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志 > qq空间日志 > 一篇通佛法

一篇通佛法

推荐人:云鬼 来源: 阅读: 7.32K 次

突然有个灵感,想写一篇文章,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把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法,怎么把正信佛教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突然有这么个想法。这个念头一起,小鬼开始观照自己,呵呵就凭你?

一篇通佛法

没什么证量,没什么修行,分别执着深重、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何德何能敢夸此海口?表误人子弟就已经很不错了。呵呵确实,所以在动手之前,也很纠结啊。一边是强烈的念头,一边又是真切的观照,我该取其哪边?两边都是对的,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写一下,不过行文目地要先说明,郑重说明:此文不可作为信佛学佛的标准,只可作为与佛结缘的缘。好了,另起一行,尝试来说说吧。

首先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是舶来品,最初诞生在印度,如今在东南亚洲盛行,尤其是在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某种意义上来说,台湾的佛教甚至比大陆更为盛行。当然,作为世界性的宗教,西方也有佛法,比如在美国弘扬佛法的万佛城,星云大师。虽在美国,但不仅仅如此,万佛城是个国际性佛教修行道场,这里不多说。

对于佛教,我们可以初步浅显地给她定义为:佛陀对法界众生的教化。教化众生什么?解脱生死超越轮回脱离苦海成佛作祖,就和自己一样。众生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有我执,引申出“贪”、“嗔”、“痴”三毒,此三毒作为流转的根本,通过每个众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形成的“业力”为牵引力,让众生在六道里不停地生死轮回。这里的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道,这里的众生,当然包括了我们人类自己。

六道轮回不是佛陀首先提出的,在佛陀时代之前,印度本土的很多宗教比如婆罗门教等都对六道轮回有所阐述,可以说早有言之,但是谁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突破超越轮回,直到佛陀菩提树下目睹明星悟道,告诉我们超越轮回的办法。什么办法?就是根源下手,用“戒”、“定”、“慧”三无漏学对治我们的三毒,去掉分别执着,最终回归自性,就是佛性,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从而摆脱轮回死主的魔掌,跳出六道轮回。不过,跳出轮回还不圆满,阿罗汉也超越了生死,但是还有无明。

再上一层,连菩萨也还有几十个阶位,一般认为是五十二个阶位,你可以初步浅显理解为“层次”,好比围棋中的“段位”,即使是最高阶位的菩萨,他还不是佛,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简单说还有执着分别,极细微的,没有放下。

全放下了,连“放下”也放下了,就进阶佛了。阿罗汉、菩萨、佛,好比世间学问里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样,层次程度不同。当然,佛教中的果位不止此三者,但是此三者最具代表,也最易为人们熟知接受,其他的果位细密分别程度各不相同,这里不一一阐述。

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宗教这两个字的,简单来说,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宗教都是有神有教主崇拜的主旨,而佛教则是强调我们每个人,自身本来是佛。只是后来迷惑了,于是沦为凡夫。《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我们大家本来是佛,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的障碍而覆盖了我们的真如本性,佛性被遮住,变身为凡夫。于是佛教的修行就是为了除去障碍,消去“烦恼、业、报”三障,去除妄想分别执着,开显佛性。

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用通俗点的话说:其他宗教里你不可能成为教主,你不可能成为上帝,而在佛教里,每个人每个动物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为教主,就是都可以成佛。其实成佛是方便说,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从“性”上从“理体”上说,都是从真如本性一真法界中来的,都是佛,只是因为做作不同,表现在“事相”上就千差万别,“事相”上九法界众生生生不同,不过大家只能见到人道和畜生道了,个别具神通的也许可以见到其他道的众生。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和唯识宗(或法相宗),八个宗派。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禅、净、密三宗,其它的都比较少见。所以佛教中所说的“宗教”,其实是“宗门和教下”,八宗里面前四者是宗门,后四者是教下。宗门理论不多偏在实修,教下理论严密之后起修。其实不管宗门还是教下,所谓宗教宗教,两者不可分离,浑然一体。所以佛理中有实修,实修中有佛理,两者是“一”不是“二”。

佛教中讲得很多的一个法,就是因缘法。万事万物都是有因缘果报,逃不出因果律,所以佛教中有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厉害,所以畏因,不敢造作恶因,因为恶因会给自己带来恶果的报应。而凡夫不懂得不相信因果,所以他畏果,坏的果报来了,他害怕。作恶造业的时候,他没感觉,不会想到那个后果。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有因不一定有果,而是需要“缘”这一佐料,因只有遇到缘才会产生果,好比一颗种子需要阳光、空气、水、时间这些缘,才能长成大树。因缘果报大家都比较熟悉,一般不怎么学佛的人也都知道个一二,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说起佛法,因为“佛”这个词不是中国本土原有的,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觉”、“觉悟”。佛陀指人可以特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指义可以理解为“觉者”,觉悟的人。什么叫悟?吾心为悟。所以说“佛法”一下不好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说“佛法”不如说“心法”,其实是一回事情。中国的佛教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禅”。禅就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佛也好,禅也罢,如何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在生活中修行佛法?你可以记住《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就是路过一户人家听到里面那位公子哥读金刚经里刚好读到的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一听开悟了。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我们再提取里面一个关键词:无所住。再浓缩下,就是“无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门要读书,要上班,要做生意,回到家后还有家务,上孝老下照小,家庭生活,单位家庭以外还有外面各种交际。

