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志 > 空间文字 > 上海滩----不曾远去的故事(一)

上海滩----不曾远去的故事(一)

推荐人:我是路人你是 来源: 阅读: 2.1W 次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最后一个寒假,一家人坐着亲戚的手扶拖拉机从乡下过完年回到了县城,回来的路上全是冰雪,坐在拖拉机槽子上人都快冻僵了,身上溅的全是泥点子,但心里却很高兴,终于回到了有电灯有电视的世界里了。

上海滩----不曾远去的故事(一)

一进大杂院,邻居郭姨就对我说:宏富,这几天你几个同学老来寻你,刚刚才走了一个。问她是谁,老太也说不清,只说是常来,名字叫不上,听罢感到很是懊恼。和家人刚把多日不住的屋子收拾停当,大门外有人就在喊我,出门一看,原来是张云鹏,云鹏美术功底不凡,在我们学校里那是很有名气的小才子。”来了几次郭姨说你还没有从村里回来,现在有事没,没事出去转转吧。”

路上我发现云鹏手上带了一双白手套,在阳光下雪白雪白和黄色的军帽配起来很是扎眼。“云鹏,最近鼓号队在假期排练吗?“”没有啊?“”那你咋带着白手套呢?“”哦,你回去了不知道,过年电视上放了一部片子叫《上海滩》,太好看了,里面有个许文强,我太崇拜他了,他围个白围巾,穿着西装,还戴一顶礼帽,我没有白围巾,也没有西装,所以就带了一双白手套。”说罢,我们两个都哈哈大笑。然后他就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起了《上海滩》,临了说:“你回来的还好,才演了5集,今天晚上就有,你一看就知道了”。

我是不是当天就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的看这部剧,已经想不起来了,连《上海滩》大多数内容不是忘了就是记错了。比如许文强到了香港穷途末路把金笔押在柜台上遭人讹诈这一幕戏,我记成了许文强穷途末路把金表当了换钱用,以至于到现在我都有个情结,买手表一定要买好的,万一困在路上可以换钱用。至于“白围巾”压根没有一点点印象,倒是因为练习口琴和笛子,对《上海滩》的简谱很熟,“浪奔、浪流。。。。。”是我能吹的不多的几首曲子之一。

如果这陈芝麻烂谷子能算的上引子,不妨再晒一个配一双。一年去团省委开会,几个平日里不常见的朋友喝酒聊天时,讲起了这样一个段子:八几年的时候,一名北大男生因为“种种原因”毕业分配到了一个牧区县,当时不要说这样偏远的牧区小县,就是省直机关也找不出几个北大学生来,不管怎么说这绝对是政坛上的明日之星,因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派出一名县领导带队,前往汽车站进行迎接。等着盼着,大轿子车终于风尘仆仆的开了过来,在学生起身将要下车之时,车下众人就开始鼓掌欢迎 ,这位老兄一袭天蓝色毛料中山装,系着雪白的长围巾,站在车门口,猛吸一口香烟,然后随着口中长烟,将烟头及其潇洒漂亮的弹了出去,在县委领导的头顶上划过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刹时,众人的掌声和领导的笑容就定格在那了,当然,这位仁兄的仕途也定格在那了......

好了,好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图片

第一次看《上海滩》,不少人可能和我一样,心目中已把故事的发生地换成了香港,甚至许文强跑路到香港,下意识觉得是从香港跑到上海了。因为当时的香港是大陆人心目中的天堂,发型,港式头;衬衫,港衫;抽烟,良友烟。当时只要沾个港字,立刻身价倍增。一个潮人就是能够模仿出录像片中香港青年的装扮。当时有个歇后语:香港农民------半土半洋。就算是农民,只要是香港的,一半已经洋气了。而当时的上海呢?很多新婚夫妻因为没有房子,解决生理问题都需要等到天黑了去公园,和今天的上海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回过头来看这部片子,仍然为整个运营过程赞叹不已。首先是成本管理,道具服装全部是精打细算,吃饭的戏就是摆几个盘子几个碗装装样子,既不铺张,也说的过去。剧中常有喝酒的场景,估计就是拿些饮料端来端去。服装也是够用就行,作为女一号的冯程程过来过去就那么几身衣服,裁剪的当然没的说,质地实在就不好讲了。许文强刚出来穿的西装,后襟还鼓着包,裤子也盖不住脚面,袜子还是白的,整个形象就是进城务工青年,一直演到与冯敬尧合作,衣着从质地到裁剪才上了档次。配音效果让人敬服。香港几大电视台的原版电视剧都是粤语的,引进的时候都是经过配音,这支配音团队好像在为所有的港片配音,无论语气语调,人物性格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就像邻家故人,爱恨情仇,娓娓道来,为片子锦上添花。剪辑更是没话说,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每集片头先定格,字幕主题歌一播完,立即解冻开始,简直就是现在的IPHONE6S的"3D TOUCH“效果。总而言之,这部剧奠定了港台黑帮片的套路,后面几次翻拍,再难超出其右。

历史往往是需要从远一点的角度进行观察。冷饭有时候炒一下,会更入味。80版的《上海滩》完全虚化了宏大叙事,不仅仅如此,甚至连正与邪,善与恶的界限也是非常模糊的。港台,特别是香港文艺作品突出特点是”大虚而小实“,时代背景可以随便换,不会对剧情影响太大,在任何时代下,都着表现中国人观念中的爱恨情仇,着力刻画暴露各种人物最深层次的心理,即便那种心理是无法晾晒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把人性放到极端情景中去放大表现,制造冲突,有时候这种情景甚至是癫狂或者不合逻辑的,这是香港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在癖好考据的专家那里,香港的很多文艺作品是经不起推敲的,诸如作品里的史实啊,器物啊、仪仗啊、文牍啊等等等等,较起真来那一定是千疮百孔。据此他们称香港是文化沙漠,就算有文化也是市井文化。对此我是不以为然,市井文化也比天天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虚假文化好,起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文化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其次才是艺术性。

80版《上海滩》带着浓浓的“海派”作风。在尔虞我诈、腥风血雨当间,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全齐了,这是如我一般的小市民乐于见到的。还有一个贯穿全剧的重大看点,那就是————个人奋斗和个人命运。剧中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没有几个,大多数是从草根开始,野心勃勃百折不回的向上爬,爬上去了还要坐得住,而且相互引为榜样,这也是海派”行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福建人总结的福建精神就是八个字:”落地生根,独木成林“;“江浙精神”总结了几个千万:“过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一部文艺作品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一段情在成与不成之间的辗转反侧,一个人在默默无闻中崭露头角的过程,至于成功还是失败,在历史的潮流里,都是随波而现的浪花 一朵。

要讲《上海滩》,叶丽仪演绎的主题曲《浪滔滔》那是绝对无法忽略的。叶丽仪194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在成为歌手当过职员,为了生计甚至兼职过航空公司的辅警,虽然在香港无线电视举办的歌手大赛中获得了冠军,但之后一直没有多大反响,直到主唱《上海滩》主题歌而一炮而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携此歌余威先后在30多个国家登台演出。歌中没有提到上海一句,却把上海滩龙争虎斗,江湖里的是是非非,人世的沧桑风云演绎的淋漓尽致,某种程度上这个歌曲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电视剧的本身。今天静心听来,穿越时空的百转千回,人生的个中况味,还是能让人怦然心动,黯然神伤。(未完待续)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