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记 > 心情随笔 > 安史之乱时期的诗风——读李杜诗歌有感

安史之乱时期的诗风——读李杜诗歌有感

推荐人:flora001 来源: 阅读: 1.93W 次

近几日闲来无事,于是翻阅了被我闲置已久的唐诗,读到李杜的诗歌时,不免联想到了唐代由极盛之时变成衰落的安史时期,不免感触良多。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发表自己对于安史之乱时期诗风的感触。

安史之乱时期的诗风——读李杜诗歌有感

处在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时期,诗人们受到外部社会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在诗风上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总体说来,在诗歌主题上,大多数诗人均由自己的个人命运上升到国家的广度上。在诗歌风格上,盛唐时期的乐观向上被安史之乱时期的苦闷低迷所取代。

一、诗歌格调由高昂到低沉。

在盛唐时期那样一个繁华盛世诗人的诗歌受到时代的影响,自然是浪漫豪爽、气势高昂。譬如李白所写《登锦城散花楼》,形象鲜明,意境飘逸,全诗以华丽言辞写其所见之景,与处于青年时期、未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李白的豪迈诗风是相符的,此时李白的诗风和大多数诗人一样,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浪漫自然。

而在安史之乱时期诗歌风调普遍呈现出愤激苦闷、失落孤寂、怀才不遇的感情基调和沉郁凄凉的风格倾向。

李白可谓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受害者。本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抱负为国家出力,无奈却因永王事件落得个被流放的结果。早年的颠沛流离和晚年的悲凉让李白由上层社会跌入基层。在国难面前,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百姓疾苦,也对自身的不幸遭遇深沉伤怀。苦难的现实让他透露出一股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这与李白在乱前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自信是无可比较的,可见安史之乱对李白的人生影响多么大。

而杜甫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将身世之叹和国运衰微融为一体,真实的呈现那个时代的悲剧,反映出沉郁的风貌。

二、诗人的心态由高扬转为内敛。

盛唐时期的诗人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因此他们的诗作风格大多是较为张扬的,他们希望张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发散的思维来更好地描绘出足骨的大好河山。许许多多的诗人,如李白、岑参等,都用自己张扬的思想歌颂祖国、歌颂自然风光。

但是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受到苦难的压迫以及现实的动荡,诗人的心态逐渐转为内敛。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无不显出一股张扬的态势。但在安史之乱时期,虽然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但是其写诗的心态也有所内敛。譬如《秋夕书怀》,此诗虽写仙游,但并不飞扬。在他的其他诗中亦能读出他面对乱世甚至有了想要隐退的想法,可见面对乱世,诗人无可奈何,不能像盛唐时期那样飞扬自己的心态,而只能面对现实,诗风转为内敛。

三、写诗风格由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

在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突破常格,超越常境,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也体现出了盛唐诗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尊重。在这一时期,诗人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通过用夸张等手法写出色彩纷呈的场景。

然而在安史之乱时期,诗人亲眼目睹国家由盛到衰的转变,故而其写作风格也转变为现实主义,表现出批判精神和爱国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杜甫的写实主义。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牺牲个人的利益,离开家庭,不远千里投奔肃宗愿为其助一臂之力,然而不幸中途遇上叛军成为阶下囚。在入狱期间,他亲眼目睹叛军的掠夺烧杀,百姓痛苦呻吟,正如他在《哀王孙》中所写:“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驱驰。”他以小见大,通过对一个在安史之乱中落魄的王孙的描写,来反应出百姓的疾苦和流离失所、社会的动荡不安。杜甫最为布衣型官僚,无法深入中央阶层,但是却能更好地体现出百姓疾苦。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更是战争对于百姓劳动力的征用、百姓家庭破裂的真实写照。从他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勇于担当的坚毅。

总之,处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人总是怀有一种盛唐精神,由于同时经历过盛极一时和国运衰微,他们必定会对时代做出深度的审视,亦表现出回复盛唐的决心。

赞助商

赞助商