外有厚木避矢镞,内有多层云梯相盘旋。顶端吊桥自由开闭合,趋进可使兵卒攀城缘。车轮滚滚兵临城下,吊桥门开不复关20。守兵多伤残,殒身雉堞血斑斑。男儿卫国不归家,英雄埋骨当前线。
七十老将守城关,能使势气冲云天。绳牵巨石碎城塔,火镞入楼云梯瘫。吊桥坍塌成朽木,车轮翻。邯郸城坚,坚如大石磐,风雨不动安如山。生力三军郑安平,五万军兵攻城猛。平原散财誓守城,妇孺不畏捐此生。敢啮国人骨,嗟嫌远道之人血肉腥?
如姬窃符助信陵,晋鄙存疑,朱亥杀生。魏军临城下,公子会用兵。楚军十万,攻破前秦;赵军突围,听令信陵。疲旅强弩末,残部遁汾城。邯郸城坚,坚如大石磐,秦人北望长咨嗟。

第九章千古遗风
中华文化多远长,赵地春秋始滥觞。
灿若星辰兴战国,博大精深魅力扬。
慎到因循学黄老,治国无法乱滔滔。
君功莫大民不争,飞龙驾雾任逍遥21。
武灵胡服学骑射,开疆拓土连城郭。
林胡楼烦续败灭,云中雁门郡县多。
完璧归赵蔺相如,弹瑟击缶献十五。
惺惺相惜知和让,千古美谈将相睦。
战国四将有廉颇,能使中阳有议和。
昭襄十载畏东进22,虎老雄威慑列国。
东方六国八名将,嬴姓赵氏敢担当。
征赋怒斥平原君,两鼠穴斗勇者强23。
公孙生来诡辩才,诘难简略意甚赅。
惠施相左别同异,白马非马离坚白24。
荀卿著文谈天道,日月随旋相递照。
天行不为亡桀纣,地转怎知兴舜尧25。
天能生物不辨物,人善用刀乱挥刀26。
凡人所积成贤圣,弃恶从善法后朝27。
八百年后郑国公,直言敢谏凌烟中。
明德慎罚推仁义,千古独标气如虹。
锄镑斧削铁何多,青铜带钩细琢磨。
汤熨针石唯扁鹊,长城宫苑比风格。
邯郸文化有遗风,开放进取讲包容。
重人团结尊忠勇,共图伟业敢称雄。

注:
①公元前326年,即赵武灵王十五岁时,其父赵肃侯去世,五国派锐师万人前来会葬,俟机图赵,赵王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保障了赵国的安全。
②其时越王名叫无疆。
③史上中山国曾决河水灌淹赵国的城。
④赵国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曾在信都的信宫(即邢台)大会天下诸侯。
⑤指韩野王。
⑥公元前262年,赵国政局平稳。一天孝成王梦见一件未曾见过的衣服,于是便将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衣服两边颜色不同,后面还有背缝。随后在花园里他又看见一条神龙,骑上之后飞入高空,但没有飞到天上就从龙背上摔了下来。
⑦赵括的军队被秦军围困了整整四十六天。
⑧秦国长平之战得胜后,赵国十七座城池降秦。
⑨苏代奉赵王之命游说范雎,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使范雎说服秦王不对赵国继续用兵。
⑩指范雎。
11指郑安平,邯郸之战后郑安平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12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
13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夺楚国别都鄢城(今湖北宜城东南)之后,再夺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14即辛垣衍,长平之战后,魏安厘王派其出使赵国,想说服赵孝成王尊秦为帝。
15鲁仲连12岁时驳倒稷下辩士田巴,他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
16九侯、鄂侯、文王为纣王的三公。
17意为:天子领导诸侯,他的领导水平和才干不一定要比诸侯高明。
18此情节依金庸电影《绝代佳人》所撰:如姬曾为信陵君门客并与之相爱,魏国大臣见如姬貌美,想夺为己有,未逞,后又设计将她献给魏王为妃。
19《东周列国志》中写道:当魏王怒责如姬时,如姬说:“妾闻‘同室相斗者,被发冠缨而往救之。’赵与魏犹同室也。大王忘昔日之义,而公子赴同室之急,倘幸而却秦全赵,大王威名扬于远近,义声胜于四海,妾虽碎尸万段,亦何所恨乎?若收信陵君家属,诛其宾客,信陵兵败,甘服其罪。倘其得胜,将何以处之?”
20秦军当时用的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四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座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士兵在里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
21慎到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他认为“治国无其法则乱”,坚决主张“法治”;他认为作君主的最大的功劳就是使他治下的臣民和睦生活,不互相争斗;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
22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23赵奢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赵惠文王时作赵国的田部吏,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曾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后斥平原君:“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公元前270年(赵惠文王3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惠文王召赵奢商议,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4公孙龙和惠施都是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人物,《淮南子》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他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白马非马”和“离坚白”是公孙龙提出的两个哲学命题,“白马非马”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离坚白”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
25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26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27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非相》)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