所以我们无法像寺庙里的和尚那样,可以有很多的专修专弘时间。但是我们在世间工作生活,要做世间的一些事情,其实只要懂得会用这句话,同样可以有很多修行的时间。那么,怎么来“无住”呢?就是事相上认真做事,理体上无事可做,一无所做。比如你做了件好事然后不留名不留姓走开了,媒体都还没赶到。你尽全力做了件好事,但是做完后继续走原来该走的路,好像没做好事一样。

相上认真体上无住,就是有那么点味道。“事相”和“理体”是佛教里的用词,其实你还可以初步浅显地理解为“身”和“心”,这两个层面。这样类比我们就好理解了,就是身体上认真做事,心里头一点不去执着,做过算数,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佛教公案里有句话:“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我们就拿这个来说,就是你饿了,好,吃饭,吃完,就完了。吃前不会想做什么吃,吃的时候不会那个好吃喜欢那个坏吃讨厌,吃后不会想哪个菜好吃以后还要吃哪个菜不好吃以后不要吃。

就是吃完就完了,不会停留在那上面妄想分别执着。这叫什么?这就是“无住”,没有“住”在吃饭上。好了,理解了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也是一个道理。理解了这句话,世间做人做事任何东西都是一个道理。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有一点悟性,不难理解这句话。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六祖慧能大师?因为他做到了,我们做不到。怎么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保持住第一念。

饿了吃饭是第一念,后面的吃什么哪里吃和谁吃好吃坏吃喜欢讨厌以后还要吃不吃等等等等,都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五六七念,菩萨只有第一念,凡夫妄念纷飞,区别就在此地。说这个“无住”,这里我也要马上观照一下自己,比如小鬼每天发一篇文章,也是一样。如果哪天我到家晚了,或者累了,那那天就不必再打开电脑发文章了。如果我还想着今天的文章还没发啊?那就“住”在“发文章”这件事相上了,就糟糕了。可以每天发,也可以好几天不发,一切随缘,无住发表文章,这样才如法。佛教里讲修行得不得当,叫做如法,如不如法。

说到这里,来看看标题,我说标题错了,一篇通佛法,佛法浩如烟海,短短一篇文章,怎么写得尽?写上N天N夜也写不完。但是,你执着错,就又错了,借用《金刚经》的语式:错,即非错,是名错。什么意思?名相上说“错”而已,错和非错是一不是二,错就是不错。这么说是不是叫我们是非黑白不分了?难道是就是非,黑就是白吗?那佛就是魔了?这里我们要清楚,佛教中有云“烦恼即菩提”,所以刚才的说法用佛教的眼光来看是没有错的。

但是我们还在世间工作生活,所以是非黑白分明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那么这样看来,是不是佛教和世间法相矛盾了?非也。前者是从事相心性上来说,后者是从理体上来说,我们又提到了说回来了,明白吗。其实佛教和世间法两者也是一不是二,世间万法只要你能够做到无住生心,那就是在行佛法。禅宗里所谓“行住坐卧皆是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佛要有“一”这个思维,“二”就有对待了。

不要对待要绝待,千万不能“二”哦呵呵。所以,一篇通佛法,我也可以说这个标题没有错。甚至我还可以说,一句通佛法,一句话就可以把大正藏三藏十二部都包括了,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都包括了。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的意思,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整个佛法涵盖了,没有一个漏掉,都可以回归到此。其实金刚经里的经典语式:“XX,即非XX,是名XX”,你还可以通过前文提到的因缘法来看,一切都是相通的。

老规矩举例。比如一本书,用金刚经的话,你可以说:“书,即非书,是名书”。为什么呢?因为书你把它看透,那只是一堆写满字的纸而已,拆开来就是了嘛。那怎么叫它是“书”呢?因为你把这些纸有序装订起来,加个封面加个封底,就变书了。我们给它取名叫做“书”,书是这样来的。所以你说书是书吗?我把他拆开来,纸而已,不是书。你说不是吧,我把它装订起来,书又有了。从这里我们悟进去,纸是因,线装订是缘,书是果。

书是纸和线装订因缘和合的结果,刚才拆了装装了拆,书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这就是缘起缘灭,再确切点说是缘聚缘散。所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书也不会例外,它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不实的。你从这个例子里悟进去了,一悟千悟,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就明白了。书如此,万事万物皆如此。

一不小心又写长了呵呵。今天的这篇文章,包括结尾那句佛号,虽说可以涵盖整个佛法,但是你要知道,这也是从理体心性上来说的,从事相上说,今天所讲的只是佛教佛法的皮毛中的皮毛中的皮毛,初学者可能还可以看看,对于学佛多年的老修老参们来说就都是些基本常识了,蜻蜓都还没点到水面上呵呵。

所以,最后还是要申明:此文不可作为信佛学佛的标准,只可作为与佛结缘的缘。这里再啰嗦一句,很多人信佛搞佛学,就偏离佛陀本意了,佛陀本意是叫我们觉悟,叫我们解脱自在,搞佛学就是背记很多佛学名相,不切实修行,于自己的最终解脱是毫无帮助的。

最多就是会辩论佛法,谈玄说妙,一般人觉得这个人很高明很有水平,其实这个在佛教里叫“世智辨聪”,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学佛修行,不要搞佛学。两个字倒个头,意义就天差地别了。嗯…写这篇文章,就算给大家结个缘呵。好了,亲爱的,我们,再见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